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一品
湖北文化地图 > >

“十里钢城”——青山

  地名由来 

 

 “青山”原指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山,因形似鸡头,人称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至江中,也有人称其为矶头山;更由于上下江岸均为黄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山独青,故多以青山名之。

  气候条件

  居中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富雨丰,无霜期长。 夏冬两季,各约4个月;春秋两季,各约2个月。秋旱少雨多晴,春雨多于秋雨。冬季多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冷夏热,气温动态变化甚微,年平均气温最大值为17.5摄低度,最小值16.1摄氏度,无霜期237至271天。

  地理位置

  青山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0°37′,东经114°26′。境域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区境西起罗家港,经和平大道与武昌区相连;东至洪山区建设乡,隔江与新洲区阳逻街相对;南与洪山和平乡、花山乡接壤,傍东湖风景名胜区;北沿长江,面对天兴洲,隔江与江岸堪家矶相望。2009年,境域总面积80.47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武汉的武昌地区有较为发达的古代文化。武昌放鹰台遗址属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至6000年。

  4000多年前,商代早期商人在武汉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据点,即武汉最早的城市黄陂盘龙城。最近发掘的比盘龙城早七八百年的黄陂张西湾城址就与青山矶遥遥相对。那时,青山矶一带小山众多,河港纵横,湖沟交错,冬竭夏涨,形成的自然河水流入长江。《水经·江水注》称,江水右岸有武口,武口外江中有武洲,洲之南有“杨桂水口”,也就是青山地区众多湖泊之水流入长江的支流入口,后称之为“青山夹”。

  西周时,武汉地区属西周鄂国领地,周夷王时一度属楚。据《黄陂县志》记载:春秋时黄陂(今武汉北周边)属黄国之地,楚王灭黄归楚。秦时今武汉地区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式分南郡设置江夏郡,辖14个县。今武汉地区转属江夏郡。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黄祖为江夏太守,在石阳(今黄陂)武湖屯兵,以拒孙策。《水经·江水注》谓青山矶为东吴孙权领地。

  “青山”之名,始见于《宋史·地理志》。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把“青山矶”写入他的《入蜀记》。青山矶时为军港。东晋将军谢晦曾兵据武口城与“杨桂水口”的青山矶隔江相望;南北朝桓玄的峥嵘洲之战兵燹于此地;后因防北方蒙古侵扰,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将黄陂县寓治鄂州(武昌)青山矶。《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阿术率万户晏彻儿等四翼军对青山矶泊,公元1275年复还旧治。黄陂县寓治青山矶达40年之久。

  明代王世贞写的五言诗,把青山矶传名天下……

  经过清朝和民国的沧桑,共产党领导推翻了一切反动势力解放全中国,1949年5月17日,武昌全境解放。青山为武昌县辖第二区。1951年12月4日,湖北省武昌第九区改为武汉市青山区,隶属武汉市郊区工委领导。

  1954年5月,经国家计委、建委批准,在青山建立我国第二个钢铁基地。1955年2月,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划入武汉市的原武昌县第九区21个乡镇合并建立武汉市青山行政区,区辖24个乡、1个镇。

  两次建区之初,中共青山区委、青山区人民政府均驻青山镇。1956年6月成立青山镇街道办事处。

  青山区因青山古镇而得名。

  千年沉静的青山古镇,近年来因大规模的旧民居改造拆迁而热闹非凡。拆迁是在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中进行的,是在对百姓情感、淳朴民风的尊重中展开的……

  青山自古属江夏。据《江夏县志》记载: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尾亘长湖,首枕大江,山下有矶,曰青山,又有青山矶之称。解放后,青山为武昌县辖。 历史上青山境域隶属变迁频繁。西周时期为鄂国领地,周夷王时一度属楚;秦统一中国后为南郡辖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晋太元三年(公元 378年)改沙羡县为汝南县,属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清康熙《江夏县志·疆土篇》记载: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尾亘长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矶,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铺、青山矶之称。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青山境域先后为其第八区、六区、五区。民国38年(1949 年)6月,武吕县全境解放,青山境域为县辖二区、九区。1951年12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将武昌县第九区改为青山区,隶属武汉市郊区办事处管辖。1952年6月,青山区因故撤销。1955年2月15日,为适应武汉钢铁基地建设的需要,再次成立武汉市青山区,组建中共武汉市青山区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

  经济发展

  2007年青山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税收近百亿元,约占全市的六分之一;人均GDP高达6.8万元,是武汉市人均GDP的2倍。青山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位居武汉城区之首。

  方言

  青山是武汉最大的移民区,建区之初“土著”不到8万人。那时举全国之力建武钢,五湖四海的人都来了,其中以东北的技术人员最多,鞍钢就达2900多人。50年前武钢投产时,青山区的户籍人口即迅速增长到15万人。这些人主要生活在工人村、红钢城、任家路一带,讲的是东北普通话,但与青山人交流,就出现杂交的味道,形成著名的“青山弯管子普通话”。

  至于弯管子话究竟怎么说,文字难以表述。它说的是武汉话的音,读的是东北话的调,说出来还不知不觉拐个弯。比如普通话说“干什么”,武汉话说“搞么事”,而青山弯管子话说“你干哈?”还有说得更绝的:“你告(搞的意思,发四声)么事唦?”这种语言出自成千上万人之口,便成为独特的方言文化现象。武钢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是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弯管子话成为了他们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