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通讯报告参评作品

更多

33 神农架林区区直机关工委

发布时间: 2012-05-11 11:2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1年12月,根据林区党委、政府的安排,我们由区直机关工委、人防办和计生局组成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工作组,深入到林区阳日镇阳日村、大坪村,分别组织召开了14次村组座谈会,走访了两个村800多户村民。调查了解到,当前党的各项农村政策深入人心,群众积极拥护,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面临的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走访了2个村,村平有村民小组9个,有村干部4人。村平人口1550人,农民人均收入4956元,外出务工人员比例21.4%。人均耕地面积1.15亩,其中水田0.12亩,旱地1.03亩。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态势。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林区、乡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 "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林区党委、政府确定了新农村建设和"旅农林"产业链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每个村有区级领导联系、有区级帮扶单位,通过对口帮扶,区直单位对联系村在资金、物资上进行支持,大大改善了村组、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开展"五改三建",进一步改善农村了环境卫生。
  (三)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有98%的农民知道和关心新农村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79%的农民表示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67%的农民表示新农村建设需要自己尽义务和出力时将无条件接受;70%的农民对发展当前家庭经济充满了希望和信心;79%的农民表示支持家人外出经商或打工以增加收入,75%的农民希望品牌超市进农村以改善农村购物环境;80%的农民表示如果新建住宅,愿意搬迁至集中建房的规划区中去;89%的农民表示会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狭义理解,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硬件"建设",集中盖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齐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认为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肯定会拨钱下来,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拨钱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钱建,农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会事业发展等上面给政策,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村干部反映,农民目前问的最多的是,上面什么时候拨钱下来,拨多少钱。三是畏难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有"四怕":怕群众的思想难统一,难以合心合力;怕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增加村级债务;怕公益事业难组织,直接受益的群众热情高,间接受益的群众不热心,不愿出钱出力;怕农民收入难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门路和项目。极少数农户有"两怕"思想:怕惠农政策变,农资价格涨,农产品价格跌,抵销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怕瞎指挥,搞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四是急躁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只在喊口号,还没有大行动,应该在三五年就见效,最好有个实现的目标、计划。五是消极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换个新提法、新口号而已,"换汤不换药",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没什么新思路、新举措。有的人认为,从1949年解放到现在60多年了,农村特别是没有什么资源、不通公路的高山上的地带还是这么落后,晓得何年何月才能建成新农村。
  二、当前农村建设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广大农民所期盼解决的。
  (一)失地农户的社会保障难。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社会就业的出路问题和养老保障的退路问题。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和保障的土地。土地无疑是失地农民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巨大贡献,但是目前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出路上的作为不得力和不到位,显然影响到这一群体的民生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通过在阳日村的调查研究,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有两难。
  一是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 。被征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出路在于就业。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阳日村为例,因为兴建磷化工业园, 233名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段内(男16-60岁,女16-50岁)的有101人,其中目前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有85人,失业率高达84%。 失地农民就业难,既有自身条件的原因,也是现行征地安置政策不够健全的结果。首先,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不得不抛弃世代相传的土地,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他们则明显处于劣势,这集中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三个方面。阳日村劳动年龄段内的101位失地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6%,技术缺乏或无技术专长的占88.2%,35-45岁年龄段的占45.6%。上述三大就业弱势,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使已实现了就业转移的失地农民,因为近几年磷化工业园效益不行,工厂停产工人放假或精减人员,他们往往首当其中被裁减。其次,随着企业用工制度逐渐市场化,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对失地农民的征地、拆迁、就业等进行的一次性货币补偿)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货币安置引发的突出问题是,在大量的失地农民再就业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安置补助费用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的保障"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
  二是养老保障是失地农民普遍担心的问题。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后顾之忧。而目前普遍实行的货币安置政策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货币安置只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偿,就业机会则要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而他们的养老需求则没有充分考虑;其次,现行征地价格满足不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要。失地农民中,几乎没有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短期看,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尚可靠一次性安置费勉强维持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致于明显下降。但长远讲,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二)用水难。一是饮用水问题。家住高山的村组由于村民居住分散,无法集中供水,稍遇干旱,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的农户尚未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35%的农户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地方是饮用水不达标。调查中发现,个别村组的生活饮水也存在很大困难。二是灌溉用水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长期以来,国家、集体对农业水利投入不够,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民维修改造能力有限,每到用水高峰季节,农民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
  (三)筹资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0%的农户认为"党的政策好,就是缺资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保证。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资金匮乏。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地方资金配套的压力大。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如乡村公路建设等,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实施缓慢,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三是信用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除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商业银行在农业农村放贷很少。
  (四)专业服务组织弱。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程度不高,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链条没有形成,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我们调查的阳日村虽然建立了蔬菜种植和养猪这两个专业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的资金和技术帮扶力度也不小,但入社农户比较少,合作社发挥不够。问卷调查表明,关于城市支持农村的最主要最可行的措施,25%的认为是城市大规模组织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关于种、养、加工,60%最担心的是市场价格不稳,23%最担心的是技术不过关,17%最担心的是打不开销路;关于农产品销售途径,75%认为是通过专业协会组织最好。
  (五)村容村貌较差。一是村庄建设规划差,"散、小、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由于计划中的十宜铁路要经过阳日镇,农民盖房这几年基本上冻结、不予审批,再加上前些年村镇建设规划长期滞后,对村庄建设缺乏有效规划指导,大多数村庄布局分散,集镇"长蛇布阵"、村庄"天女散花"、民房"横七竖八",村庄建设杂乱无章,总体上还处于无序状态,有新房无新貌、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村庄环境差,"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存在卫生不洁、河水不清等问题,垃圾随意倾倒、污水随便流淌、家畜家禽散养较为普遍。问卷调查中,28%的农户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是卫生条件差,30%的农户最不满的是村镇规划不合理。
  (六)村组干部及农民素质亟待提高。村民小组精简以后,村干部培养缺乏载体。有些村干部从农民直接选为村干部,有的直接当选村"两委"主职,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缺乏群众工作经验。问卷调查表明,关于加强农村基础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43%的认为是选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19%的认为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另外,农村年纪轻、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民大都"孔雀东南飞",到沿海城市打工或迁到本地城镇,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文化程度偏低。据统计,现在的农村,除儿童、学生外,人口平均年龄为46.1岁,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2%。由于年龄老化,文化基础差,接受新知识慢,一些新技术的传播与普及比较困难。同时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小富即安,认为祖祖辈辈留下的几亩山、几分地能过日子,加之自己年岁已大,混一天算一天,不饿死就够了。另外,农民不良习气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抹牌赌牌较为盛行。农民致富难导致农民投机心理重,有的企图靠赌博、靠买彩票一夜暴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又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也不能按部就班,搞老一套,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精心谋划,认真组织,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为先,坚持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来抓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关键。这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有"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离开了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村组干部和群众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调查的两个村,凡是生产发展、农民收入较高的村组,新农村建设就推进顺利,反之则差些。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抓上去,才能为农村全面繁荣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开发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转",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二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几年我区农民增收,除了惠农政策外,也主要靠劳务经济支撑。目前,农村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巨大。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数量仍多,有待转移;另一方面,已转移的劳动力素质低,多从事重体力、低收入工作,提高素质的潜力很大。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扭在一起抓,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开辟增收门路。三是稳定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坚持稳定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折不扣地落实"三补"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以民为本,坚持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直接、最关键的困难和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来抓
  新农村建设,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当务之急是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直接、最关键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我们所调查的两个村,通村公路已经建成,通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村组之间、组组之间的道路以及入户的道路仍然很差,农民迫切希望得到改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村组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好路基,一方面各级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制订以奖代补政策,搞好路面硬化。二是着力解决农田灌溉难问题。重点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多方筹措资金,改造老化失修的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又要搞好末级渠系清淤、硬化,提高用水系数。要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统筹规划,分步推进。二是着力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既要解决部分地区水源缺乏问题,又要解决好部分地区水源污染问题。要摸清底数,做好规划,抓紧实施,争取"十二五"时期有大的突破。对于城镇附近的村和居住比较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可开辟新的水源、加粗供水管道、延伸城镇自来水管网,让农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对于山区缺水源且居住分散的地方,采取建水窖、打水井、挖塘堰等办法,储备水源,寻找清洁水源。四是着力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鼓励城镇医院到农村设立医疗网点,改善医疗条件,方便农民就医。五是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第一车间"组织好、建设好,与"第二车间"或流通环节实现良性"对接"。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特别要健全二者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创新多样化形式,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要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地使农民得到实惠。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资本化发展之路,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探索,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利益联结,建立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自力为主,坚持把花钱少、见效快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
  各地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从一些花钱少或不花钱就能办,并且见效快的事情入手,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搞好村庄治理,建生态农居。继续开展以"一建三改"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步伐,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搞好庭院绿化,改变污水乱泼、柴草乱堆、牲畜乱放的陋习,改善生活环境。二是抓好"平安村"创建,建和谐新村。引导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组成民事纠纷调解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及时排查调处农村的各种矛盾纠纷。加强农村治安管理,依法打击偷盗、赌博等刑事犯罪和流氓地痞黑恶势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三是抓好文明创建,建文明新村。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农民"创建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四)统筹为要,坚持把农村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来抓
  1、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涵盖城乡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而规划是这项工程的龙头和先导,也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搞好整体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在规划的制定中,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二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三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谋划,科学规划,到村到户,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与村镇土地用地规划衔接起来,科学编制规划,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四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既要突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打造,又要兼顾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及文化卫生建设。切不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讲形象,不求内容和实质。新农村规划制定后,只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定能取得实效。
  2、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建设新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根本的问题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要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资源,捆绑培训资金,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二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的年限。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制订激励政策,让每个中考、高考落榜学生免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今后农村技能型、创业型农民。四是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党的政策、先进文化、致富信息、科普知识、法律法规"五进农家"活动,多形式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一要配强配好村"两委"班子,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切实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考核激励、保廉监督等工作,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农村带头人。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力度,解决好村级班青黄不接的问题。二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二公开、四民主"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民主法治示范活动为载体,推行村委会直选的民主选举制度、实施村级"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村务财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神农架林区区直机关工委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冬)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