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
> 宜城市

宜城市

    宜城市市情简介

    宜城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版图面积2115平方公里,辖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7万。汉江水道、焦柳铁路、襄荆高速和207国道纵贯南北,随南路、麻竹高速横跨东西。宜城历史悠久,文化厚实,是楚国鼎盛时期的都城、辞赋文学开山鼻祖宋玉的家乡、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的殉国地。先后荣获了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等荣誉称号。

    宜城市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创新之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向着产业化、现代化推进,形成了粮食、油料、瓜菜、养殖四大特色农业板块;工业向着新型化、集群化方向推进,现拥有工业企业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38家,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三产向着人文化、休闲化方向推进,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宜城大虾等特色小吃风靡全国。凭借着坚实的发展基础、高效的行政服务、低廉的投资成本、舒适宜人的环境,宜城逐步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行政区划】

    宜城市现辖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小河镇、郑集镇、孔湾镇、刘猴镇、雷河镇、王集镇、板桥店镇、流水镇、鄢城街道办事处、南营街道办事处、宜城经济开发区、大雁工业园区。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5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6万人,乡村人口33.5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770人,出生率8.45 ‰;死亡人口3278人,死亡率5.81‰;自然增长率为2.64‰。

    宜城市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7%。 少数民族有回、满、壮、苗、黎、瑶、藏、蒙古、土家、锡伯、维吾尔等,人口为0.12万人,约占人口0.23%。分布在全市各镇(办事处),主要集中在流水镇和板桥店镇。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历史沿革】

    城历史悠久。夏为巳阝国。周时为罗、鄀鄢地,春秋时并于楚,为巳阝、鄀、鄢3邑。秦时为鄢、巳阝、鄀3县,隶属南郡。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后变更分合,至唐天宝七年(748年)又改名宜城县,宋、元、清名因之。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殉国,更名自忠县,隶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12月以后,汉水以东地区隶属中共襄枣宜县。1948年7月后,汉水以西地区隶属中共荆钟宜县。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中共湖北省委撤销襄枣宜县、荆钟宜县,恢复宜城县建制,隶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宜城改属襄樊市,县政府驻城关镇。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以原宜城县行政区域为宜城市行政区域,由襄樊市代管。市政府驻鄢城街道办事处。现辖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即:小河镇、郑集镇、孔湾镇、刘猴镇、雷河镇、王集镇、板桥店镇、流水镇、鄢城街道办事处、南营街道办事处、宜城经济开发区、大雁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