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
> 襄城区

襄城区

    襄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阳市城区南部,汉江南岸。是襄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文化中心。总人口50万人(2007年),其中城镇人口31.7万人。地形为东低西高,呈三角形,东、北边界以汉江为界,沿江以平原为主,西南部以岗地、丘陵、山地为主。气候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5-17℃左右,平均降水580-91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为1778小时。汉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境,余家湖港年吞吐能力达1000万吨;毗邻襄樊机场、老河口机场。古迹有襄阳古城墙、夫人城、多宝佛塔、绿影壁、昭明台、摩崖石刻等。

 

    【区域概况】

    襄城区,历史为襄阳城,始筑于汉初,是历代州、郡、路、道、府、县的治所。现为襄阳市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49年元月,襄樊市襄城区爱国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0月改称襄阳县襄城区人民政府,1950年5月再次划归襄樊市,以后名称几经变更,但一直是作为襄阳市、襄阳县的派出机构。1984年元月19日,始建立襄阳市襄城区(县级)。

    2005年底,襄城区辖一个乡、两个镇、一个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29个村委会,52个居委会,有住户14.3万户。区政府驻檀溪街道檀溪路60号。

    【地理位置】

  

    襄城区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以南。北临汉江咫距樊城区,东环襄江濒依襄州区,东、南与宜城市、南漳县交界,西北和谷城县毗邻。地处祖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系荆山余脉绵亘。总面积684.8平方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边境周长约120公里,其中:陆岸线长约86.2公里,水岸线长约33.8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4′—112°14′,北纬31°58′—32°04′之间。承东接西,为鄂、豫、川、陕接壤地。汉水由西北至东南环绕出境。焦柳铁路纵贯南北,207国道、303、305省道贯通全境。孝襄、襄十、襄荆、许樊四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北距襄阳市飞机场和老河口机场分别为15公里、65公里,占水、陆、空运之便利,享“七省通衢”之美誉。

    【自然环境】

    地形:襄城区在全省地域分异规律上属鄂中丘陵区,由低山、岗地、河谷平原三个土地单元构成。平面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和西部多山丘,临江为沙洲地,海拔高度460—58米之间,平均海拔67米。

    气候:襄城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春季冷暖无常,大风多,夏季降雨集中,易涝易旱;秋季降温迅速,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雨,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5℃—16℃,极端最高气温达40℃,极端最低气温曾出现-15℃。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年无霜期228—249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6%,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非常适应各类动植物生长。

    水系:全区均属汉江水系。汉水由牛车沟口入境,自西北往东注入,至小河口纳维水出境。区内长33.8公里,河床宽700—1494米,警戒水位66米,最高水位70.60米,最大流量52400秒/立方米(均在1935年7月8日),多年平均流量1375.71秒/立方米,年径流量429.94亿/立方米。境内“两河一水一渠”:肖家河,发源于南漳七里山,流经卧龙镇(原名泥咀镇)至万山入汉江,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22平方公里;回龙河,发源于谷城承恩寺,流经卧龙镇至襄阳区永安巷,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渭水,发源于南漳七里山,流经卧龙镇、欧庙镇,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414平方公里;南渠,源出扁山西麓凤凰村太山庙,亦名泉水坑,泉口直径为10厘米,终年涌水,泉水沿宋家包转子山、关路口北流,汇磨旗山杨家岗泉水,纳孙家冲、虎头山溪水,顺山东南下行,于观音阁注入汉江,全长约18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它是襄城区域内排洪、排涝、排污的一条重要沟渠。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2005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102.7万亩,其中耕地22.65万亩,占总面积的22%;旱地10.7万亩,占总面积10.4%;沙洲地4.9万亩,占总面积的4.8%;林地19.44万亩,占总面积的18.9%;水域面积4.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8%。全区土地结构多样,土质相差较大,可利用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积2.078亩。

    水利资源: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年平均14278万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库拦截地表经流产生。区内共有水库4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龙河水库总库容2995万立方米,渭水水库总库容2040万立方米,蓄水总能力8960万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万立方米。地下水总量7亿立方米,水层厚约70米,埋深4—12米,易开采,钻孔涌水量1000—5000吨/日,水质较好,为低矿化度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硬度为20—30德国度的软水至软硬水,PH值在6.2—8.4间,有害成份极少。

    生物资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光照充足,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也有利于不耐寒的动植物越冬。全区境内有生物资源310多种。其中:植物类约20个种类,木本植物160种,草本植物47种。植物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雪松、杉树、柏树、杨树、柳树、紫穗槐、香椿、臭椿、青苹、红苹、野山渣等,较为珍稀的植物有银杏、水杉、花红等。动物类约85种,以人工饲养动物为主,兼有野生动物50余种。鸟类以乌鸦、喜鹊、斑鸠、画眉、杜鹃居多。水产有鱼类资源50多种。其中:鲤科鱼31种,如:青鱼、草鱼、鲢鱼、鳊鱼及虾、龟、泥鳅、牛蛙等水生动物。

    矿产资源:区内探明的非金属矿藏资源有硅石、石灰石、白云石。其中:硅石主要分布在雄鸡山、扁山、仙家山大约9华里的矿带。工业品位达99%以上,储量300万吨;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岘山,真武山、磨旗山储量约1497万吨。年开采量60万吨。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铁帽山、扁山,储量较大。

    旅游资源:襄城区是从襄阳城演化而来,历史悠久,素为南北驿道,自古兵家必争,商贾云集,墨客骚人驻足,古迹、名胜、佳景丰富。境内有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有汉唐古刹广德寺、多宝佛塔;有2800年的襄阳古城墙与护城河;还有名噪历史的夫人城、昭明台、绿影壁、谯楼、仲宣楼、文庙、孟亭、襄樊铭、习家池、观音阁、岘山寺和摩崖题刻,汉中郎将庞靖候祠,刘备马跃檀溪,黄家湾风景园,九天娘娘洞,近代革命圣地襄樊烈陵园,肖楚女执教处,解放襄阳西城突破遗址;还有新修建的仿古一条街,南湖广场,环城公园等新的都市风景。

   【 行政区划】

    1950年建襄樊市后,襄(阳)城设为第一办事处,下辖延北、延中、东正、西大、延南5个街政府。1984年,襄城区作为襄阳市市辖区,下辖东街、南街、中街、北街、红花园、闸口、西街、老龙堤、胜丰路、荆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桥、宏伟、新村、青山15个居委会。1995年10月,市区区划调整,将原郊区的庞公乡、檀溪乡、尹集乡划入襄城区。是年,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乡),24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2001年8月,原襄阳县欧庙镇、泥咀镇划入襄城区。是年,辖3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开发区。129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至2005年底无变。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共有40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

    【人口民族】

    全区户籍总人口14.3万户,4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万人,未落常住户口1.4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5.02万人,女性24.0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为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1人。境内居住以汉族为主,同时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锡伯族、朝鲜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约3100余人,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满族居多,占总人口数0.67%,主要聚居地王府办事处、庞公办事处、南街社区。

    【历史沿革】

    1949年前为襄阳县昭明镇。1949年1月建立襄樊市襄城爱国民主区政府;1949年10月改称襄阳县襄城区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称襄樊市襄城办事处;1954年6月改称襄樊市第一办事处;1956年8月改称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设立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9月成立襄城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改称襄阳城街道办事处。1983年12月设立襄樊市襄城区。

    1995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00号):撤销襄樊市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设立襄樊市襄城区和樊城区。以原襄城区和原郊区的檀溪、尹集、庞公3个乡的行政区域为襄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陵园路。

    2000年,襄城区面积173.1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个乡,24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 总人口289826人,各乡镇人口: 王府街道 68504 昭明街道 54161 庞公街道 67354 檀溪街道 46796 余家湖街道 11558 隆中街道 29582 尹集乡 1187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将原襄阳县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管辖。

    2004年底,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38个居委会、136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