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湖北文化地图 > >

西塞神舟会

  特色及价值

  “西塞神舟会”传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端午节习俗中保留最为古老的民间节祭活动。每年从农历四月初五到五月十八举行,会期长达40天,每年吸引长江中下游地区5万民众自发参与。会期包括点光、建蘸、巡游、祭祀、唱大戏、登江等民间文化活动,它完整、生动地传承了端午节民间习俗,还原中国端午节的本来面目。活动期间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富有特色,极具文化价值,在长江中游地区有较大影响。它借助于送神舟的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表达了民间端午习俗的核心主题。构成神舟文化的元素是多元的,其主要元素有:农耕文化、神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兵戎文化、匠作文化、民间艺术等,共同构成和创造了中国端午节独有的神舟文化。

  背景介绍

  西塞山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属吴头楚尾。《图经》文:西塞山"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宋代朱熹在此诗咏:"春回楚尾吴头"其地又处大冶、阳新、浠水、蕲春四县相交的边缘,且毗邻鄂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文人骚客聚会之所,这里胜迹遗风交融,多种文化习俗交互影响。这里民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比较有名的有龙灯会、牡丹会、神舟会、观音会、绅士会、圣帝会、捞江会、和放生节,吸引八方百姓,热闹非凡。本地最为典型的、影响最广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大端午的西塞神舟会。

  汉代以后,端午节就已形成,湖北地区过大端午的习俗也流传久远。大端午的西塞神舟会是端午习俗中最古老的一种民间盛会。虽然湖北很多地方过去都有过大端午的习俗,然而传至现代,多只是名存而实不再。西塞大端午的神舟会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进场操办制作神舟,到农历五月十八大端午恭送神舟下水,历时40多天,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

  西塞神舟会的核心道具是神舟,据神舟会民间《龙舟绘图杂志》摹本记载(民国二十四年),神舟样式"紫府、园桥、天台、方壶、蓬莱、明月、龙楼、仙境、清风、凤阁、云都"、"三层柱头式、牌楼式"等,人物剪贴样式、花瓶样式、满船  物件、入门聚魂坛式、打树神咒、节符、五老幡式等,都有非常详细记载。又据《乎有满船神像正六十四名》记载了64名神像的名字、排列、数量,如"忠孝王壹名,刀手贰名,千眼一名,文忠君壹名张元柏壹名"等,还记载了满船物件和"神舟船图像牌数"。据《大冶县志》(同治版)收录了清代学者胡梦发《五月十八送龙舟》一文,文中对西塞神舟会的盛况也作了详细的描述。

  在古代,西塞山地区的"龙舟会"称为"神舟会",民间也称之为"龙舟会",两个名称一直并存,但以"神舟会"为当地村民的普遍称呼,当地民众通过"送神舟"以驱瘟、除恶、消灾、去病,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从公元前278年起,道士洑大端午活动就跟我省其他地方一样与祭吊屈原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5月爱国诗人屈原因忧民忧国而自投汩罗江后,村民自发成立了"厘头会"组织,将众人所捐银两建造龙船,将屈原大夫请到神舟上,恭送入江,并祝愿屈原的灵魂经东海早日升上天堂。解放后,因各种因素,该会所有活动曾一度中止,直至1984年才恢复,由于当时组织者担心神舟会的迷信色彩太浓怕政府干涉,放神舟活动就以纪念屈原为名义举行"龙舟会"开展活动,承接民众驱邪消灾的愿望。

  近年来,我们在省市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组织专人对西塞神舟会这一民间文化活动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制作神舟会影像资料,通过记录、保存等方式,对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积极协调、配合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对"西塞神舟会"这一民间文化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收集整理出了包括光绪年间《神舟图谱》等史料,完成了申报文书的修订和神舟会电视宣传专题片制作,组织专家对神舟会进行论证。2006年,西塞神舟会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西塞神舟会"作为中国端午节的主要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成功就是对西塞神舟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我们在充分尊重这一民俗活动保持其民间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神舟会给予了高度的支持,将神舟会纳入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部署安排,切实加强了对西塞神舟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每年节会期间,我们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并为神舟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组织公安、消防、海事、城管等部门数百人专门为神舟会保驾护航,确保了整个活动的安全有序。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出版了《西塞神舟会》精美的宣传画册。2007年举办了"黄石·西塞神舟会"民俗文化节,邀请60多位省市领导专家参加,省文化厅杜建国厅长亲自到场为神舟会授牌。并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参与神舟文化的挖掘和研讨。08年举办了西塞神舟民俗文化论坛。09年,我们又组织编写  了《西塞山神舟民俗文化研究》一书,并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对外发行,该书填补了全省乃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支撑领域的空白。该书收集了民间器乐、民间歌舞、纸扎工艺和民间神化传说等近百种,并收录了140位民间文化传承人,为传承和保护"西塞神舟会"这一宝贵的文化植被,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加大活动经费投入。"西塞神舟会"历年活动的经费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民间百姓自觉自愿捐款和周边企事业单位赞助来解决,近年来都是收不抵支。区委区政府每年投入2万元保护资金,西塞街道以及道仕袱村也补贴5000元活动经费,用于维持神舟会的正常开展。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神舟会"活动的主持者均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08年,我们完成了神舟会长老的换代交接,村里推选了新的主持人替代了年事已高的老一代主持人,并在村里的40岁左右的中老年中选举产生了40多人成为神舟会的组织者,共同承担神舟会的资金筹措、活动实施、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工作,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初步组建了"西塞神舟民间扎制社",培植和树立了一批乡土艺术家典型,激发传承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民俗活动内涵。西塞地区除神舟会这一最大规模的民俗活动外,历史上还有传统的龙舟竞赛、踩高翘、划莲船、舞龙、舞龙舞狮等群众文化活动。我们组建了道士培洑村民间高跷队、腰鼓队、排子锣对、莲船队等,丰富了活动内容。西塞龙舟竞赛、舞龙舞狮等其他项目正在筹划之中,为神舟会增加丰富的文化活动。

  活动周边环境逐步改善。目前西塞山风景区开发控制规划已完成,我们已将神舟会列入西塞山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神舟会的推介与西塞山风景区的开发结合起来,作为西塞山风景区开发的一部分,深入打造文化游品牌。规划中已经有恢复道仕袱古镇、重修屈原宫等内容,西塞山风景区旅游招商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西塞神舟会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西塞山风景区招商名片,已有多个外商看好西塞山的开发。为做好西塞山风景区的开发,西塞山区委区政府正在着手整治西塞山周边环境,严格控制锻造、小钢铁等有污染的小企业的发展,禁止新的污染源进驻西塞地区,并制定了西塞山周边的污染码头搬迁改造计划。

  民众参与热情日益高涨。2006年,西塞神舟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们加大了宣传和引导力度,丰富了民俗活动形式,民间活动的组织更加具积极性,每年都能吸引数万民众自发参与,民众参与热情高,近两年参加人数已达六七万人,这种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确保了神舟会能以民间自发组织的形式从1984年恢复以来,20多年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