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善书传人袁大昌
乡亲们冒雨听善书
汉阳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种类,已有260年历史,现今仅存于蔡甸与汉川交界地区。2006年,汉阳善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真正能够唱得上善书的不足十人,国家非遗——善书该如何继续它的传承之路?近日,记者带你走近善书传人袁大昌,了解他60余年的善书生涯和对以后的困惑。
创下纪录 一年在外说善书348天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除了耳朵不太灵光之外,身体健康,声音洪亮……
在蔡甸区索河镇一普通山村里83岁的善书传人袁大昌。他所住的老屋据称是1967年修建的,外面是泥砖修葺,而里面则是顶着龙骨脊梁的木制结构。虽是老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
袁大昌读过8年私塾,从小就迷上了善书,尤其是善书中的孝文化,让他深深地着迷。15岁时,读书成绩不是很好的他,就央求父母带他去学徒,当时师从袁东初,也是他的本家。袁大昌凭着对善书极其浓厚的兴趣,勤学苦练,别人需要五六年练就的功夫,他一两个月就学会了。16岁不到,他就穿着长衫、光鲜亮丽地上台,经常赢得看善书的群众的好评。
当时每逢冬春农闲时,或是家里有人做寿,或是红白喜事,都要讲善书,或在村口搭台、或就在门口设坛,讲台上设一案桌,讲台、案桌前均有“龙凤呈祥”的方形红缎围布,俗称“围桌”。台口两侧的柱子上则贴着“扬千秋德善,惩万代邪恶”之类的对联,善书先生登台还需焚香燃烛,鼓乐齐奏,鞭炮轰鸣,然后开场讲书,都用方言讲,唱腔则为哭腔,凄楚婉转。
每次袁大昌登台,都会让观众落泪。他讲的善书,轻重缓急拿捏得很好,总能让人入戏。1980年代的时候,他经常在蔡甸、玉贤、索河、侏儒、大集、永安等6个乡镇演出,除了在蔡甸本地演出,袁大昌还经常到汉川演出,而且很多人都点名让他到场,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善书先生。
1983年,是袁大昌说善书最鼎盛的一年,那一年,他在家的时间仅有17天,其余时间都在外讲善书,没法回家。“里里外外都是老伴在打理!”袁大昌和老伴结婚有68年,老伴的身体也很好,也很支持他说唱善书。
幕后创作数十年写出500个案本。如果说,站在台上说善书虽然辛苦,却还有光鲜的一面;那么,台下埋头创作,则又是另一种艰苦和辛劳了。喜爱善书的袁大昌就执着地“坚守”着这两种辛苦。
他从平时看的历史书里、小人书里、画册里,经过脑子构思,总能变成他台上让人津津乐道的案本,他写本子不喜欢拖,总是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故事之后,再用软笔小楷一气呵成。那时的创作条件异常艰苦,夏天,蚊子常来叨扰,他就点着蚊香继续创作;冬天,低温让人无法自由活动,他就拿着一个热水袋,放在腿上,手冻僵了就暖一暖再写。
经过数十年的创作,袁大昌写的案本已经有500多本,大多数都与中国的“孝”文化有关,很多人都喜欢看,也感化了不少人。
有一回在蔡甸玉贤镇讲了一个《金玉满堂》的案本,主要内容是讲一个为婆婆尽孝心的媳妇。第二天,袁大昌再去讲的时候,刚刚从台上下来,一个婆婆就把他拉到巷子里,硬要塞给他两包烟:“多谢你讲的善书,以前我的媳妇连个开水都不烧,铺盖都不整理,今天一大早不仅把我的被子洗了,还给我5块钱过早,我要是有钱,也请你讲3天。”
后继堪忧,期待有缘人接力传 承。2006年,袁大昌参加首届善书国际研讨会,被华师民间文学家、教授刘守华称为“湖北善书第一传人”。去年,为了将善书文化流传下去,蔡甸区政府资助袁大昌编撰出版了《索河善书选》,这也是我国首部善书正式出版物,里面收录了袁大昌的20多个善书案本。
袁大昌说善书60余年,也带过十多个徒弟,其中只有两个蔡甸人。但如今,他的徒弟也都老了,还有的已因病去世。“现在,善书面临后继无人啊。”老人不无遗憾地说,自己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子孙有40余人,却无一人与善书“结缘”。
据了解,善书之所以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究其背后,还是有着经济原因——说善书收入不高,一场演出也就一两百元钱,而且不是每天都有人来请去唱,平时都没有固定收入,没法养家。比如袁大昌6个人的演出团演出一场,每个人也只能收入100元。今年,袁大昌只演出3场,其中蔡甸区1场,汉川市2场。
蔡甸区文化馆馆长陈进军说,为了保护非遗,政府除了补贴其创作的同时,考虑出资贴补他公益演出。目前,文化馆正在帮助袁大昌整理作品。袁大昌感谢政府帮助,但想到自己一辈子珍爱的艺术无传人,老人不无遗憾:“真的希望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但也急不来啊,这也需要缘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