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歌曲
湖北文化地图 > >

《哦嗬腔山歌剧》

  "哦嗬腔"也叫"东腔",是最具浠水地域特色的标志文化。"哦嗬腔"是由山歌即苏东坡所说的"鸡鸣调"演变、发展而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居黄州时,曾写下《书鸡鸣歌》一文。文章写道:"余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分,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转其声,往复高下,如鸡鸣耳。""余今所闻岂亦《鸡鸣》之遗声乎?土人谓之山歌云。"苏东坡多次来过浠水,文中所谓"黄人"自然包括浠水县在内。由此可见,早在北宋时期浠水就有唱"鸡鸣歌"即山歌的历史。

  原始的山歌,是站在两座山头上的放牛人比赛唱的歌,也叫"对山歌"。由于两山之间距离较远,歌声必须高亢、嘹亮,"昂一声要翻几个山头"。山歌歌词有一定的套路,但主要是即兴创作、主唱者要针对对方的发难,进行有力的回击。"对山歌"的活动,促进了山歌的发展,后来大概人们觉得"对山歌"的简单形式,不能反映复杂的内容,于是便将山歌旋律运用到有人物、有情节的戏剧之中,发展成为"哦嗬腔"山歌剧。"哦嗬腔"山歌剧起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考证。根据浠水老艺人们的推断,大约起于明朝,盛于清朝。旧时的山歌剧非常简陋。演出时没有丝弦乐器,只有锣、鼓、钹、小锣四样响乐伴奏,台前演员唱,台后演员"接音"。服装道具因陋就简,人员随聚随散,没有固定的班底,人称"草台班"。演员人数少,不能演大戏,一般只演角色不多,剧情简单的小戏。如《卖水记》、《乌金记》、《白扇记》、《珍珠塔》、《鸳鸯谱》等剧。这些戏剧都没有文字版本,只有少量的手抄本,台词大都靠口传,甚至先拟一个提纲,具体的唱词、道白靠演员临场发挥。还有一种情况是,艺人们根据当地发生的奇闻、要案,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编成戏剧演出。这类剧目有《糍粑案》、《杨二女起解》、《茶园记》等。演的是身边事,唱的是"哦嗬腔",说的是浠水话,自然受到民众喜爱。传说有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杨二女还健在的时候,附近有个草台班子演《杨二女起解》。杨二女很大度地去看戏,因其内容有些不雅,情节有些夸张。杨二女看后有些忿忿不平地说:"老娘有是有这些事,但没有那么多游词!"草台班的戏有大众化的优点,但也有语言粗俗甚至下流的弊端。民国政府曾称他们为"花鼓淫戏",明令禁演,结果是屡禁不止,"哦嗬腔"仍活跃在浠水大地。直到20世纪30年代,楚剧、汉剧先后传入浠水县后,"哦嗬腔"才真正受到影响,濒临绝迹。

  "文化大革命"后期,各地兴起移植"样板戏"之风。当时县文教局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挖掘、整理和改造"哦嗬腔",成功解决了用弦乐伴奏等难题,使其唱腔登上大雅之堂。县文工团曾先后上演"哦嗬腔"移植的京剧《沙家浜》、《平原作战》、《杜鹃山》,以及折子戏《智取炮楼》;另外还上演了由本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哦嗬腔"《云岭卡》和小戏《拔签》。上述剧目演遍浠水城乡。改造后的"哦嗬腔"既保留原来的特色,又有新的韵味,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哦嗬腔"作为浠水县唯一的地方剧种,不仅在本地广泛流传,而且还流传到周边县市,且在外地开花结果。例如荆州的天沔花鼓戏,就是在吸收"哦嗬腔"精华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全省有名的剧种。天沔尊重历史,至今仍在曲谱前注上"蕲水调"(即"哦嗬腔")三字,表明源于此处。这并不奇怪,黄梅戏本源于湖北黄梅,而发展成名却在安徽安庆。戏剧学家称此现象为"错用乡语"或"同源异流"。(稿件来源:《闻一多故乡-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