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通讯报告参评作品

更多

07 省质监局

发布时间: 2012-05-11 16:13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局驻村工作组走访了四个村的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通过贴近广大农民群众促膝谈心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的社情民意调查,深入了解驻点村的有关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农业生产、生活改善状况,以及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最迫切期盼,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村的深刻变化,和农民对党、国家的感恩情怀。同时,对当前四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个行政村的基本情况
  沙岭湾村位于惠水之畔,地处孙桥镇皇城脚下,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94亩,10个村民小组,398户,1432人,该村的地理状况是"三河、四岭、七分田"。是典型的丘陵地带。"三河"就是由北向南通村而下(惠亭水库),"四岭七分田"就是三条河把全村分为四部分,七分田就是3947亩水田,568亩旱地,3000亩荒坡。山地面积2300亩,共有养殖水面1240亩,其中精养鱼池958亩,生猪养殖127户,其中百头以上养殖大户76户,新农村居民点3处,面积7000平方米。
  荷花堰村地处于京山县城西郊,隶属京山县新市镇管辖,离县城约五公里,北面靠山,南接皂当公路1.5公里,长荆铁路横贯全境。版块面积8100亩,其中耕地面积2683亩。全村管辖6个村民小组,309户,1130人,劳动力497人,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28人。
  群光村地处京山县永兴镇西部,长荆铁路、皂当公路穿村而过。耕地面积3060亩,山林面积2000余亩,其它土地面积1900亩。下辖5个村民小组,257户,1068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6740元。
  汪林岗村地处新市城区东郊,地以盘堰村为邻,东和群光村接壤,西靠屈场村,北倚观音岩,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使得,长荆铁路、皂当公路窘境而过,耕地面积2678亩,山林面积2350亩。现辖6个村民小组,278户,998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6283元。
  二、四个行政村的产业现状
  沙岭湾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同时正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迈进,绿化覆盖率10%。建沼气池290口,"一建三改"250户,占86%。全村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124万元,其中种植业710万元,养猪业产值190万元,渔业产值205万元,外出务工210人,劳务收入150万元。人均年平纯收入7200元。
  荷花堰村全地主导产业分两块,一是订单农业种植优质稻2600亩,产值488万元;二是饲养业,养猪大户(年出栏肥猪100头左右)18户,年出栏肥猪2000多头;养鸭大户23户,存笼蛋鸭23000只,总产值1000万元。集体经济以山林发包、鱼池发包为主,年收入5万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6000元,党建工作主要以创先争优为主题,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四创"活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群光村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二产业主要是运输业。
  汪林岗村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殖业以优质水稻、小麦、林果主为。养殖业以水产养殖、蛋鸡养殖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以打工经济为主,配合引用招商引资、城区东扩、工业大镇等优势,形成涉及建筑、园林、养殖、用工等为特色的打工体系。
  三、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和民心工程深得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护,他们由衷地感谢现在的好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奔小康的信心。经济发展和农村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多种经营的开展,除种植业外,养殖业、苗木产业等其他收入模式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机会,洋房、电器、小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村的寻常百姓家。同时新一代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大提高,现代交通和网络通讯设施的普及使他们更快更好更便捷地融入日新月异的世界。在搞好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投入,村容村貌、乡风文明、业余文化生活和民主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民安居乐业,文明和谐。
  四、四个行政村调查情况的思考与分析
  (一)关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问题。自1996年开始,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的统一部署指导下,我省即开展了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直到现在仍在持续进行。截止到今年4月底,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七批共计149个(前六批已建成验收133个,2010年始新建第七批国家级示范区16个),建设省级示范区五批共计94个(前四批已建成验收68个,2011年始新建第五批省级示范区28个)。示范区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六位。在这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省质监局将依托专业优势,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主要将采取"三进三帮"的措施:三进:即进镇、村,加强农业标准化普及宣传;进农户,向农民群众讲解传授标准技术要点;进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宣贯农产品加工新标准。三帮:即帮助产业基础好的镇、村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帮助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标准化,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围绕"六个一",即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示范区建设目标,大力推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
  但是,京山县三镇四村的农民,除极个别的通过新闻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略知一二,绝大多数都不知道,我们经过查阅有关档案文件资料后得到了结果:原来十几年来,整个京山县只有一个蛋鸡养殖的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第四批),而且地处京山县的钱场镇和杨集镇。这个结果使我们深感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途径推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依然任重道远。
  (二)关于按照农业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和养殖(即农业生产标准化)问题。几乎所有农户都不知道农业技术标准为何物,没有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依然是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耕作技术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但就全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的制修订情况来看,仅2008年-2010年这三年,全省制修订湖北省地方标准共263项,其中农业标准137项(占三年地方标准总数的52%)。在全省各类地方标准中,农业技术标准的比重最大,地位最突出。但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农业标准仍然与农民存在很大距离,标准的制修订与标准的实施运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三)关于是否有必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种植和养殖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言而喻、毫无疑问的问题,但调查过的农户从来或很少亲身接触过农业标准,没有体会到标准的价值,所以仍然坚持传统的生产理念,即开天辟地几千年,没有标准也种田。因此才有90%的被访农户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农业生产"。与参与过示范区建设的农户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天差地别的差距,这些农户现在懂得了标准的作用和价值,有了新的农业生产理念--"要想卖得好、标准是个宝"。
  (四)关于是否参加过种植、养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标准的宣贯和培训问题。调查结果令人非常遗憾,大多数农户没有接受过一次相关农业技术标准的培训。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95%的农户还是渴望科技知识和农业标准的学习能为他们增加收入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依然还有少数的农户固执己见,对技术标准培训无所谓。是不相信科学能致富?还是不信任我们能去做好这样的事呢?
  参加"三万活动",走访农户,了解民情,使我们更真实而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为曾经做过一些有益于农民朋友的事而倍感欣慰,也为我们还没有做到、没有做好的事而心怀不安和愧疚。
  (五)关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几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在国际上亦称原产地命名制度或地理标志,它作为世贸组织成员间通行的规则,是针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优、特产品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的产品质量监控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国家对拟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基本要求是,应根据产品的类别、范围、知名度、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因素,分别制订相应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管理规范。2004年,我省第一个获得国家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京山桥米就诞生在京山县。截止到目前,全省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保护,以国家名义向国内外公告产品质量品质的地理标志产品达到63个(范围涵盖了农产品、矿产品、传统食品及手工艺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三,2009年及2010年的新增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但是,农户几乎都不知道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宣传介绍京山桥米以后,仍然表示不愿意种京山桥米,究其缘由我们才知道,部分农户曾经与国宝桥米公司有过合作,但由于产量低、收购价格也不高而不愿意再种。
  五、对当前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障碍因素的分析
  根据四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结合全省情况分析,当前影响我省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大体归为三类:体制机制因素、推广体系因素以及市场运行因素。
  一是体制机制因素是指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实施监督和农产品监测认证等因素;
  二是推广体系因素是指农业标准推广人员及其素质、推广渠道、中介组织(包括龙头企业)发展等因素;
  三是市场运行因素是指按标准生产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价格、信息渠道因素。
  (一)体制机制因素,当前突出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是全省范围的科学、统一、协调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没有搭建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制定的行业、部门、单位多,体系混乱,缺乏统一规划。缺乏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机制,基本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标准的重点不突出,标准的质量不过硬,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二是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没有形成;财政投入的有限资源又是条块分割、分散无序的状态,没能形成整合放大效应。
  三是在实施监督和农产品监测认证方面,分散的管理体制,也是农业标准化管理有效开展的障碍之一。由于目前各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导致农产品质量执法困难重重。全省涉及农产品的检测机构由各主管部门归口管理,自成体系。一些机构检测职能重复设置,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未能实现社会资源共享,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县乡两级检测机构不健全。
  (二)推广体系因素。
  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农业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农户分散经营,不利于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优势的形成;小规模经营使农户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低,导致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随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谁经济实力强、信息灵、组织化程度高,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我省的农业标准制定和推广实施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农业标准整体呈现出产中技术规程多,产后标准少,与市场流通直接相关的标准少。所制定的农业标准偏重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很少引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的采标率相当低。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农业标准的标龄过长,许多标准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注重了某一方面的农业标准,忽视标准体系的实施;还有不少农民最起码的农业标准也执行不到位。
  三是龙头企业等中介组织与农户关系不稳定。一方面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或是带动作用不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不强。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着契约约束的脆弱性和协调上的困难等内在缺陷,以及农产品市场的多变性等外部压力,违约问题直接影响了标准化的实施,这种现象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四是农技推广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是上联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下联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当前主要依靠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和队伍来推广实施农业标准。然而,现在我省农技推广部门队伍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待遇偏低,农技推广部门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五是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务农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和科技文化素质,不能应对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农业标准的推广和实施的基础还很薄弱。
  (三)市场运行因素。
  一是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农产品流通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各类市场要素主体发育不全,在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各类市场主体中,农民个体私营组织数量占据了市场主体的绝大部分,由于这类组织规模较小,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此难以在农产品品牌建设、质量控制、生产指导等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无法很好地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二是市场流通缺少应有的监管。农产品市场流通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流通标准也严重不足,造成监管难,监管处罚更难。全省农村市场数量远多于城市,但农村市场成交规模远远低于城市规模。过小的流通规模,使得市场调剂供销能力较弱,一旦按标准化模式生产的农产品形成规模后,即会陷入"卖难"的境界。过小的规模和分散的经营状况,给农产品的质量检测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是优质优价机制缺乏的影响。优质不能只由卖方说了算,必须得到买方的认可,否则消费者就不会出优价购买。有的要通过消费者一次次的消费实践来判别,有的要有专门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测定,显然这无法由交易双方在每一次的交易过程中当场确定。
  四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影响。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和不规范,是影响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信息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播手段和渠道实现了多样化、快捷化。但农户在实际接收环节上却仍有脱节的地方,这种脱节成为农户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
  六、对当前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措施和对策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更需要政府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宣传交流等做好标准化工作(包括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保障措施。全省质监系统正在积极认真组织贯彻落实。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上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问题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成立湖北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协调此项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以省政府的名义,设立年度 "湖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每年对标准化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投入农业标准化领域。
  (三)省级财政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专项列支,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标准研制、标准科研项目、标准推广、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或行业协会积极出资开展标准化活动。
  (四)加大对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全省农业标准化专家库,为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全社会齐心协力,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要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书报刊物等多种媒体,通过会议、科技讲座、现场会、明白纸等各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
  (六)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和整合,改善机制和手段,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监管。尽快改变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落后的状况,使农产品质量检测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七)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依法有序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转移和集中。形成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借助标准化的途径和力量促使传统农业加快迈向现代农业。
  七、调研中反映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村民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各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种植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但是,因种种因素制约,村民生产生活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方式单一
  当前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和经济产业结构主要围绕水稻种植,少量副业涉及养殖、果园和苗木的种植,而养殖业、蔬菜种植多自供自足,缺乏一定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没有地域或村级的特色农产品。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缓慢,除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外,村级收入微乎其微,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制约村级经济建设发展。
  三是经济收入不能满足扩大生产需求。目前,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分别是粮食种植、外出打工、国家扶持和救助资金,在储备一定的社会保障基金后,村民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以及开发其它副业经济项目。
  四是人才稀缺。大部分村民都在外从事其它行业,加上留守村民年龄结构老化,形成村级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五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调查中,村民对假农药、假种子的泛滥,和病虫害及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防治问题十分堪忧,迫切盼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的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二)水利设施不能满足生产灌溉需要,用水困难。四个行政村2011年旱情严重,部分农田绝收。由于水利设施的不足,部分村组冬闲时不能有效蓄水,抗旱时无保障水源,甚至日常灌溉也需多级引水,无法保障村组生产灌溉用水需要(如汪林岗村五组)。而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无力承担水渠修缮费用。
  (三)村组塘堰淤塞,无法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从调查走访情况看,部分村组的塘堰因多年没有清淤,淤塞严重,已经无法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其中省局投资新建的沙岭湾村十组双堰,就是原有小塘堰,但已完全不能蓄水。
  (四)村组级断头公路硬化未连接,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虽然村级公路基本完成硬化,但村组公路硬化还未连接到位。原因是难以申请到硬化指标,要村民全筹资难以解决。如汪林岗村桔园基地,入园一公里上坡土路一直无资金硬化,肥料等生产资料入园困难。
  (五)农村种植养殖收入微薄,山区耕地将有被荒芜的危险。通过入户走访获悉,村民承包土地出现抛荒现象,目前,在农村种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少部分妇女儿童,生产力低下。耕种收入既微薄,又很不稳定。再过10年左右农村将会出现许多"农民"不会种地、不愿种地的局面;另外有些外出打工户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撂荒,在村农户田少,想耕种又没有余田可种,村里土地又不能统筹包转规划,严重挫伤种田农民的积极性;村里的机耕路缺乏规划,许多土地受地理限制,机耕根本利用不上;上级惠农政策对养殖户扶持政策定的标准过高,部分农民享受不到惠农政策。由于水库和水塘主要用于灌溉,一到耕种季节,就无法保障水库和塘堰的蓄水量,所以养殖经济效益较低。
  (六)留守老人和儿童亟待关注。村里大多数农户的家庭状况都是壮年夫妻或壮年男子到外地打工赚钱,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种田守家,一年只有一两次不长的相聚时间。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多样化,农村人参与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化、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一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状况值得关注;而是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和交流,很多儿童不愿与人打交道,性格孤僻。儿童的心理成长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七)部分农户因病致穷,生活困难。在调查中发现,病残是导致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该村有一部分。虽然农民享受到了"新农医合"等医疗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有的农民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会造成正常的农民家庭逐步贫困,令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一些共性问题,调研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了村民反映的如伤残补助问题,多次反映都不能解决,生活困难,申请低保一直没有回音等个性问题。
  八、民情民意化解措施
  根据调研走访掌握的情况,我们将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与当地区、街以及村组一起,针对各村当前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加以解决: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要整合地域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统筹规划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例如打破村级建制或土地承包制,进行划区划片生产,实行种植业、林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元化。二是要拓宽思路,不断创新,打造村级农业经济特色项目,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如在种植业方面,要发挥地域优势,可以推广大棚蔬菜,种植精细蔬菜,引进蔬菜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经营。三是要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三农"政策,抢抓机遇,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四是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对此,我驻村工作组通过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发展订单农业,沙岭湾村现已同京山县国宝桥米公司签定了优质稻收购合同,村民按照订单合同种植优质水稻3000亩,可生产水稻150万公斤,按照每公斤3元计算,产值450万元 ;在全村大力发展以花卉苗木合作社为龙头的花卉苗木产业。在全村重点培养花卉苗木示范20户,发展全村优质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1300亩,努力使花卉苗木种植收入增加25万元,使花卉苗木种植业收入年均人平增加160元以上;大力发展以渔业养殖合作社为龙头的渔业养殖业。在全村重点培养渔业养殖示范户17户,培育优质渔业养殖示范基地500亩,努力使渔业养殖收入增加21.8万元,使渔业养殖业收入年均人平增加140元以上;组织劳务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现金收入。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270人,2011年新增20人,按人平0.7万元/年,新增14万元,全村人平增收90元;探索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开发荒山荒坡,发展水产养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村2010年农业总产值1124万元, 2011年农业总产值要达到1185万元,2011年全村人平均纯收入达到7590元,人均增收390元。
  (二)落实责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着力解决农田灌溉难问题。重点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多方筹措资金,改造老化失修的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又要搞好末级渠系清淤、硬化,提高用水系数。二是加大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的投入,捆绑使用,统筹规划,分步推进。三是正确引导群众开展塘堰改造。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尽快组织改造;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塘堰,积极争取列入改造计划;对目前尚不能列入政策范围的塘堰,引导当地村民出工出力组织自行改造。 四是引进社会个人或私营企业资金投入改造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工程,提高其经济效益。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每年都将在增加对"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维护农村社会发展的稳定。为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三农"工作,将任务和责任层次分解。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基层,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多与群众交流,从实际出发,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急群众之所急,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村级当组织要站在村级科学发展的高度,认真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深入了解村情,加强立项工作,积极对上争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我工作组经与沙岭湾村两委协商,拟定了新建十组双堰水利工程及道路、挖沟渠及修路基等帮扶计划,并组织实施项目启动,以期实现解决农田灌溉问题;铺设村级主干道水泥路2000米,争取国家以奖代补项目资金2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在村九组修建沙石路2000米,自筹资金3万元。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从目前四个村村现有的经济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实施状况来分析,一是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鼓励城镇医院到农村设立医疗网点,改善医疗条件,方便农民就医。二是切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工作,让合作医疗的阳光普照全市农民。三是积极引进商业社会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还要大力开展贫困户帮扶工程,对村中困难户、五保户、伤残军人等特殊群体,要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急切需求。
  (四)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使农民了解政策和运用政策维护自身利益,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热情。二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资源,广泛开展转移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和激励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积极创业,使他们成为今后农村技能型、创业型农民。
  为此,我们建立了村科技信息资料室,购买农村科技信息书籍若干册。主要解决现在农村科技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农村科技信息资料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资料室,农民对农村科技信息资料的学习,使广大农民能够更好地进行科学种田,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严格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
  目前,国家有许多好的政策,如何很好的落实到位,要严格按制度办事,不能搞少数人说了算,要积极协调上级农业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周期,按农村实际人口增减合理分配承包土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田种粮积极性。积极向上级反映农村养殖户对惠农政策的一些建议和呼声,使党的惠农政策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力争让困难群众既得到帮助和实惠,又能让大部分群众内心里服气和满意。
  (六)加快观念转变,增强农民加快增收意识。
   通过宣讲让农民清楚认识到当前农村发展正面临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大好时期;让农民深刻体会到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从上到下重视和支持三农工作;让农民全面了解今后农村面临的新一轮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宣讲让农民强化市场意识,明确市场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对农户经营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
  (七)多措并举,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生产,扩大就业,使青壮年无赋闲这;依托骨干,建立组织,传授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添置设施,举办活动,掀起时尚现代积极向上的文化热潮;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工作组在村委会门前操场两侧安装2盞节能路灯。主要解决村民在夜间锻炼身体进行的蓝球、兵乓球、羽毛球等球类的运动照明问题;购置村委会礼堂内使用的音响设备一套。主要是改善村委会开会时的会场条件,以及为村民文艺演出时提供保障。
  (八)落实工作责任,积极解决个性问题。
  对调研走访中了解的一些群众因病因残致贫等个性问题,通过村、街、区确定具体责任人员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和实际情况跟踪办理。
  总之,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能够更全面的了解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实施,通过此次"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群众对各项政策的反映,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民之所想,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明确了方向。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按照"三万"活动统一部署和安排,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村委会一起,制定出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不断推动"三万"活动的深入开展。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冬)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