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
湖北日报讯 (记者唐晓安、通讯员方孝春、方荣华、黄治荣)21日至22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竹山县应邀就“十星级文明创建”作了典型发言和交流,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
1993年,竹山县针对当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贫乏局面,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以致富星、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和健康星为内容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被中央文明委、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
18年来,该县针对变化着的农村新形势,不断创新“十星级文明农户”思路、方法和机制,并把其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先后8次调整和完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内容和标准,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成为唱响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被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誉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竹山模式”。今年,中央文明办首推13个全国“乡风文明”典型,竹山“十星级文明创建”又受到全国关注,被中央新闻媒体聚焦并称之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
此次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评价认为,竹山作为全国最早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18年来不断创新十星级创建形式和内涵,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常创常新,创建活动特色鲜明、富有成效,其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相关报道
常创常新的“竹山模式”
湖北日报讯(记者唐晓安 通讯员方孝春 方荣华 黄治荣)近日,记者沿305省道驱车前行,放眼竹山县境道路两旁的山乡风景,只见整洁的水泥路通村入户,茶园果树掩映下的新农庄点缀乡间,好一幅盛世田园山水画卷。
从确定“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到成为享誉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18年来,竹山“十星”创建常创常新,个中缘由何在,特色何在?
一星带九星 十星齐争辉
竹山是华夏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圣地。
提及竹山“十星级文明”创建,不得不提20多年前被媒体曝光该县罗家坡村社会治安差的事。后竹山人反思发现,其背后是引导村民致富时却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竹山人为此痛定思痛,决定从精神陶冶入手,几经尝试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如今该村无一件刑事案件发生,村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整体素质大大提高。竹山因此被中央文明委、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18年来,竹山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始终把“十星级”文明创建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重要抓手,顺应农村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十星级”文明创建新内涵,先后8次调整、完善“十星级”文明创建的内容和标准,将“五爱星”调整为“道德星”,新增“信用星”、“生态星”等内容,十颗星与农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紧密相连。
当前,针对发展不够是最大县情、脱贫致富是群众最大愿望这一现实,竹山将致富星放到首位,形成“以致富星为统领、一星带九星、十星齐争辉”的创建格局,放大了创建效应。
“家家户户创十星,增收致富最关键;产业项目选得好,住房改善收入高;劳动技能多掌握,致富路上带头跑。”竹山用脍炙人口的语言诠释致富星的内涵。
“十改十建”给力“十星”
“十星创建唯有不断创新载体,方能与时俱进。”县长佘立柱说,竹山结合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十改十建”为载体推动十星创建:即按照生态家园建设标准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晒场、改花坛、改垃圾池;按“1+9”模式建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群众创业培训中心、综治维稳室、便民服务室、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计生服务室、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让群众在十改十建中既争荣誉又得实惠。
“坡屋顶,马头墙,粉白墙,朱红门,格子窗。”行走在305省道文峰乡长坪村到擂鼓镇烟墩梓村独具魅力的百里城镇带,秦楚风格民居整齐划一、古朴典雅,村庄清新亮丽、风姿迷人,民风和谐淳朴、积极向上。去年以来,竹山按照“十星”标准,实施“十改十建”,在305、236省道沿线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和百里生态景观带,改造秦楚风格房屋7684户,铺设彩砖人行道2.6万平方米,新建绿化带2.6万米,栽植风景树10万株。“十改十建”为农民争星创星增添了动力,60%以上农户摘得“十星”。
房屋别具情趣,花坛绿树相间,彩砖路灯装扮,擂鼓镇烟墩梓村张大永积极投身“十改十建”,两层楼整修一新,吃上自来水,用上了沼气,开了一家金属门窗加工店,一家四口感到生活不比城里人逊色。更让他高兴的是,去年还捧回了金灿灿的“十星”牌。
目前,全县建成通村水泥路2300多公里、沼气池4万口,改造文明示范村院100多个,1206个自然村实现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80%农户饮上了安全水,农民“参合率”高出全国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帮扶共建 点亮满天“星”光
去年,在竹山上庸镇,696户村民通过帮扶创星,有365户获得“十星”。
竹山为避免创建活动陷入“单打独斗”局面,县直91个单位与全县254个村结对包村共建,43个职能部门对口帮扶农户创星,形成了“县级主导、农民主体、乡村主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创建合力,县里并将“十星级”文明创建考评与帮扶单位经济目标考核、干部绩效考核、文明单位验收等工作挂钩,强化部门帮扶职责,提升农民创星能力。
溢水镇华家湾村菜农华福奎种了20多亩蔬菜,因缺乏技术蔬菜产量低、效益差,年年十星评选时无缘“致富星”。镇农技服务中心与他结对帮扶后,利用农闲组织培训,聘请专家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去年,华福奎租赁60多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年创收入50多万元,门楣上终于挂上了“十星”,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
竹山“十星”创评,除推行“半年初评、年底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办法外,还通过村级评星协会、红白理事协会、环境卫生协会等群众组织负责考评,让群众在创星评星中争荣誉、受教育、强素质、得实惠,让“十星”绽放出了耀眼光芒。
18年来,竹山以“十全十美,十星光荣”为内涵的十星文化深深融入群众的现实生活,“户户争挂十颗星,十星闪闪耀门庭”成为广大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