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湖北文化地图 > >

张光年

    张光年(1913—2002),曾用名张文光、张华夫,笔名光未然,原中共中央顾部委员会委员。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学时参加大革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后辍学到钱庄当学徒,到书店当店员,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参加秋声剧社任社长。1935年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这时在报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独幕剧。其中《阿银姑娘》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流传甚广。1936年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抗战爆发后到武汉、鄂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秋率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活动在晋西吕梁山游击区一带。1939年到延安,同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画面,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慨。组诗气势磅礴,经冼星海谱曲,在抗日军民中广为传唱。不久赴重庆开展文艺工作。194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皖南事变后赴缅甸主编《新知周刊》,组织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1942年回昆明,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增刊》编辑,以诗歌创作与朗诵参加昆明民主运动。191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是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抗战胜利后抵北平,编辑《民主周报》北平版。1946年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任北方大学艺术学院主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建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剧本》月刊主编、中国剧协党组书记,一度兼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笔会副主席,同时写作诗歌和文艺评论,辑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惜春文谈》、《江海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等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