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
新洲区是武汉市的远城区之一,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大别山余脉南端、长江中游北岸,界于东经114°30′—115°5′和北纬30°35′—30°2′之间,东邻团风,西接黄陂,南与青山、鄂州隔江相望,北与红安、麻城毗邻交错,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岗与河流呈“川”字型排列,俗称“一江(长江)、两湖(武湖、涨渡湖)、三河(举水河、倒水、沙河)、四岗(楼寨岗、叶顾岗、长岭岗、仓阳岗)”。1951年,新洲从黄冈析出建县;1983年,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撤县设区。全区版图面积1500.6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82%,水域占18%;总人口98.57万,辖10街3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风景旅游区。区政府所在地邾城是武汉市的卫星城,阳逻开发区是市区共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是武汉市四大风景旅游区之一。
——人文历史悠久。新洲古为邾城,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迄今3000余年。 公元1951年6月21日,新中国又多了一个县级政权,新洲县。经呈请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原黄冈县划分为黄冈、新洲两县,从而结束了新洲地方由唐中和5年(公元885年)县衙迁至黄州后,千余年无县治的历史,也从根本意义上由旧州变成新洲。 在历史上新洲这个地方从未用新洲之名设置过县级政权,在明、清两代《黄州府志》和《黄冈县志》以及《史记》、《括地志》等书中都记载,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都城在今新洲城区一带。
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吴芮在此置衡山国。公元前196年汉高帝以其长子刘长为衡山王,后来刘长叛乱被赐死,衡山国废除,改为邾县。南北朝时废邾县置齐安郡。隋文帝开皇5年(公元585年),废齐安郡改为黄州,至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黄州为永安郡,设黄冈县。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改永安郡为黄州,置总管府,统黄、蕲、亭、南四州,仍设黄冈县,州、府、县并治于新洲。
唐末,由于战乱,纷争割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和3年(公元883年),杭州镇将董昌反叛,拒绝朝廷派去的刺史路审中入城,路在逃时客居黄州,闻鄂州(武昌)刺史崔绍病故,便在黄州地方招募三千兵马,前去占鄂州。唐时鄂、岳、黄三州同属武昌军,武昌牙将杜洪随之与路审中勾结,并一同占领岳州,自封刺史。他们占领了鄂、岳二州,仍然据有黄州,为了军事上的进退便捷,于是他们擅迁黄州治所于今黄州禹王城。
后来,杜洪趁安陆周通率兵攻打路审中时,乘虚入鄂州,被唐僖宗拜为本军节度使,杜企图将鄂、岳、蕲、黄之地连城一片,谋求更大势力,但遭到四方军阀和土团头领的猛烈攻击。时永新吴讨率土团军占据了黄州,为了有别于杜洪所据的旧黄州,于是打出了新黄州的旗号,也就是后来出现的“新州”一说,时达八年之久。
《资治通鉴》载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3月,黄州刺史吴讨举州降杨行密。”由此可见,吴讨的黄州刺史也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当时出现了杜洪所据的黄州(今黄州禹王城)、吴讨所据的黄州(今新洲)两个黄州。 由于吴讨降杨行密,黄州城即废,州、府、县衙迁至禹王城,并沿用了黄州之名,因此,才有了今黄州、黄冈之名。黄州故城则被称之为“旧州”。长期的战乱,人民群众受尽煎熬,后民间约定俗成称“旧州”为“新州”,一个“新”字期盼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明弘治《黄州府志·古迹》称:“邾城,今名旧州城,俗又呼新州。”《湖北通志》载:“旧州,俗改名新州,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齐安郡旧治。”
以上所说的新州的“州”字,都是“州”行政区划的专用词,而今新洲区所写的“洲”字是专指水中陆地的洲,音同义不同。这个行政区划专用“州”字在新洲的历史上,从唐末废州开始沿用了几百年。
明初江西移民到湖北,古举洲由于河道的变迁,长江主流向南移,宋渡一带逐渐形成为举水河下游的一个大岛。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因为古举洲一线的治水问题,黄冈知县茅瑞徵在一章治水的《上御史台条议》文中,首次出现用水中陆地的“洲”字写“新洲”。顾名思义,州改为洲,在当时与新洲的地形地貌相合,与举洲相应。
后来,新洲作为地名,它既指城镇,又涵盖举水下游沿岸地区,直至成为黄冈县西乡的代名称,所以1951年设县时,定名为新洲县。1983年新洲县由黄冈地区划归武汉市,设武汉市新洲区,成为武汉的一个远城区。
境内人文景观丰富,南有阳逻香炉山文化遗址,北有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报恩禅寺、紫霞寺、将军山、孔叹桥等18处名胜令人流连忘返,问津书院(因孔子使子路问津,西汉淮南王刘安在问津河畔修建的孔庙)历史上与白鹿书院、东林书院、岳麓书院齐名,并称中国四大书院,2002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