新闻频道 > 通讯报告参评作品

更多

43 中建三局

发布时间: 2012-05-11 10:53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三万"活动调研报告


  我们工作组于2011年12月19日抵达英山,来到方家咀乡向垅垸驻村,所看到的情况使我们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巨大。
  这里新农村建设的房屋整齐的排列在省道两旁,房屋统一设计时尚的外立面,统一外墙装修,色泽亮丽,就是一幢幢别墅座落在山林和田野中,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景色。以后我们又到了许多农垸、农舍,其建筑风格、装修状态几乎接近,当然也有少数的老房屋没有翻修,其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这些老屋总体情况尚好,多为八、九十年代所建,只有极少数八十年代以前的房屋,这里的农村住房问题是基本得到解决。
  道路建设方面,村与村之间基本是柏油马路和水泥路,村内组组均通马路,以水泥路为主,户户通机耕路。因此几乎户户有摩托车,还有少量的家庭拥有汽车。虽然村级道路等级低,有的路面没有硬化或被损坏,但交通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英山为黄冈地区最贫困的山区县,但在衣着服饰方面几乎与武汉等中心城市人口的衣着服饰没有区别;在我们所在村,晚上也有妇女在跳坝坝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在生活品使用方面也与中心城市趋同化,同时房屋内使用卫生间、自来水、电话、电视、电冰箱、电扇、太阳能热水器、手机等,出行工具使用摩托车和汽车;城乡的生活方式随着交通、传媒的快速发展在逐渐同一化。
  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变化向垅垸村老村长杨耀武有诗总结:
  改革开放随各人,
  八仙过海各显能,
  种田不交任何费,
  国家还要补助民。
  现在生活大改善,
  炒菜油儿往外漫,
  鱼肉青菜随便有,
  啤酒豆腐和鸡蛋。
  如今住房大改革,
  土砖瓦盖全部拆,
  高楼大夏住得适,
  能水空调都不缺,
  电扇电视家家有,
  全球之事看清楚,
  休息之时堂中坐,
  边看电视边喝酒。
  有事通话更方便,
  新式手机随身伴,
  相隔万里听得清,
  如同人站面对面。
  硬化道路塆塆通,
  走路运输更轻松,
  过去梦想难做到,
  国家集体做得通。
  如今点灯不用油,
  种田耕地不用牛,
  走路要想速度快,
  机械车辆喝点油。
  农村的巨大发展变化更近一步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必要性,但同时三农问题也是国家重点课题和近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寻求更大发展的难点。我们工作组在挖塘活动中也不忘进行社会调查,探索农村的发展动力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帮扶的四村基本情况如下:
  项目 向垅塆村 白羊山村 千斤坪村 熊家冲村 备注
  户数 486 246 256 321 
  人口 1920 937 1100 1162 
  人均收入 4300 4000 4000 3700 
  面积(平方公里) 3.86 2.1 2.5  4.1 
  田(亩) 763 180 265 504 
  地(亩) 340 228 190 180 
  林地(亩) 2300 1500 1800 2286 
  茶地(亩) 1100 160 145 180 
  栗地(亩) 50 无 无 140 
  移民人数 148 140 200 70 
  养鸡专业户数 20 3 22 16 
  养鱼专业户数 5 56 230 无 
  养猪专业户数 10 5 4 6 
  养羊专业户数 5 2 无 3 
  养牛专业户数 无 无 无 无 
  养鸭专业户数 无 无 无 2 
  五保户数 7 5 5 9 
  低保人数 149 100 115 127 
  外出打工人数 650 300 320 390 
  未外出打工户数 60 8 9 41 
  集体林地(亩) 1100 800 150 无 
  集体养殖水面(亩) 80 300 220 无 
  退耕还林地(亩) 360 59 140 510 退耕到户
  集体茶地(亩) 350 120 无 无 
  集体栗地(亩) 无 无 无 无 
  有车户数 20 5 16 12 
  医疗保险参保比例 99% 97% 97% 98% 
  养老保险参保比例 55% 60% 58% 57% 
  同时还需说明的是所在四村均不同程度的负债,都没有村办企业,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大项目,如修路、修水库、农田整治等都必须向上一级政府申请资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通过调查我们有以下思考:
  一、农村统计方式的科学性思考。我们所在四村80%左右的农村居民翻修了新房,一般在200-300平方米,投资10-20万元,同时还有4%的家庭拥有小车,向垅垸村幼儿园有50多个小朋友,月费1000多元。四村人均收入统计在4000元/年左右,这个数据还包括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试想这个收入能达到上述现实吗,显然科学性不强。农村的农户家庭生活质量改变,更多的来源于打工族收益返哺农村,而不是农业增收所致。这个统计数据是否可按照农村常住人口为人口基数,以地域农业产出为产值,产值也必须考虑各种专业户的收成和各农户的副业收成,而不应考虑外出打工收入(这部分实际已计入城市的GTP),从而能较真正反映农村实际情况,便于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二、农民种植积极性的思考。在我们辅助挖塘的过程中也看到这样的现象,筹劳比较困难。英山是一个打工县,农村人口结构是六一(儿童)、三八(妇女)、九九(老人),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农业劳动力并不丰富。农民也讲过去水塘清淤大家都争着挑塘泥,目的是在抢肥料。但现在水塘清淤的塘泥堆放都难找地方,原因首先是没有集体土地,土地承包后,堆放塘泥必须经土地承包人同意;再者是没有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塘泥堆放后农户平整田地(现在种田插秧、打谷都需要请短工)不划算;还有是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农民不想用笨重的肥料。另外我们看到的农民在农业种植收成方面,除茶叶外几乎都没有将其作为商品去交换回其他生活必需品。因为农业种植产品价值很低,尤其是粮食价值更低,农民种一亩水稻有80元的补贴,稻谷每斤不超过1.5元,英山每年只种一季稻,每亩大概1300斤,一亩水田一年收入2030元,扣掉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人工费,剩下所剩无几,青壮年劳力怎么可能去种粮食。所以粮食蔬菜的种植均作为自己的消费品,实际是三八(妇女)、九九(老人)在家种地仅仅是解决家庭吃饱饭的问题,其他生活必需品靠的是打工收益或专业户的专业产品收益来支撑。所以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因此农业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势在必行。
  三、农业集约化的思考。我们在田间地头看到许多农田整治的场面,一问得知是国土资源局在农村搞农业基础设施工作,据说每村投资都有300万元,主要整治水渠、机耕道,便于今后机械化耕作,这本身就是为农业集约化作物质准备。农业集约化除了物质准备外,更多的是产权制度改革。每人承包一亩三分地是不可能实行农业集约化生产,上面也谈到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就是因为投入产出比不划算,我们目测大概有3-6%的撂荒地。当大规模经营时,就会带来专业化,将大幅降低成本,种植业产业化就成为可能。但大规模经营需要土地集中,现有的土地承包模式就不适应大规模经营,必须使土地流转,这就是要涉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合作制、股份制、地票制等都要因地制宜去探索,要让中国现有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人口大国,无粮就不稳,我们不能在粮食上受制于人。同时要适当发展集体经济,农村行政村是几乎没有财政开支,但又要进行村级行政管理,费用哪里来是要靠集体经济发展来支撑,全靠举债来维持必然带来纠纷、政府形象、稳定等许多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我们看到只要有住宅的地方就有一堆堆斑驳杂亮的垃圾,主要是一次性用的朔料袋、朔料碗、朔料杯、饮料瓶、玻璃瓶、朔料薄膜、泡沫等不能降解的白色垃圾。在小溪中也见到有旧衣服、饮料瓶、朔料袋、泡沫等垃圾。村民小组居住区通常建在水塘和小溪旁,以便于用水方便,但居住区的塘堰卫生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堰塘边村民建有大量的厕所、猪圈和鸡窝,各种垃圾随意倾倒,还有几口当家塘建有养鸡场,鸡场直接排入塘堰,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失去饮用水源的功能。
  农村土地被污染,国人都非常心疼和关心,建议各级政府在伴随工业制品进农村十而建立相应的处置机制,比如能回收的回收机制,能集中处置的集中处置机制等;政府在农村也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和提倡文明生活方式,使农村居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文明生活之风,不要污染环境,既保护环境,又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
  五、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我们所在四村有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人在打工,说明城市发展吸纳他们,让他们有了就业岗位,又通过他们将城市资金流转到农村来建设农村,才使我们看到了农村时尚的洋房。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是商品,为了追求价值的最大化,劳动者一定会追逐工资高的岗位,农业的低产出是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他们就要离开农村。同时农村土地资源没有相应的承载力,我们所在四村人均土地只有1.2亩,土地资源的缺乏也促使农民要离开农村,在村里可以发现凡是家里没有进城务工的和没有进行专业化养殖、种植的农户就是贫困户。
  再来看个数据,我们所在四村在2004年以前各村均有小学,在校学生1000余人,现在只剩下向垅垸村一所小学,学生人数205人(包括学前班学生34名);方家咀乡中学学生人数高峰时达2000余人,现在只有十三个班,600余名学生。人数相差四五倍,显然不是人口出生下降所致。主要有几个方面使小孩们离开农村,一是大学扩招,农村孩子通过上大学进城,其小孩自然在城里;二是打工族在城里时间长了,工作稳定了,可以将小孩带到城里读书;三是为了追逐优质教育有条件的家庭将小送城里读书。无论哪种形式均是城市化进行的过程。
  我们已经看到中心城市的喧嚣与拥挤,北京、上海人口超2000万,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在我国也有五、六个,中心城市在交通、就业、治安、环境、教育等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实际上农民工不希望在大城市的高消费,更希望就地就业,可以减少交通费用,增加亲情联系。城市化进程需要平衡发展,尽量减少区域发展差异,多发展中小城市的产业使农民能就地城市化。换个思维看城市化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建三局工作组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冬)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