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通讯报告参评作品

21 省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2012-05-11 14:50:00 来源: SRC-13

  平原湖区村级小农水如何整治、如何管
  关于开展"三万"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省委老干部局"三万"活动驻点村为仙桃市杨林尾镇段湾、马口、翻身、代桥4个村。杨林尾镇地处武汉、仙桃、洪湖金三角洼地,东荆河环绕其间,东临长江,属典型的平原湖区。近三个月来,我们把"三万"活动作为党性教育、实践教育、"三农"教育的大课堂,严守纪律、扎实工作,以良好的作风和实绩赢得了群众信赖,时间虽短,成效明显,群众拥护。在实践中,我们对平原湖区村级小农水如何整治、如何管护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投入少、功能差--平原湖区村级小农水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农田水利的整体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但国家投入重点是大江、湖泊、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直接用于村级小农水建设的微乎其微。同时,国家没管到、集体没有搞、农民个体也搞不好,村级小农水建设滞后成了影响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最大硬伤。从4个驻点村情况看,平原湖区村级小农水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塘多与塘少并存,"当家"功能日益弱化。以塘最多的段湾村为例,以前,该村组平有当家塘2口,但由于年久失修,日渐淤积毁损,大多成为"碟子堰"、"筛子塘",基本丧失了塘的功能。近年来,村民将近千亩水田改造为水塘,但主是用于养殖鳝鱼,基本不承担也承担不了蓄水排灌功能。同时,平原湖区大部分村组临江河堤,4个驻点村共28个组,其中有20个组因河堤防汛问题不能挖水塘。对他们而言,东荆河成了最大的当家塘。
  二是渠多与渠少相对,渠道淤塞成"丰收田"瓶颈。4个驻点村的农田沟渠大多是上世纪50-70年代依靠农民投资投劳兴建而成,后来也相继开挖了一些新的排灌沟渠,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沟渠体系,从需求数量看,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这些沟渠建成时就标准较低、质量不高,并且近几十年来基本无人管护,大多已是杂草丛生、涵管堵塞、排灌不畅,渗透严重,很多还被农民整理农田时不断蚕食而变窄、变浅,导致排灌能力下降,干旱时无法引水,雨多时无法排渍。马口村民反映,该村灌溉水费因此比以前增加了5-6倍。
  三是水多与水少同在,"毛细血管"不丰富是重要原因。4个驻点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5500余人,7800余亩耕地,均处东荆河附近,紧依南干渠,水资源较为丰富。但近10年来经受了三次严重大旱和多次大涝,即使在正常天气年份,也有许多的农田成了"望天收",仅翻身村就有700多亩,当地村民连续两年买米吃。傍依大河缺水用,说到底是"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存在问题,没有良好的田间沟渠,"毛细血管"不丰富。
  四是用多与管少矛盾,无序管理"大锅水"。从管理体制上讲,乡镇水管部门主要管护大型水利设施,如泵站、涵闸、跨村的大型沟渠等,而村级水利设施基本无专职人员管护、无专门管护制度、无专门管护措施。农民习惯了"大锅水",只用不管,用水秩序混乱,随意性大,矛盾突出。由于管护缺位,没有建立起良性、长效的管理机制,再高标准的沟渠也逐步丧失了排涝、灌溉的功能。
  二、着眼"当家"、形成体系--"三万"活动为村级小农水如何整治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在"三万"活动中,我们认识到,单纯扩挖一口塘、修一条渠并不是难事,但要发挥最大效益,必须抓住关键,综合整治,配套建设,在"当家"和"形成体系"上下功夫。实践证明,这样落实"三万"活动要求,不仅解决了村级小农水建设大问题,也为村级小农水如何整治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当家",就是要对村组农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建设起到主要当家支撑作用:
  1、建好当家塘。根据4村实际,我们清挖了4口当家塘,第一口塘在马口村,上连东荆河排灌渠,下通各农田排水沟,是一口典型的灌溉蓄水塘。原来面积10亩,改建后扩大到20亩,蓄水量增加一倍,达到2万立方,可解决附近1个村民小组近2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第二口塘在段湾村几百亩旱田旁边,这个塘以前的作用就是保障这些旱田的灌溉,现在已成为"碟子塘",村民因此在塘的不远处打了一口抽水机井,以备干旱时急用。通过此次疏挖,可蓄水近1万立方,与抽水机井配套,可一定程度地解决周围近2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第三口塘地处段湾村村委会旁。原来是两个"筛子塘",且杂草丛生、垃圾满塘、臭气熏天。段湾村部临靠公路,新建筑、大广场,很有现代气息,但这两个"垃圾塘"严重影响环境和形象。疏挖后,还对塘埂附近地面进行了部分硬化,与村部广场形成互映,碧波送爽,较好地美化了周边环境。第四口塘是翻身村的当家塘,过去是一个天然蓄水塘,因淤积废弃不用,建设后水面面积近15亩,可蓄水2万余方,旁边是近5000米长的村中心沟渠,建起后互为依托,优势互补,起到了当家塘的作用。
  2、挖好当家渠。我们把当家渠定位为全村大部分组和农户能共同受益的渠,共疏挖了五条这样的渠,长20000余米,宽4米,共开挖土方60000余方。第一条是段湾村与马口村交界的当家渠,长4000余米,是两村的主渠,贯通两村5个组,上与马口村当家塘相连,下通临近其他村的排水渠,共开挖土方12000余方,惠及农田800余亩。第二条是翻身村的当家渠,全长5000米,贯通全村8个组,惠及农田700余亩。另外三条是代桥村的当家渠。因代桥村地处外垸,紧临东荆河堤,没有塘,也不能挖塘。3条沟渠全长10000余米,贯通全村8个组,可惠及村里90%以上的农田。整治当家渠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清挖,扩大、扩宽、扩深;二是疏通,使整个沟渠形成一个整体;三是延伸相连,把沟渠清挖延伸到死角。翻身村三组的近50亩地,深受旱涝之苦。根据群众要求,我们平地挖了一条长300米,宽2米,深1.5米的大沟,与主水渠相连。动工当日,全组百姓兴高采烈,自动出来参加劳动。
  3、清好当家沟。对每一块田、每一个农户来讲,小田沟就是他们的当家沟。没有这些小田沟,水再多也灌不进,水再小也排不出。4个驻点村共清挖小田沟10000余米,宽1米,深1米,涉及农田500余亩。清挖小田沟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求受益农民自愿出工,谁的田块谁清挖;另一种是实行差额补助,按农民挖沟的长度给予适当补贴,调动村民积极性。
  4、筑好当家坝。段湾村有2个村民小组地处南干渠上游,虽有较好的水源优势,但由于地势原因,长期缺水。工作组以1.5万元较小的投入帮助村里在南干渠上修建了一座拦水坝,解决了2个组共3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形成体系",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产业规律和村组发展状况,注重水利设施的相互配套,力争功能最大化。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塘沟渠坝结合,尽量形成村级小体系。在平原湖区,江河、泵站、大沟、涵闸等是一个大的水利循环体系,从村级来讲,塘沟渠坝就是一个小的水利循环体系。注重体系的配套建设,能更好地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翻身村原党支部书记、老党员李大才说到:"三万活动为我们村解决了多年没能解决的难题,如今沟渠配套了,我们的农田可以旱涝保收了"。二是村重点和组兼顾相结合,尽量扩大受益面。为了兼顾到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利益,工作组除搞好每个村的重点工程外,还尽量兼顾到每个村民小组。我们工作组对4个村的28个组实现了全覆盖,可为4个村近6000亩土地解决排灌问题。三是村容村貌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尽量解决大问题。在开展农田小水利建设过程中,工作组充分考虑村容村貌治理和产业发展问题,尽量通过水利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据统计,因为排灌条件的改善,4个村扩大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可年增收50余万元;扩大养殖鳝鱼规模、发展养蚕等产业,可年增收100余万元。四是源与流相结合,尽量提高设施功能。4个驻点村均处东荆河附近,紧依南干渠,水源较为方便。工作组牢牢把握这一特点,紧密结合实际,在工程建设上不搞形象工程,尽量符合平原湖区的特点,在疏通源流上下功夫,提高了建设功能。共投资投劳50万元,整治塘堰4口,可蓄水7万立方米;清挖沟渠40000余米,开挖土方70000余方;修建拦水坝1座,4个村80%以上的塘堰沟渠得以整治和疏通。
  三、注重长远,强化责任--"三万"活动的成果要靠健全的管护机制来巩固
  这次"三万"活动时间虽然短,但却是对几十年积账的一次集中清欠,还了老百姓的心愿帐、还了历史的投入欠帐、还了党和政府对村级小农水关注不够的帐。因此,这次"三万"活动,群众十分欢迎,几十年才走了今天这一步,十分不容易。但"三万"活动的成效好坏,不仅取决于建得如何,更取决于后期管护。管护的着力点在长远,抓手在多形式的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社会机制,核心是强化责任。
  (一)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管护
  对于具有市场功能的塘渠,可以运用市场方法来管理。一是推行以塘养塘模式。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对塘堰进行发包,发展养殖业,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既能较好发挥塘堰的蓄水灌溉作用,又能为养殖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段湾村2组的当家塘整治后,村里将其承包给村民李艳兵用作饲养红丝虫的水源;翻身村外院的当家塘整治后,村里将其承包给村民用于种植耦,既能较好发挥塘堰的蓄水灌溉作用,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推行以林养渠模式。对村里具备条件的中心沟渠,采取出让沟渠两边空地租用给大户用于种植经济林,或由承租方负责沟渠每年的疏通,或由村里收取一定的租金,用作沟渠的管护基金,用于沟渠每年的疏通。目前,4个驻点村够条件的沟渠,均已采取这一模式。三是推行股份制模式。对由财政、企业、驻村工作组、外界捐助等投资主体为主修建的灌溉面积较大塘堰,其所有权属村委会,可以实行股份制管理,即村委会、受益农户、承包管理人各占一定股份,其水费收益、多种经营收益、运行费用及维护费用按股份比例分摊。四是推行协会管理模式。对具备条件的地方,组织农民群众按水系和渠系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组织,实行用水合作组织的管理体制,收取相应水费,维持小水利工程的日常管护。五是推行以劳代资模式。农民群众是农田小水利设施的主要受益者,按市场经济原则,可以让农民以受益农田多少按比例出劳进行维护。
  (二)强化行政机制管护
  政府是管护的主体,领导干部责无旁贷。1、建立管护目标考核机制。把村级小农水的管护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县乡镇领导干部管护责任年度考核体系。明确村组干部责任,把管护与工资待遇等结合起来。2、建立管护主体投入机制。小农水关系着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因此,小农水的管护,依旧不能忽视其"维护投入大、经济收入少、社会效益高"的公益属性,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小农水建设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除继续对大中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的投入以外,应划拨出一定专项资金对农村的塘、坝、沟渠进行整修,建立固定的维护资金来源。3、建立"一事一议"管护机制。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将受益农户的"一事一议"资金用于维修管护。4、建立管护制度机制。制定《村级小农水管护办法和标准》,推进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促进法》,使小农水管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强化社会机制管护
  建立社会关注和参与管护的长效机制。一是鼓励社会投资管护。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之外,也要鼓励各种民间资本通过捐赠、公益投资等多种渠道进入农村。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小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二是倡导义务管护。教育群众自觉爱护塘堰设施,把管护塘堰与植树造林、整洁村容、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鼓励部分有能力的村民义务进行塘渠管护。三实行以管护补助代赈济。每年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对困难村民进行帮困扶助,可以让有劳力的受助者进行有偿管护,以管护收入代替无偿救助。四是聘请专人管护。对不跨村、不跨组的当家塘,推选一名公平、公正、有责任心、有威信的村民管护;对2个以上村民小组共有的塘堰,由村委会牵头,明确产权权属,聘用专人管护。

 

       省委老干部局"三万"活动工作组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