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城市转型
建设中的襄城九天玄女文化生态旅游区。 记者 丁涛 摄
襄阳汉江传媒网消息(襄阳日报) 记者 刘明 通讯员 陈剑
亮点:
一、2011年,襄城区率先制定《文化产业规划》,今年将进行修编。
二、文化品牌营销活动,正在开展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征文大赛系列活动。
三、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双带”工程,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人员到上级部门和省内外文化旅游业发达地区挂职。
襄城区政府区长刘强:襄城区作为“文化襄阳”的核心区,理应主动承担弘扬襄阳历史文化和繁荣现代文化的重要责任,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以一号文件下发了文化襄城建设的意见,即将召开高规格的文化建设动员大会,量化和细化了2012年度近70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具体活动,拿出1000万元作为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今后,襄城将把经济工作的重心和方向,转到文化旅游发展上来,全区上下都将集中精力研究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打造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形态的现代服务业。
编者按:襄阳因文化而立,必将因文化而兴。“文化襄阳”作为“四个襄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活力之源。近年来,全市各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把提高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促进了襄阳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今天起,本报记者将深入各县(市)区,采写刊发反映我市各地文化建设新成绩新进展的报道。
在推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布局中,襄城承担着弘扬襄阳历史文化和繁荣襄阳现代文化的重任。
记者从襄城区委了解到,“十二五”期间,襄城将围绕“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地”这一目标,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为主脉,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襄城建设”为保障,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见成效、四年达目标的要求去推进,全面实现襄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跨越。
用真金白银打造文化之城
在襄城,“文化立区、旅游强区”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
新年伊始,区委、区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下发了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文化襄城建设的意见。在县(市)区中率先完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每年从区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上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大力推进“精致襄城、首善之区”建设,全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聚才。
该区明确要求,要在建设文化襄城,在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地上见成效。深入挖掘古城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汉水文化等特色文化,科学保护开发文化名胜和文化遗产,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构筑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打造知名文化企业,推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抢占襄阳文化产业制高点。加快以高星级酒店、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性载体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旅游品牌营销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力争五年内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5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占GDP比重超过20%,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3月,襄城区出台了2012年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工作项目化、落实责任化、任务具体化的要求,量化和细化了近70项具体任务,要求每个部门、每个乡镇办事处都围绕文化做足功课,做好文章。
区招商局、重点项目办、文体新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把政策向文化旅游发展倾斜,要求设立便捷通道,迅速解决企业发展瓶颈中遇到的资金和人才问题,一切为文化发展做好服务。
靠项目支撑奠定文化坚实基础
3月20日,记者走进位于尹集乡的襄阳花木园林文化产业园子项目——中华紫薇园看到,旅游交通设施、旅游配套项目及住宅和公共设施正在加紧建设,3000亩紫薇园已初显风貌,7月前将开放迎宾。这个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1亿元,规划面积13000亩,包括民俗风情体验园、紫薇广场、汉江奇石园、动漫文化创意园、假日社区等20多个组团式特色小园区。目前已投资2.2亿元,预计2015年游客人数将达到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直接就业人员超过2000人。
区重点项目办主任张彦涛告诉记者,去年8月之前,这里还只是个单纯的农业项目,原本只计划开发3000亩的苗木嫁接。在襄城“文化立区、旅游强区”的战略思想提出后,区委主要负责人找到企业老总,主动提出规划配套转型,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区旅游局主动邀请专业团队规范发展前景,请专业团队帮助与“襄南新区”区域建设配套,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打动企业负责人,将单纯的农业变成文化旅游项目。
在位于卧龙镇的九天玄女文化生态旅游区,7台大型机械、120多人正在加班加点工作,九天门牌坊正在彩绘上色,朝天广场平整在即,10月将主体完工。这个文化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打造成汉江娱乐休闲度假区和全国休闲养生养老旅游圣地。张彦涛表示,在确定文化发展的定位后,全区目前重点项目有58个,而涉及文化产业的就有16个,比重明显增大。
襄城的文化产业正在进行规模化项目聚集。文化创意产业园、襄阳智谷文化产业园、教育装备产业园、文博书画鉴定交易中心和艺术家村等“三园一心一村”为重点的娱乐休闲、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会展、教育培训、广告服务、咨询服务、服务外包等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正在初步形成。
同时,以古城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城区、以三国故地重游为主线、以文化观光体验为主题的三国文化产业园区、以襄阳名人文化为主线、以生态文化观光休闲为主题的岘山文化旅游区和以汉水文化为主线、以都市观光为主题的汉江风光带“三区一带”的开发正在打造襄城独有的“全域景区”。
建文化高地提升市民文化自豪感
3月20日上午10时,卧龙镇的吴氏武狮会馆前,三头南狮上下翻滚,一旁锣鼓震天,好不热闹。
会馆的掌门人吴敦修告诉记者,在区政府的帮助下,吴氏武狮现在已经被收录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为扶持这一特有文化,政府已专门拨付20亩地新建会馆。“现在很多地方文艺演出都在找我们参加,我们想好了,以后不仅要靠政府扶持,我们也要市场运作,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每天晚上,在古城墙下、在南湖广场、在荟园,梨园春曲剧团、黄梅综合艺术团等多家“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轮番登台亮相,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成为襄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昭明台办事处党工委宣传委员张慧敏说,区里举行的“一社(村)一品”特色群众文化品牌创建活动让居民拍手叫好。现在,她们社区里的居民、团队、志愿者们都积极行动了起来,开展文化演讲、编印文化小册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积极打造特色小区。庞公、王府、檀溪等地也围绕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建设特色文化小区、特色文化街巷。今年,襄城将达到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街巷占城区街巷的80%以上。
“十二五”期间,襄城将在市民中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文化自信力,使襄城人对襄阳文化烂熟于胸,对襄阳的历史会谈、襄阳的诗文会吟、襄阳的书法会赏、襄阳的名仕会数、襄阳的故事会讲、襄阳的古迹会夸。广泛深入开展“精致襄城、精彩生活”文化惠民主题活动,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体验幸福、品味幸福、享受幸福。提升文化影响力,提升襄城人民的文化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