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通讯报告参评作品

更多

02 省民政厅

发布时间: 2012-05-11 16:38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终年缺乏家长、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假如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一、基本概况
  省民政厅工作队驻点的4个村地处来凤县翔凤镇北郊,分布在209国道的两边,距离县城远的村5公里,近的村与县城连为一体。4个驻点村共有3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21.2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232户,10268人;劳动力总数5253人,其中,外出打工273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现有留守儿童496人,其中学龄前儿童241人,学龄儿童253人。
  根据我们对4个村60多名留守儿童的调查询问,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69.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三、五年未回来的例子。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85.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面临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34.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行为,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人格发展不健全。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人格培养难以实现。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成长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在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功能。留守儿童的家长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小朋友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激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新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境界,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小朋友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弥补,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发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小朋友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局部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4、平安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小朋友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维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
  5、学校、社会关爱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制度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
  4、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5、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第三,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第四,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更要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更要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姜  健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冬)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