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
> 江岸区

江岸区

  江岸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的东部,东邻黄陂区,西与江汉区接壤,南濒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隔江相望,北接东西湖区。全区土地面积64.24平方公里,农村面积33.54平方公里;总人口72.3万人;辖16个行政街道和1个乡,158个社区居委会和28个村委会。武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市人大、市政协机关及大部分市级行政职能部门均设在区内;是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多集中在6-8月。

  江岸区是一个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的滨江城区。沿江岸线长达16.2公里,江滩宽阔,岸线平直,水文化优势得天独厚,亚洲最大的滨江绿化广场“江滩公园”,已成为武汉市新世纪形象的标志性景观。著名的江汉路步行街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历经百年沧桑的滨江优秀历史建筑群,展现了江岸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都市魅力。

  江岸区是武汉市历史上唯一存在过外国租界的城区。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80多年间,英、法、俄、德、日五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江岸区设立租界,先后有十七个国家的商人、传教士到这里经商、设厂、传教、办学,各国在江岸地区建有众多的洋行、银行、工厂和码头。代表中国官僚资本利益的银行及钱庄也设在租界内外。此时,江岸成为武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华中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全国外贸转口中心之一,境内经济和文化也得到发展。江岸区拥有众多富有异国情调的优秀历史建筑。租界时期,电灯、电报等近代公用市政设施首先在江岸区开始出现。江岸区是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起点。   江岸地区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区。近百年来,许多爱国志士和共产党人在江岸这块土地上进行过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

  这里爆发过辛亥革命惨烈的阳夏之战以及震惊中外的江岸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许多重要部门迁到辖区办公,中共领导武汉各界群众经过英勇斗争,收回英租界,取得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使武汉江岸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1927年8月7日,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在江岸区召开了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江岸区拥有大量珍贵的革命斗争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史迹和教材。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岸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发挥本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的优势;利用交通便利、信息灵敏便捷;科研院所、军事院校多,科技教育优势突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仓库群,仓储设施和大型企业多,有众多的中央、省、市大型企业,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等特点。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