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湖北文化地图 >

查远澄

 

  查远澄(1929年~2001年)钟祥县旧口镇查家村人。12岁时过继堂伯,从事农活,读过2年私塾。

  1944年4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日寇抓住,连同20多位乡亲关在一个牢里。后为伪军薛胜南(时称“薛部”)当勤务兵,专侍其三姨太。8月该部被打垮,得以回家。1945年6月,经人介绍,在日伪杨家峰南山警察局当警察两月余。同年9月,姨父贺本清(曾在“薛部”任少尉排长)介绍他到高华庭的部队当了1个多月的二等兵,日本投降后回家务农。

  1948年4月8日,在京(山)钟(祥)县第二区参加革命工作,打游击时胆大心红。“麦征”中因工作出色得两次甲等奖。1949年2月,主动报名“南下”,在江汉军区洪山学习,后转应城学习并担任学习小组长。

  1949年7月,随南下大军来松滋,同年加入青年团。1950年4月调任杨林市区工作组长、六区(纸厂河)副区长。在清匪反霸斗争中,他乔装从江北流浪到松的“汉流”,只身闯入匪巢,智侦敌情,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了王家大湖的匪患,受到上级奖励、群众好评。本世纪初,作家杨明礼以其为原型创作了长篇水说《怒湖狂澜》。在调离六区时,区委评价他工作积极、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处理问题果断、联系群众好。

  195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带领群众参加荆江分洪南闸工程建设,被评为甲等模范。

  1953年~1958年,先后任县供销社主任、街河市区、王家桥区区长、书记。1958年5月至1962年7月,任县委常委、县委书记处书记。1959年10月至1962年4月,任洈水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期间与民工同甘共苦,日夜奋战,当大坝高程筑至70米时,连降大雨,河水猛涨,水位高至68米形势十分严峻,立即采取非常措施,迎水面抢筑子堤档住洪水,保住了大坝安全,随后经过两个月紧张施工,才达到90米脱险高程,为水库建设的成功作出了贡献。1962年9月,调任王家桥区委书记,这时3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生产元气大伤,群众生活困难,他每到一地,都给群众鼓劲打气,同干群一起迎难而上,两三年粮食连获丰收、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对有困难的干部,他尽力相助。新桥公社党委书记邓绍华身染重病后,他积极帮助邓住院治疗,邓和家人深受感动,称查书记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书记。”1964年10月,调任县委副书记。1967年,“文革”夺权,造反派宣布他“靠边站”,安排到机关食堂干杂活,扫地、帮厨、喂猪什么都干,无所怨尤。

  1970年,被“解放”出来重新工作。开始为一般干部,后任治理王家大湖指挥部指挥长,斩断金羊山、治理老洈河,灭螺送瘟神,垦田数万亩。1972年,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直至1980年。1981年1月23日,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县长。一年后,任县委书记。查远澄不论是贬为“走资派”、还是担任县主要领导工作,政治观点始终是明确的,坚持党性原则,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中团结同志,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1984年12月,以省党代表身份出席省党代会。1985年3月~1987年12月,任县政协主席。1988年1月~1990年12月,被选举为县第11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积极配合县委抓好中心工作,为松滋的建设事业不懈努力。

  1993年4月离休。他职退心不退,继续为党工作。在运输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多次亲赴襄樊铁路局争取火车皮100余节,为松滋粮食外调,搞活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动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积极组织老干部发挥政治优势,关心下一代成长,深入学校、工厂、农村、街道,为青少年作传统报告180余场,建校外辅导站66个,接受辅导人数2万余人。他还组织各级“关协”协助政法等部门,加强法制教育,帮教挽救了780多名失足和后进青少年,帮助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1999年10月,被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授予“全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查远澄于2001年5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72岁。悼念厅挽联云:“十八岁参军南下茹苦含辛治理山水无私无畏功勋著;卅余年献身松滋夙兴夜寐建设城乡有胆有识树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