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襄州区群众文化经验
2月3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报》在头版显着位置,以《湖北襄州:群众热心参与“种文化” 既做观众又当演员“种文化”也要“育人才”》为题,重点推介了襄州区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并配发了照片。
文章写道:
1月23日(正月初一)一大早,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城区歌舞欢腾、热闹非凡,动听的锣鼓、翻腾的祥龙赢得居民阵阵掌声。当日下午,在张湾镇云湾社区露天剧场,由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的折子戏《花打朝》吸引200多位社区居民和周边企业留守员工观看。
“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真是太好了!”云湾社区的肖大爷一边看演出一边对笔者说,“以前过春节,只能靠逛街、打牌消磨时间,或者喝酒解闷。自从政府开展‘种文化’活动后,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此话不假,要不是社区组织演出,今年春节我总觉得缺点什么!”听到肖大爷的一番话,在襄阳光彩市场工作的工地留守人员刘师傅凑过来说。
襄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发强向笔者介绍:“从春节到元宵节期间,襄州区各地将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全区群众度过一个热闹、欢乐的文化春节。而这只是襄州区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多彩活动遍布城乡
据襄州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顺满介绍,自2008年以来,襄州区共组织99支民间演出团体自编自演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小品、歌舞,每逢节假日或居民休闲时免费为社区居民演出。今年春节期间,全区组织了由36个舞龙队、18个舞狮队、67支文艺表演队组成的演出队伍,为观众献演了近千个节目。
笔者采访得知,地处湖北省西北部的襄州区虽然是一个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区,但文化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该区在50多个基层单位建立了辅导站和培训基地,共扶持发展了99支民间文化队伍,组织各类文艺培训班90多个,手把手地辅导文艺爱好者2000多人,其中800多位农民成为文化能人。在农村,每年组织“乡村夜话”公益演出300场以上;在城区,每年组织“广场文化”大型演出活动15场以上。参加演出的专业演员和业余骨干有近7000人次,观众覆盖全区80%的城乡居民。
既做观众又当演员
为了更加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襄州区委、区政府提出开展“好风日大家唱”活动,坚持“群众演,演群众”的思路,以区文化部门为“龙头”、镇文化站为“龙身”、民间艺术团和文艺骨干为基础,广泛开展了群众文化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六进”活动。
为了使“种文化”茁壮成长,襄州区政府与文化站、民间文艺团体签订演出合同,农闲时每周在村头或农民经常集会的地方演出一至两次。而走上舞台的演员都是本地农民,他们一手拿锄头、一手拿话筒,“表演”自己的生活,用小品、快板、三句半等表演形式,把家长里短、风俗习惯等编进节目中,浅显易懂、诙谐幽默,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群众把这些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亲切地称为“草根文艺队”。
在城镇社区休闲广场,群众自发组建了“心连心”艺术团、“好风日大家唱妇女艺术团”等,唱身边典型人,演身边典型事。每当夜幕降临,中老年妇女走出家门,聚集在社区休闲文化广场,有的随着舞曲跳起健身操,有的在吹拉弹唱,有的扭着秧歌……
“种文化”也要“育人才”
襄州区将文化中心户、各社区文艺演出队伍、各镇村的民间文艺团队登记造册,对其人员及所擅长艺术形式、特色节目进行详细登记建档,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文化人才数据库和专门的网络平台。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帮扶,为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种文化”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该区2011年推选的16位民间绝艺绝活表演者全部入围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组织的绝技绝活大赛。这些文艺人才和文化专业户,如星星之火带动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襄州区实施的“比内容看谁的新,比形式看谁的活,比场次看谁演的多”的“三比三看”活动以及“好风日大家唱”文艺调演活动,评选出了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重奖了优秀演出团体、优秀节目、优秀表演者、优秀文化工作者,使民间的演出积极性空前高涨,节目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
为了更好、更快、更多地生产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襄州区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组织专门班子收集、整理、抢救、挖掘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遗产,并通过“好风日大家唱”这个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歌舞、相声、小品等形式进行传承表演。《汉江号子》、《司老爷查街》、《襄阳火炮》、《襄阳皮影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陆续被搬上舞台。与此同时,襄州区文化部门还精心打造节目和活动品牌,大型豫剧现代戏《山野秀才》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活动,“乡村夜话”活动荣获“湖北省优秀文化成果创新奖”等。
襄州区古驿镇党委书记蔡继革深有感触地说:“‘种文化’把农民自娱自乐、自己参与的文体活动像种庄稼一样‘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才是和谐农村啊!”(区文旅新局 王顺满 叶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