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湖北文化地图 > >

襄州区: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新华网武汉11月8日专电(廖君、叶玉龙)11月初的这个周末,虽然天下小雨,气温骤降,但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的剧院里,只听一声锣鼓响,二胡、笛子、三弦等乐器齐奏,曲剧小调声起,刚刚忙完了秋播的三四百村民坐在一起,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是襄州区“好风日大家唱”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的一处场景。近年来,同样的场景,在襄州区440多个村子和社区不时可以看到。

    襄阳市襄州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顺满介绍说,从2005年以来,全区13个镇和一个办事处常年组织多个业余演出队,开着“蹦蹦车”(农用三轮车)活跃在田间地头,用快板、顺口溜、小品、表演唱等形式,为群众送去欢乐。同时,大家在一浪又一浪的笑声中,知晓国家大事,了解方针政策,掌握致富信息,明白人情事理。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今,襄州区每年公益演出都在300场以上,城区大型广场演出在15场以上,参加演出活动的业余文艺骨干近7000人次,观众覆盖全区92%的城乡居民。

    襄州区委书记郭忠告诉记者,近年来,襄州区改变了以往“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送文化下乡”,进行“育文化土壤”,坚持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赛、展示等形式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农民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文化人”的活力。

    为了使“种文化”茁壮成长,襄州区与乡镇、乡镇与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与文艺演出团体分别签订演出合同,要求以相声、小品和表演唱等形式为主,下午或晚上在村头或农民经常集会的地方开展,农闲时每周演出一次至两次。

    “给群众唱主角,让百姓享欢乐”。在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的同时,政府还使有限的资金从“养一支队伍”向“养一群队伍”转变,从“养人”向“养事”转变。截至目前,全区共扶持发展99支民间文化队伍,培训800多个文化能人。

    为了提高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质量,激发其演出积极性,襄州区采取在年底集中开展一次“好风日大家唱”文艺调演活动,评选出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重奖优秀演出团体、重奖优秀节目、重奖优秀表演者、重奖优秀文化工作者。目前全区民间演出积极性空前高涨,节目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