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红色三山行第七站来到红安县
红安革命纪念园内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陈凌墨 刘利鹏 摄影:记者刘中灿
采访车行驶在乡间柏油路上,差不多每隔1公里就出现一座将军碑,一块欢迎牌提醒着路人,进入“中国将军第一县”。
诞生了三支工农红军主力,14万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的生命,走出200多位将军……红安为什么这样“红”?我们一路踏访,试图找到答案。
一条石板小街当年革命中心
提到红安革命史,绕不开七里坪镇,更绕不开镇上的一条小街。
踏上长胜街的石板路,走在青砖黑瓦的明清徽派建筑间,时光一下子回到80多年前。这条古街,曾集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鄂豫皖红军中西药局等多处革命旧址。
土地革命时期,七里坪地区在郑位三、戴克敏等发动和领导下,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农协会、农民自卫队纷纷成立,打土豪、惩恶霸等革命活动如火如荼。长胜街就是当时的革命中心。
街上的七里坪工会旧址内,有一间小屋。84年前,这是一个小型兵工厂,当年就是大别山人在这里制造的撇把枪,打响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
长胜街56号的一栋房子引起采访团成员的注意,门额上书“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讲解员介绍,1930年10月,苏维埃银行成立,主要职能是通过借贷、储蓄、兑换等业务,筹集资金,帮助根据地的人民发展工、农、商业。对于农民用于购置耕牛、农具、种子的贷款,一律免息。“苏维埃银行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支援了苏区工农业生产,为苏区的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七里坪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胡瀚说,“走在这条街上,给游人们说起七里坪的革命故事,我感到很开心,很自豪。”
胡瀚带记者走进街边的一间小屋,指着一个破旧的架子鼓,讲起他最为敬重的“蓝衣先生”。蓝衣先生叫张南一,红安县七里坪镇柳林河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12月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张南一经常身穿蓝色长衫,游乡串户,以鼓书艺人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蓝衣先生”。敌人为了将他抓住,将全村300多名群众全部集中在禾场上,扬言“不交出张南一,大家别想活命!”张南一挺身而出,大骂敌人:“你们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要捉就捉我!”
红歌唱遍中国原是红安歌谣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啦,亲爱的工友们啦,唱出一个《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这首出自红安七里坪的革命歌谣,原名叫《庆祝苏维埃》,它见证了鄂豫皖革命摇篮早期斗争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歌演变为几乎每个国人都会哼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
据了解,文化部学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民歌》第一卷收录了这首歌,并将其誉为中国经典民歌之一。
红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毛红平向记者透露,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创地也在红安。这首歌出自红安土生土长的老红军战士程坦之手。1933年,时任鄂东北道委秘书长的程坦同志,为严明红军纪律,加强军民关系,巩固革命根据地,将对红军战士讲纪律课的讲稿,编成歌曲在红军中广泛传唱。
这首歌经过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郑位三、程子华、刘华清等亲自修改后,正式作为红二十五军军歌,随着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到达延安,这首歌唱遍了八路军、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几经修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
不仅是红歌,红安的红诗也是处处可见。“胜利勿忘烈士功,请将遗志记心中。终极目标共产制,大家努力莫放松。”这是长胜街鄂豫皖红军中西药局旧址墙上的一首诗。诗作者是鄂豫皖红军与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郑位三。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等的领导下,分路进行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不胜不休精神铸就红色红安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一首在大别山区流传很广的民谣,颂扬的就是后来被改称为“红安”的这片土地。
从1927年到1949年的革命斗争中,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前赴后继,诞生了3支工农红军主力,14万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的生命。
红安,旧时叫黄安,解放后更名“红安”,曾走出两任国家主席,还被称为将军县。一座人口不过数十万人,地不过1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小县,为什么能够这样“红”?
红安县地形极为复杂,山地、丘陵、与冲击小平原各种地形都有,有滠水、倒水、举水三条长江支流。由于距武汉只有80公里,“能对武汉构成威胁;假如要撤退北行30公里就进入到河南省新县的大别山深山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的讲解员介绍,因此,红安被西方军事家称为“山地游击战的圣地”。
红安有读书的传统,稍大一点的村子,都有私塾。董必武、戴克敏等通过读书,先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先进的革命思想与红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为农民要土地”的口号,开始了革命生涯。“拥有强悍的性格、团结一致的精神和绝不妥协的意志,这就是红安人的精神根源。”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副处长董文生说。
大招商兴旅游老区焕发活力
“我们是被将军县这块红色名片吸引过来的。现在,我们娃哈哈已在红安扎根,建成了第五期工程,今后还会上新项目。”哈娃娃红安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去年,娃哈哈已被作为湖北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
而当年为引进娃哈哈,红安县领导带专班七赴杭州,并拿出过硬的市场调研报告,用市场数据说服娃哈哈。
红安人凭这种“不胜不休”的精神,大招商,招大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城东、城西、八里三大工业园区吸引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如菲律宾上好佳、江苏雨润、浙江华盛达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
近年来,红安旅游兴县,化红色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筹资对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长胜街革命遗址群和董必武纪念馆等进行改造、布展,对开国将军的故居进行了维修。红安还引进开发对天河探险漂流景区、天台山景区。去年,全县接待游客约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
发端于大别山南麓的倒水河,是红安的母亲河。昨日,记者在倒水河两岸看到,河水清透,护坡整修一新,两岸矗立起整齐的住宅小区。红安县建设局总工陶中双介绍,红安投资8亿元,正在进行“一河两岸”的治理工程,治污与开发并举,使之成为革命老区的发展之河。
红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胜辉认为:
“红色三山行”是大别山精神的传播使者
在七里坪长胜街等地的革命遗址,记者看到写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字样的醒目匾牌。红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胜辉介绍,像这样的红色遗址在红安一共有500多处。近年来,每年都有约20万名青少年来到红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湘鄂赣青年记者红色三山行’活动,探访大别山传奇,体味红安精神,形成青年记者的切身感受,传递给读者们,非常有意义。可以说,‘红色三山行’是大别山精神的传播使者。”田胜辉部长对采访团的记者们说。他希望采访团的记者们,在活动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忠贞的理想信念,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用自己的笔头,书写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