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湖北文化地图 > >

熊伯龙

  熊伯龙(1616—1669)字汉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武汉市蔡甸区奓山镇燕儿嘴人。熊伯龙出身于仕宦之家,曾祖父熊珙曾任明朝楚府典宝,祖父熊士章随熊珙至汉阳侍奉。珙死后,留居汉阳,入胶庠。父亲熊鸣盛,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进京后,与朝政不合,遂绝仕途,返回汉阳,以教书为生。鸣盛生子女五人,长子伯龙,次子仲龙,三子叔龙。清顺治年间,伯龙、仲龙、叔龙先后选为拔贡。仲龙官至汝宁知府,叔龙官至华阳训导。伯龙生子二人,长子正策,次子正笏。正笏为荫生,举康熙十七年乡试。孙祖旆、祖旋、祖旗。祖旋康熙二十年举人,官义鸟知县。

  熊伯龙幼聪敏,能诗文,下笔有风采。就学于汉阳县嵩阳寺,攻读刻苦,夜以继日。有人讽谕说:“熊伯龙!熊伯龙!富贵不可强求,其奈命何!”他回答道:“命奈我何!”9岁时,六经子史,诸家诗文,均能强记背诵,补博士弟子员。11岁时,文命作《天下归仁》题,三易其稿,达旦始罢。后随名师宿儒学,潜心穷究,通晓义蕴。年及冠,游学江汉,结集江汉地区笃学之士22人,组织“寻社”,朝夕磨砺,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一时声噪东南。

  顺治五年(1648),熊伯龙由拔贡举顺天乡试,名列第一。第二年,清朝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廷试策》一文,顺治帝钦点一甲二名,湖北黄冈人刘子壮获状元,熊伯龙获榜眼,时称“熊刘”。黄榜散布,举国震惊。后人遂在省城贡院所在地(今省实验中学一带),高竖大牌坊,正面书“惟楚有材”。虽然牌坊50年代已被拆除,但“惟楚有材”这一赞语已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

  状元刘子壮著诗文《屺思堂集》,41岁因病去世。熊伯龙在顺治朝的12年政治生涯中“以文自负,在馆局中,尤制册诏诰,多出其手,典丽矞皇,名侪燕都。”(《熊伯龙列传》)熊伯龙治身最谨,从无饮食交游征逐之习。博览群书,一生手不释卷。历任国史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是一代明君康熙帝玄烨的启蒙老师。对康熙的成长,发挥过辅导陶冶作用。对康熙朝开明之治也有先导的影响。

  顺治十七年(1660),熊伯龙写成《无何集》一书。这部书,熊伯龙广泛搜集自春秋战国迄至明清之际,我国无神论论述,精选《论衡》,编为天地类、古今类、鬼神类、祸福类、灾祥类、感格类、宜忌类、人事类、儒术类、道教类、杂家类、百物类等十二卷。末附《委宛续貂集》一卷,专为反佛。其子熊正笏又编《勿广余言集》附于书末。因之,全书十四卷。在编目中,凡标“篇”字者,是辑他人之说;称“段”者多系自撰;在辑录之后,加“总评”、“附说”,阐述自己的无神论思想。清初著名经学家吴云溪说:“《无何集》一书,非有大识见者不能作,非有大学问者亦不能作。不读此书,生只算醉生,死只算梦死!”著名汉学家阎百诗说:“予上下千古,自汉以前得一大异人,曰王仲任;自汉以后得一大异人,曰熊次侯。”又说:“仲任、次侯,二而一者也。”

  熊伯龙不仅擅诗文,还精于字母反切之学,西方天文算学,至于楷法、篆、隶、弓马、琴、棋,无一不精,是当时博学多才之士。所著《贻熊学士堂诗文集》,收于《四库全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