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三万”民情日记

更多

湖北省旅游局陆令寿:见证一个幸福的家庭

发布时间: 2012-02-22 17:1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记十九

  2011-3-27 晴 见证一个幸福的家庭

  自入驻清太坪镇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村里走访农户,曲指一算,所到的农户少说也有200多户了。走多了,对一般农户印象并不是很深,而有特点的贫困户或者富裕户很难忘却。

  (一)

  邓中巧家算是当地一户有名望、有实力的大户人家。第一次去他家是一个太阳快下山的傍晚。那天我们在白沙坪走访了一天,太阳下山了。山区的暮色凝重起来。邓中巧在路口等我们一定要我们去他家吃饭,说陈书记也参加。邓中巧我们见过一面,那是开村支两委会时,他作为村民监督委员参会的。本来,我们想返回清太坪镇,看他这么诚意,我们也就应了。

  邓家住在一个半山腰上,一排崭新的楼房,全是原木结构,两层楼从东至西,约有四五百平米。他先领我们楼下楼下看了个遍。如果从硬件上来看,搞个农家乐具备条件了。邓家三女一男。孩子都很有出息,女儿邓彩媛在巴东县工商局,原先在县旅游局当副局长,与我们是一条线。一个儿子也在外做事。这幢新楼是去年落成的,中堂里挂着一副对联:风起水生筑巢引凤,各族人民共同致富。横批:和谐落成。老邓不无骄傲地说,这幅对联出自他手。大家都投以欣赏的目光。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文化,其实,真正有文化的还在民间。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播种、收割,把属于自己的文化服务于他们的百姓。酒过三巡,我请老邓的家属过来一块吃。老邓跟我说,在他们这儿,女人是不上桌的。为什么叫堂客啊,就是在堂的一边站着。这时他老伴送来一大海碗新鲜菜苔,往火锅里加。边加边说,你们好好地吃,好好地吃。我说,大嫂,你也一块来。她说,那不行,我们这儿没有这规矩。看来,在这比较偏远的山区,男尊女卑还有着很大市场。大嫂是位嘴到手到的人,快言快语。邓小平说,我们是人民的儿子。她一说,我们都觉得的惊奇。这从一个农妇嘴里说出的话,真的让人刮目相看。我这一辈

  有两个日子终生难忘。我们都期待着她说下去。十五岁那年,我做红卫兵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还一个在我六十岁生日这天,我去天安门瞻仰了毛主席遗容。我这一辈子很辛苦,把四个孩子带大,但我很幸福,他们个个有出息,孩子们都听话。吃不愁,穿不愁,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二)

  第二次见老邓,是在村民大会上。大会先由我向大家作时事政策宣讲,工作组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村支书讲话。老邓作为村民监督委员向大家报告工作。他拿了个小本,说起来很是流畅,思路清晰,讲的话语也特别带劲。这位老村干部一看就是经过风浪的人。他说,大家向工作组反映的问题,一共有十二个,领导都一一解答。水呀、路呀、房改呀、社保呀,关键的是老百姓的胸怀和眼界,对政策学习少,不理解。这话可谓一语惊四座。他列举了村支两委的工作成绩,制订村规民约,筹措资金建办公楼,道路加宽加长硬化,寻找新的产业,发展银杏、核桃、烟叶、魔芋种植,提倡栽种桂花树,送种子、化肥、农药,提供生产力的支持,都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三年来,村里没有触犯法律的民事纠纷,到处喜笑颜开。百姓对干部是爱戴的,对党是热爱的、崇敬的。这位老人从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重视讲到民居安定,从村支两委的工作业绩讲到白沙坪未来的发展,要大家支持村的工作。村干部的待遇很低很低,组织干部(支书和村主任)也就四千,村组干部也就两百多,他们为村里的付出大于他们的报酬,他们不是什么贪官,他们的家属也很辛苦,应当受到敬佩,大家应该理解和支持他们。他最后讲到,村里的发展要靠大家,群策群力,为建设自己的家乡作最大的努力。要时刻记住翻身不忘共产党,永远跟党心连心。要积极配合村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与新农村相配的新式农民。有意见要正面提出,不要恶意攻击和侮辱。他告诉大家,党的领导把农民跨入了新的潮流,但我们离现代化的标准还很远,现在不能泄气,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向前,才能作为伟业留给子孙。这个老邓,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站在这样的高度,有这样宽广的胸怀,为村里说话,为村干部分忧,实在是让人敬佩。

  (三)

  第三次见面是在一个双休日,邓中巧的女儿邓彩媛从巴东回家,当过旅游局长的她,与我同组的童处长熟悉,一定要尽地主之宜。这次与上次不一样,邓家门口停满了七八辆车,有邓彩媛县里的同事,有州旅游委的,也有乡镇村的几个朋友。中餐按照山里的习惯,到两点多钟才开席。邓中巧见我来到,显得非常开心。他说,历朝历代的官啊,都没有共产党的官这样与百姓贴得这么近。山里的土家菜,花不了几个钱,用的全是随手取来的,地里的青菜苔、菠菜、香菜,都很新鲜,还有腌制的野蒜、鱼腥草,都是就地取材,从山上挖出来的。农家菜少不了土豆炖腊肉,不停地往里加新鲜蔬菜。酒过三巡,大家话就多了。巴东县人大的廖主任是农村工作万事通,年轻时候就在大山里磨,清太坪镇早就是他挂钩的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那家陈芝麻烂谷子都略知一二。他喝了酒就揭老邓的短。那时,还在文革时期,老邓是大队干部。老邓与老伴经常拌嘴,两人互相不服气。唱革命歌曲比谁多,喊革命口号声音比谁洪亮,写革命化诗歌比谁好。斗争的结果有时候互相不理睬,一连几天不讲话。憋得实在难受就在家里的小黑板上留言。正好廖主任来队搞社教,来到老邓家,看到黑板上写着:男人等于难人啊,这显然是老邓的留言。下边又一行字:难人并不难,我来维护他,不用说,这是老伴的。还有一行字:要文斗不要武斗。又一行:赞成!老伴怕家丑外扬,赶紧找来抹布想擦掉,但已经完了。这一说,老邓的脸都红了,说,那都是哪个年代的事啊,廖主任,你就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说得一桌人都哈哈大笑。邓彩媛来到我这儿敬酒,悄悄对我说,我老爹老娘斗了一辈子,谁也不服输,感情好着呢。

  喝酒喝到一定份上,老邓的老伴来了。她一一敬酒,说起话来就一字:爽!声音特脆,有着一副好嗓子,年轻时地道的土家幺妹子。村里乡里县里举办过山歌比赛,她得过好多奖。老邓说,有什么好炫耀啊,你那歌词不都是我写的。大家要大嫂唱一首,她说要的,清了清嗓子就唱开了:

  我在哟唱啦哟喂,

  你呀你呀听啦呀依哟喂,

  民族歌谣哎嘿哎嘿哟,

  遍山村噢啊依哟喂,

  改革哟开放啰喂,

  大呀大变样啦呀依哟喂,

  白沙坪村哎嘿哎嘿,

  更漂亮啦呀依哟喂。。。

  一曲未完,掌声早就响起。老邓早就忍不住了,最后一句与老伴一起合。大嫂唱完,大家纷纷给她敬酒。老邓从座位上站起,咳了一声,大声唱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声音深厚而敞亮。从他们的歌声里,我解读着现代农民的幸福,生命的本真,自由的性情。

  记二十纠结的事

  2011-3-28 阴转多云

  这些天总是被一件事纠结着。前天我在双树坪村七组走访一低保户,户主叫陈春菊,八十二岁高龄。组长陈祥楚在到她之前就介绍她是全组最穷的。她家离山顶不远,要走很长的山路。我和小周爬得气喘吁吁,组长指着一幢破旧的危房说,这就是她家。我看那屋,是两间连在一起的吊脚楼,连接处已经出现明显的裂缝,像张开的嘴巴。见我们到来,老人吃力地从屋里走出,拿了个小木椅倚着门坐下,一个长得只有一米五左右的小男孩从门里朝我们张望。小男孩其实不小,已经有二十六岁了。组长大声说,看什么呀,客人来了,还不赶快拿凳?小男孩赶紧到里屋端凳,把凳放下,找来一块精湿污秽的抹布擦那凳子,一看就是个不会干事的主。那天阳光很好,老人晒着太阳,山风把她蓬乱的头发吹得更乱。

  我们开始问老人的情况。老人原先有个儿子,在巴东做工人,前些年突然得病死了,儿媳也跑了,她与一个呆呆痴痴的外孙艰难度日,女儿远嫁河南,家里六亩地无人耕种,去年苞谷颗粒无收。虽说她跟外孙都享受低保,但杯水车薪。一刮风,房屋呜呜地响,随时有倒塌的可能。老人一身的病,端碗都端不住,站起来都困难。这日子怎么过啊?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我安慰她说,你老人家的情况我们都记下,会想办法的。临走时,我给了点她。老人家激动得更是泣不成声。

  临别,我们把连心卡留下。老人像宝贝似地放进了棉袄口袋。

  昨天一早,工作组成员小钱告诉我,昨天接到老太的电话,好象旁边还有人在教她说话。说是建房指标被村里占了,下拨的款子也被别人贪污了,要工作组帮助解决。我初步想,要把这事先调查个清楚,然后请镇村的领导都去现场看看,必要时请民政也出面,拿出个解决的办法。下午,我们几个吃过饭,在超市转悠,看到老太的外孙提着一小袋化肥,他老远就冲我笑。我迎上去,对他说,大庆,好好照顾你嘎嘎,先把春耕的事弄好。他傻乎乎地笑着离开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又看到了那个病病殃殃、行将枯木的老人。

  记二十一

  2011-3-29 晴 周二 意外的发现

  昨天,我们继续在双树坪四组、五组走访。五组偏僻路险,童建新处长和钱松华主动要求去五组。司机老彭跟随他们。没多久,他们就来电话,说路不好,全是石头,把轮胎给扎坏了,幸亏有备用胎,还差一点翻沟里。我听了,真出一身冷汗。慢一点都不要紧,千万不能出事,不然,我这个带队的,这辈子灵魂也不得安。

  我们这一组由书记谭永甲带路,我问,四组组长呢?他笿:请了人帮着搞春耕。我说,那你不也要耽误半天了。他说,是哩,今天我也请了几个人在家帮忙呢。丢下自己家的活不干,来给我们当向导,我们可没什么给补偿。谭书记头上的毛发稀疏,脑袋在太阳光下闪着一片光亮。他笑笑说,谁叫我摊上这个差使,陪你们也不亏啊,平日里我哪能交到你们这样的朋友,至少以后去武汉也有个落脚的地方。那没得问题。谭书记早年在桥河村小学当教师,吃粉笔灰吃了十多年,他指着山下那条弯弯的小路说,我每次去学校都从那儿去,中间要过一座独木桥,看了近,要走两三个小时呢。我这人运气不好,干了那么多年代办教师,上边说,以后一律不招民办教师,我就回乡当农民了。其实,后来与我一起当代办的,都转正了。我还是相信命呢,我县原来有个瘸腿代教,有一次正好中央一个管教育的副总理来听他讲课,他坐在课桌上为学生上课,一下子感动了那个副总理,当下就批示县教育局给他转正。谭书记原来是支委,去年才接的班。原来的书记没干满一届,家里一孩子在野三关读书,又砌了屋,手上拮据,就撂下摊子不管了。我说,你受命于危难之中,他无奈地笑笑。

  太阳出奇的好,春天真的来到了人间,来到了山区。前些天还冷得跺脚,今天热得连羽绒服也穿不住了。山上山下,一片一片油菜花开得正艳,空气里没有一丝杂质,真是天然氧吧。虽然我们走访累得不行,但在城里却从未呼吸到这么好的空气。且这儿的风景也不错。我指着南边的山问什么山,谭永甲告诉我,叫纱帽山,就是乌纱帽的意思。我细看,有一处山貌还真像古代的官帽,大概因此而得名。后山呢?叫后岩山。这儿景致真不错,旅游资源很丰富呢。

  在走访四组的过程中,我有两个意外的发现。一个是到村民宋春秀家,她家建的屋座落在半山腰上,四周林木葱茏,两排吊脚楼中间砌着很高的门楼,里边还有一排老屋把两个吊脚楼连在一起,整座建筑呈典型的四合院状,这样风格独特的民居在山区真是少见,具备了一些旅游元素。还一个发现是在叫谭双翠的老人家走访,离开后谭书记告诉我,他们家祖祖辈辈住的是岩屋。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岩屋还在吗?他指了指她房屋的后山,就在那。快带我去看看。远远看去,是有一处山凹了进去,黑黝黝的一条线。走了半天,脚下没路了,不知从哪上去。我们只好踅回头,把正在地里干活的谭双翠老人从地里叫回来,她把我们引进屋,我正纳闷,她把后门开了,说,就从这里走。她在前边带路,我们拾阶而上。不一会就到了。这岩屋东西足有三十米长,中间的墙塌了,两头还有石砌的小屋,那扇破旧的柴门还契在石墙上。墙脚下还散落着当年用来碾谷的石臼。这岩屋哪年造的?我问。老人说,他们上辈都住这儿哒。我自从嫁到老谭家,在这儿住了三十多年,在那个屋生了四个娃。一到下大雨,就听到雷轰隆隆地响,挺吓人哒。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雨水顺着石缝往屋里一个劲地灌,那不是人过的日子。一直到七八年,全家一合计,在前边砌了小屋。老人的目光把我们引向东南方他们搬出岩屋住的小屋。人住高处走啊,小屋比岩屋好多了,但还是赶不上形势。住了十几年,家景好点了,我们又砌了新房。老大还砌了楼房。这日子啊,一天一个样,好着哪。看着老人那写满幸福的脸,我找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我对老人说,这地方好好保留着,等这里开发了,成了旅游景点,这儿准是旅客们喜欢的地方。来,我们在这儿合个影。我和谭书记把谭双翠拥在中间,在那个柴门前留了影。

  出得那个岩屋,我思忖,如果不到这双树坪走访,如何发现得了这些藏在民间的“宝贝”,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我们中餐安排在一个叫谭祖林的家里。谭祖林今年四十七岁,家里有四口人,他与老伴在家养了九十二头猪,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广东打工,日子过得很殷实。我们一到,谭祖林就就带着我们参观他家的猪舍。猪舍在他家的东侧,是东西向的一排平房,进门的地方有一块黑板,上来写着:大量收购玉米、黄豆。入门请接受消毒,给你添麻烦了。开门后,是消毒室,房顶上挂着紫外线灯管,墙上挂着工作服。尽管这个猪舍只能是小具规模,但我佩服主人管理的先进方法。猪舍中间是一条通道,两边是大小对等的猪圈,一格一格很正规。一个圈里大约十来头,都是三十多斤重的猪仔,长得光溜溜的,一看就很健康。参观完,我们进得家门,女主人沏茶倒水,让我们围着桌子坐下,桌子上放着果盘,里边是瓜子花生。女主人把我们招待好后,就去灶上忙厨去了。

  我们与谭祖林唠叨起来。我问他养这么多猪有没有申请150工程。在白沙坪参观养猪大户时,我得知150工程就是规模养猪,年收入要达到150万,只要申请到,就享受国家的优惠补贴。谭祖林说,我何尝不想呢,去年没搞到指标,今年的又没下来。今年我已经向清太坪镇兽医站申请了,等着批呢。养这么多猪有风险吧,我说。当然有啊,我投资五万元建猪舍,目前主要是三缺:缺技术、缺设备、缺人手。猪肉价格我不愁,再跌也跌不到哪,亏不了本,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就怕猪得病死亡。还好,镇兽医站能提供防疫服务,春防和秋防都能到位,每头每年收取两元,一点也不贵,国家肯定往里边贴呢。我说,还是要讲究科学饲养啊。谭祖林说,对头。所以,我就从恩施一家饲料公司找来配方,用的是当地的饲料,主要是苞谷啊,还有青饲料,这样的养出来的猪肉好,纯绿色,让人吃了放心。我做事喜欢稳,没把握的事我坚决不干。我问老谭以前都干些啥?谭祖林呷了一口茶,把茶沫子吐到地上,说,以前做小生意,在清太坪镇摆过菜铺,开过小餐馆,有了点来源下决心养猪。我看他讲话时副自信的样子。我说,你希望上级给为你们养殖提供什么方便。他说,最好是贴息贷款。要改变面貌,要致富,最需要什么?最需要是观念的改变,看谁好了,不能眼红。关键是大家都要好。就像一杯酒,如果大家都争着喝,必然会引发纷争,如果每人都有一杯酒,就不会去争。也像这挂着的腊肉,家家都有,就不希奇。过去大集体时,谁家有腊肉可能会被偷,现在呢,猪肉当白菜,一点也不稀奇。我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我也给你提供个信息,在白沙坪,有个150的养猪大户,叫张平,兽医出身,他的养殖各方面都成规模了,你有空去取取经。他说,求之不得。

  记二十二2011-3-30晴 周三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昨天,工作组与与双树坪干部勘查旅游景点。村支书谭永甲、主任谭祖乐在老支书禫永祥家等候。老支书家一排平房座落在半山腰上,从这里可以看到磨道河峡谷。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绿茵遍野,成片的油菜花散落在千沟万豁之中,南风吹开了雪白的梨花、樱桃花,山民们正在田间耕作,有的赶着牛在耙地,有的撒种育秧,有的弯腰点种苞谷。看着眼前的景致,我脱口赞道:好一派田园风光。

  大家一见面,老支书谭元书指着不远处的景观一一给我们介绍。我们这儿有好多景点,最有名的叫十股洞,你们看,那里有瀑布。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后岩山的天然绝壁上有处山泉从一洞中喷涌而出,沿着石罅飞泻而下,像一道长长的白练从山顶挂到了山脚。在我啧啧称赞时,老支书接着说,现在还没进入雨季,你们看到的只有一个主泉眼喷水,如果到了雨季,那十个孔里都会喷水,那景色好生了得哒。这时,女主人来问我们是吃了饭去看景,还是看了景吃饭。我说,赶快去看景。说那话的口气有点迫不及待。

  村支书、主任和老支书特地请了一名熟悉当地情况的老人给我们当向导。这个老人叫谭祖贵,经常上山采药、放羊,山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身手敏捷,拿着砍刀在前边为我们开路。到十股洞不算远,下山的路很陡,中间要经过小溪,上面有座独木桥。独木桥是一块木板,年久腐朽,我刚走过,只听“叭”的一声脆响,那板断成两截,幸亏跟在我后边的小周来得快,跳过了小溪。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来到了瀑布底下。抬眼向上望去,那从石洞中喷出水帘破空而下,发出巨大的轰响。瀑布所落之处,是一汪清澈见底的水潭,潭中怪石连连,山风吹来,瀑布溅起的水滴纷纷地飘洒到我们身上,顿觉一股清凉之意。“深在闺中无人识,宝在深山睡千年。”我忽然有了诗意,随口赞道。随行的童建新处长趴在一块巨石上,掬着一捧水喝了个痛快。

  我们在十股洞下稍歇了一会,就向第二个景点进发。第二个景点也是一个很诱人的地方,名叫天子坟。天子在古代就是皇上啊,莫不是这里出了个皇帝?谭祖贵老人指着前边一个山包说,那个就是天子坟,什么年代也说不清,我们也是听上上辈的人说的。传说这里有一个占山为王的头领,自封毛王天子,啸聚山林,打家劫舍,闹得天下不宁。这事被当朝皇上的军师算到了,说这一带有人要造反,军师化妆成山民,来此地察看,见这儿幽谷深深,后岩山与纱帽山相连,中间潜有龙脉,遍地竹林,易守难攻,且有王者之气,如不诛灭这些绿林好汉,将威胁朝廷统治。派兵镇压不如先破风水,遂派人将这后岩山拦腰挖断,将龙脉掐掉,原本这后岩与纱帽山是连着的,现在断开了,那边的山叫挖断山。后来一老者经过此地,给挖山的人出招:千挖万挖,不如银针插。听了老者的话,军师嘱咐下人打造了一根两尺长的银针,插入龙脉正中处。这一招果真灵验,银针插入,就听得满山遍野啪啪作响,一根根竹子爆裂,那些竹子正是用来打造兵器的。破了龙脉,那毛王太子不久死于非命,从此天下安定。

  故事说完,我们终于来到了山包上,拨开荆棘杂草找那太子坟,只看到坟包旁有一堆石块拱起的包,旁边有一块巨石,抹掉上边的青苔和草屑,看上边有没有刻下什么文字,只因为年代已久,巨石表面一层早已剥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也给我们留下诸多遗憾。

  离开了太子坟,我们下山沿着磨道河走。河不深,河床上堆满了乱石。谭祖贵老人说,这河很长很长,前边有凤溪沟、牛眼窝、将军潭、蝴蝶坪等。我说,一听这些名就很有文化呀,应该好好挖掘。童建新处长搞旅游多年,给村干部说,如果上下游打成坝,把水蓄起来,可以考虑搞漂流。

  出得峡谷,我们又去村里看那两棵千年油杉树。这两棵千年古树正是双树坪的由来,是不是千年,得考证。两棵树在村委会的正对面,相隔有百米远。只见西边一棵挂满了绿叶,东边一棵却只剩下褐色的枝杆,显然已经枯死。走近西边的那棵,千年油杉果真名不虚传,足有五层楼那么高,可能四个人也未必能合抱过来。那棵树怎么就死了呢,孤单单地剩下这棵,多可怜啊,我说。一村民告诉我,说是汶川地震影响而死的,这是瞎说,汶川离我们这儿这么远呢,其实是有人把把树根给砍了。啊!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们绕过一个山坡,来到枯树旁,果真见那树根裸露在外,像是被人砍过的。我们又来到谭家祠堂遗址,这里留下的只有巨石砌成的墙脚。谭书记告诉我,双树坪是谭家的发源地,这个祠堂也有好百年了,前些年村里把他卖给了一老板,说是要重新建祠堂,结果拆了就再也没有建。好大好大的石鼓、石柱都被人弄走了。我说,真是可惜啊,这是祖宗留下的啊?我知道也不能怪谭书记,因为他去年下半年才接手。

  通过一天的野外勘查,我们把双树坪旅游的资源大体上摸了个遍,我们对双树坪旅游开发的信心倍增,我和童建新处长正在酝酿着开发乡村旅游的系统方案。许多时候,一些潜在的资源看上去离我们很远,其实也很近。双树坪海拔在800米以上,过去交通不便,许多资源鲜为人知,“深在闺中无人识”。山里人看多了,也不觉得美,“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好的东西总是在深山中沉睡。如今交通便利了,进山出山再不像过去那样困难,但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即使再多的资源也难以发现。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发现旅游资源,并进行开发整合,除了要有亲身的体验,到现场、到实地去看,还要用智慧去思索,做旅游人说旅游话,宣传旅游常识,让大家都增强生态旅游意识,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不再做那些出卖祖宗、殃及子孙的蠢事。

  记二十二

  2011-3-30 晴 周四 全县干得最长的镇书记

  昨天下午,工作组在双树坪村召开了村民大会。当下正是春耕农忙,村民们听说要开会,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农活,带着小凳来参会。会场设在村委会的操场上,说是三点开会,不少村民两点就到了。会议由村支书谭祖东主持,当他宣布会议开始,对三万工作组表示欢迎时,前几天去走访过的盲人谭元书,豁地从凳子上站起,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党中央万岁!这个老人可能还记得我去走访时与他拉家常、切磋二胡技艺的事,他从心眼里感恩共产党。会上,我为大家讲了三万活动的意义,对时事政策进行了宣讲。事后,老支书拉着我的手说,你的报告作得好,我们听得进。我讲完童建新接着讲工作组活动的情况,就有关问题进行反馈,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搞好农家乐进行讲座,此后村支书谭永甲讲话,这个不太善言的中年男人,列数了我们工作组进村许多事例,特别是说我对百姓充满了感情,见到特别困难的村民眼里包含泪水,给陈春菊老人安排春耕、医生看病,拿出维修房屋的计划,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看来他还真是个有心人呢。他讲完了,养猪大户谭祖林发言,他话不多,但很有力,就是不辜负工作组希望,农民嘛,就是把地种好。最后,新来的清太坪镇书记郑永平讲话。他讲话思路清晰,底气很足,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把新农村的五条标准,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一听说就是说的老百姓的话。会议开完了,村主任谭祖东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我和郑书记一行来到他家门前,坐下谈天说地。

  郑永平书记个儿不高,今年四十八岁,他在乡村一线已经干了二十八年了,最早在他老家水布垭当过副镇长,后来就金果坪当镇长,还干了五年书记。目前,他是全县干得最老的书记。问及家的情况,他说,父亲也当过后,早年是被国民党抓的壮丁,后来,在都江堰起义投诚了,又当了三年解放军,回到老家,在县里当扫盲教员。早几年,父亲已经去世,老家还有一兄弟,妹妹也早已出嫁。说着话儿,主人招呼我们吃饭。在乡间,我们喝的都是当地的苞谷酒。郑书记说,这酒不贵,也就三四块钱一斤,喝多了也不伤人。席间,我们又谈起金果坪。说起金果坪,郑永平书记的话匣就打开了。他说,那是一个好地方,旅游资源比这儿丰富,不仅风景美,还有红色资源,曾经是贺龙元帅率红军九进九出的地方,当年红军留下的“一切权力归农会所有”的标语还依稀可见。他在那儿抓旅游产业,魔芋、核桃、烟叶种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有了钱以后,就抓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村民的文明素养,早晨起来,村民都自觉地把公共场所打扫干净。说到这儿,我们都举杯向他敬酒。一大口干下去,他为我们讲了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他刚到金果坪工作,有一个村民向州纪委写信,告一个老资格的村支书,当了十四年支书,没培养一个新党员。他们在外围一了解,是因为这个老支书怕培养了年轻人以后,对自己有威胁。那天,郑永平与另一副书记去找他,一进门,老支书就说,工作莫谈,先喝酒。老支书取来三个杯子,打开三瓶半斤装的高度苞谷酒,喯喯喯,一人一大杯,端起来没商量,一口闷了。一大杯喝了,又来了第二轮。喝完,郑书记说,还有酒吗。老支书瞪着一双醉酗酗的眼睛,还喝啊。郑书记说,既然不谈工作,咱就喝个痛快。老支书又摸来三瓶,照样是一人一大杯,一口干。三大杯落肚,老支书不行了,现场直播,呕吐不止。郑永平二人也酩酊大醉,在老支书家歇了一宵。第二天,老支书做了一桌好菜款待二位。郑永平说,怎么不拿酒啊,老支书说,说到酒我就要吐,免了吧。你们二位是个值得交的朋友,以后你们交待的事就是我的事,没得二话说,我要说个不字,就不是人。郑永平回到镇上,他就报来两个预备党员。我说,你说的很搞笑,其实是讲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我服了,敬你一杯。郑永平端起杯:逮了!我说什么逮了?逮了,就是干了。

  记二十四 2011-4-1 多云 周四 驻点感言

  童建新和小钱都回了武汉。小钱回去要参加个全国性的酒店工作会议,童回去向省农办沟通情况,争取上简报。同时也是清明节,放两天假祭祖。

  明天镇里要开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会议,全镇的村级干部都要参加。郑永平书记早就约请我到会,还要讲话。今天就在家里写讲话稿,正好把这一阶段走访情况回顾一下。

  从3月9日入驻清太坪镇以来,已经完成了白沙坪、双树坪两个村560户村民的走访,零距离接触群众1000多人次,召开村民大会两次,各类座谈、恳谈会15个。走访之余,还在野外考察了十多个未开发的旅游景点,就走访中反映的22个共性问题和32个个性问题进行了梳理。下一步,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作为一名刚刚脱下军装的军干干部,能参加多少年来所没有的“三万”活动,直接深入山区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与一线基层干部群众共谋山区发展大计,是人生道路上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离开农村已经37年了,搞“三农”是外行,一线的基层干部长年在山区农村工作,政策比我知晓,实践比我深入,经验比我丰富,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这里,我只能谈谈自己粗浅的感受和感悟。

  感受之一:山区群众淳朴善良,懂得感恩。无论是座谈也好,个别谈话也好,群众对工作组的到来都很欢迎,都说过去从来没有过,把工作组看作是“共产党派来的”,对共产党感激不尽。双树坪有一位盲人叫谭元书,我走访他家时坐在一条凳上叙乡情、话家常,谈得很投机。他给我拉二胡,边拉边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召开村民大会,他早早就来到会场,主持人讲欢迎工作组时,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党中央万岁!”每当说到现行政策,大家众口一词都说政策好,形势好,共产党好。我在白沙坪走访时,有个叫邓中令的老人说,现在种田不但不要纳税,反过来还要贴补老百姓,历朝历代哪有这样的好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农民的好日子。还要怎么好啊,“糖山酒海,猪肉当白菜”, 过去做梦也想啊。这么好的政策,你不致富,就是“懒家伙”。富中要知福,福中要致富。这就是一个农民的心声,有很大的代表性。走了这么多农户,接触了这么多群众,还没有一个说共产党不好、政策不好的。共产党好不好,群众心里最明亮。

  感受之二:群众最讲实事求是。问到乡村干部怎么样,不少群众都说百分之九十的干部是好样的,他们真心护着农民,工作是努力的。一组组长张宏喜,去年砌屋里摔断了腿,手脚不灵便,便只要村民找他帮忙,他都尽力。白沙坪村民大会,安排了一名村民监督委员发言。他过去当过村干部,发言时拿了个小本本,说起话来很流畅,思路也很清晰。他说,这次“三万”中,村民们向工作组反映了不少问题,怎么看啊,关键是老百姓的胸怀和境界,这话一语惊四座。他列举了这些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村干部很辛苦,他们付出的远远大于所得,他们不是贪官,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我们百姓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与新农村相配的农民。他的一番话,抵得上村干部吆喝十遍、百遍。一个最基层的骨干,站在这样的高度,有这样的胸怀,为村里说话,为村干部分忧,真是难得。

  感受之三:山区群众生活还很苦。群众的生活,现在跟过去比,有着天壤之别,但跳出山区看全省、看全国,用小康的标准来衡量,与发达地区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白沙坪和双树坪都面临着路难行、水难喝、病难看、学难上的问题。白沙坪好多百姓靠天吃水,一家一个小水池,有的池子水都发绿了,里边爬着癞蛤蟆。一个家里如果有劳力外出打工,再种上几亩地,日子就过得下去。一旦有个天灾人祸,特别是生大病就很难扛过去。在走访中,我至少遇到四户这样的人家。儿子在外打工,遭遇工伤事故人亡家破,儿媳妇扔下小孩远走他乡,老人带着孙儿孙女艰难度日,有的孩子还是弱智,住在刮风墙就晃的危房里,实在不忍看下去。贫困山区奔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受之四:基层干部很累。现在基层干部配制很少,一个村两个组织干部,加一个计生专干,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种了百姓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白沙坪的陈发宇支书告诉我,他一年在家没有蹲过30个囫囵天,有时候到了家天黑了还被叫出去。工作中受委屈是常事,遇到不讲理的,遭到的是辱骂,甚至拳脚相加。村干部的待遇也是低得不能再低,一年4000元,其中1200元还与业绩挂钩,一个计划外生育就要扣掉280元,加上集体经济匮乏,交通费、电话费无处可报。双树坪前支书就因为要支付孩子上高中的费用而撂挑子不干,外出打工。他们说,打工是辛苦,但一个月就差不多把当村干一年的收入挣回来。许多青年人不太愿意入党当村干,村干部普遍老化,白沙坪的干部平均年龄38岁。如何稳定基层干部,加强一线堡垒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要让基层岗位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岗位,让那些能人、明白人都抢着来挑这副担子。

  驻村时间不长,感受颇多。但感受不同于感悟。感受是感性的东西,感悟是理性层面的事。通过这段“三万”工作,我也有这么几点浮浅的感悟:

  一是尊重百姓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做“三农”工作必须对百姓这个庞大的群体有个基本的估价。山区农民淳朴善良,老实厚道,勤劳勇敢,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主流。群众是一座富矿,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在群众面前,我们是学生,要当好学徒,不耻下问。“三农”工作本身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为什么要问计、问需、问政于民?道理就在这儿。办不到的事不夸海口承诺,不要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很高,群众最讨厌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与百姓打交道,一定要在情字上做文章,身入也要心入,防止身在民中不知民。“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我们在访民情中,群众没把我们当外人、当客人。工作组不管风雪雨天,爬山涉水,走村入户,他们很感动。我们一到,就往炉里添柴吹火,沏茶让座,留我们吃饭。吃的是土菜,喝的是苞谷酒,这份情很纯、很真。住村时,东家总是把最好的床铺让给我们睡,把最干净的被子给我们盖。面对这样的群众,如果不为他们说点话、做点事,从良心上说不过去。

  二是农民需要教育引导。农民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和否定。但也要看到农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劣根性非常顽固,这种劣根性里面有自私、偏执、孤傲、狂妄,自由散漫,有着典型的鲁迅笔下阿Q式的粗鄙。有的兜里有几个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有的看上去很富有,其实穷得只剩下人民币。在白沙坪,我遇到一个81岁的五四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叫黄贤楚,早年当过生产队长、大队支书,还当过副乡长。老人有六个儿子,他与老五一起过,老五患有肺结核,肾也不好,现在还住在卫生院里,老人种地是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其他五个儿子基本不管。我们到他老二家一看,房子砌得很漂亮,二层小楼,问在家的二儿媳,为什么不帮帮老人和老五,她说,我们自己还顾不过来。在走访中,看到不少老人单过,儿女都不管,有种普遍的说法:一娘生八子,八子不养娘。因为儿女们不参加新农保,老人每月55元的劳保费也拿不到。新农保一年就交100元,有的人抹一把牌也不止这个数。可以看到,有些落后群众骨子里是自私和贪婪的。毛主席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新式农民相匹配。抓教育,着力培养农民素质,这是当务之急。

  三是“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中央到地方都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菜篮子”、“米袋子”事关国计民生、长治久安。古人言:舍富强而言治民,是不知为政者也。说的是离开强国富民而谈治理民众,是不知道为政之道。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做了好事,让老百姓富裕了,老百姓不会忘记你,历史也不会忘记你。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为政者的口碑不是自封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黄沛)
关键词:三农;共产党;老邓;三万;双树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