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
朱光亚(1924.12.25-)
原籍湖北汉阳,生于宜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4年12月15日生于湖北宜昌。幼年随父母迁至汉口。曾入汉口第一小学和圣保罗中学学习。1938年武汉抗战形势危急,随两个哥哥转移到四川,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1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1942年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194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6年随吴大猷等赴美考察,在吴大猷的帮助下,入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学习,1949年毕业,获密执安大学核物理博士学位。1950年春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调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两所大学筹办核物理专业。1952年曾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外文秘书。1956年,毛泽东发出发展原子弹事业的号召后,被召回北京大学,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1957年,经钱三强推荐,调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主任,参与由原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反应堆物理研究。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决定自行研制原子弹,奉调二机部,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和中子点火等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后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0年,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在负责核武器研制的同时,参与组织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等项目研究开发。1982年起,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1991年,被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当选为第一任院长。曾任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至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与邓稼先等23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早年从事物理、原子能技术的研究,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人之一。在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过程中,参与领导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核弹头等几乎所有的研制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反击力量,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起草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对很快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起了重要作用。组织领导了原子弹小型化、武器化工作,以及将核试验转入地下,加强近区物理诊断测试等工作。20世纪70年代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参与“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并负责其中两个研究领域的指导工作,同时参与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