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乡文化广场活动
古城襄阳夏天的夜晚,天上繁星闪烁,地上华灯齐放,“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吸引了无数市民驻足观看,市民们兴致勃勃地享受着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的精彩表演。
襄阳市所属的10个县(市)区文化部门精心组织的100场千姿百态的广场文化惠民活动同时上演。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居民同乐,已经成为襄阳580万群众共同享受的文化盛宴。这是市文旅新局学习宣传贯彻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文化襄阳”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实施城乡文化共建
如何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打造城乡居民共享的文化舞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是摆在文化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去年,文化部门组织专班,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全市广场文化活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抓住城乡共建、城乡同乐这条主线,重点打造城乡一体化文化舞台。市政府把广场文化活动作为文化惠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批转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制定了《襄阳市群众文化惠民活动方案》。政府出钱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化部门组织市级专业剧团和优秀的群众艺术表演团体的精彩节目到广场演出,一些在国内外获奖的优秀节目都出现在城乡文化广场上。
乡村文化进城来,城市文化走乡村,在襄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形式。10个县(市)区按照市政府要求,扎实开展城乡文化共建,城乡广场互动文化活动。今年3月樊城区启动了“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城乡文化互动共联”的广场文化活动。市区的水星台、红光、施营社区分别向太平店镇郭岗村、牛首镇袁营村、太平店镇王台村赠送了舞龙、锣鼓等民间传统文化用品。全区56个居委会分别同87个行政村结成了城乡文化互动的对子。谷城县在开展城乡文化广场互动活动中,做到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城乡文化广场“周周乐”,去年直接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城乡居民10万多人。城乡文化互动共联活动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增加村居经济负担,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原则,组织社区对口帮扶乡村,以村居之间的互动为重点,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文化广场活动进程。
彰显城乡文化特色
在开展城乡共建,城乡同乐广场文化活动中,市文化部门注重强化广场文化特色,根据各地区的不同优势,建立特色文化广场。比如,襄城区老年秧歌广场活动、戏曲广场活动、卧龙镇的舞龙舞狮广场活动;樊城区少儿艺术广场、水星台社区文化活动;高新区汽车文化广场活动;宜城市腰鼓表演广场活动;保康县、谷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民间文化广场活动等等。通过开展城乡文化广场互动活动,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充分呈现,也进一步推进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田园文化的全面发展,把全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水平、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打造特色广场文化活动中,注重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首先在市区汉江两岸建设了20个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打造“十里汉江·文化长廊”文化品牌;命名梨园曲剧团、黄梅综合艺术团等20个群众文化团队为首批“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为这些群众文化团队分别赠送了价值2000元的音响设备,充分发挥这些群众文化团队的示范效应。如今的春、夏、秋三个季节,你只要来到襄阳,无论是在城市的100多个文化广场上,还是在乡村的文化舞台上,曲剧、豫剧、黄梅戏、京剧、民乐演奏、现代歌舞、达人秀表演等等,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同舞同乐同发展
城乡文化广场互动活动经过2年多的创新发展,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促进了城乡社会文化的和谐共荣。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市政府先后开展了“四个襄阳”建设、拆违透绿工程建设、文明创建工程、招商引资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城乡群众文化团体都把市委、市政府的这些决策创作成不同的文艺节目,搬上舞台,走进城乡文化广场,让群众知晓政府决策,支持政府决策。乡村文化团体将乡村新事、农家乐建设、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等等创作成文艺节目,搬上城市文化广场,使城市居民了解乡村、熟悉乡村、走进乡村。万山红艺术团、梨园艺术团等10个群众艺术团体围绕市政府的重大行动,先后创作了50多个文艺节目,在乡村文化广场上巡演100多场。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将茶艺文化、农家乐文化搬上城市文化广场,扩大了乡村文化影响力。
在城乡文化广场互动活动中,群众文艺团体表演的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他们走出襄阳,在全国20多个省市城乡舞台上展示襄阳人的精神风采,其中20多个节目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和5个省级电视台,传播了襄阳城乡居民的幸福生活,成为宣传襄阳的一张新名片。城乡文化广场互动活动的建设,引发了城乡居民参与文化广场表演活动的热情,草根作品进广场,平常百姓上舞台,你只要想唱、想舞,你就有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襄阳市参加城乡文化广场互动的人员达100多万人,是两年前文化广场活动人数的3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