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的中心交汇点,区位独特,交通发达,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国道、岳九铁路交叉过境;着名景点有“华中第一瀑”之称的白水岩瀑布,“江南药库”之称的岳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黄龙山等。全县通行方言为汉语通城话(湘赣语交汇现象、属赣语大通片)。
通城县别称银邑,汉为下隽县地,故简称隽。通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风景秀丽 。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建县至今。先后孕育了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宋代丙辰科状元杨起莘、左阁丞相方迪、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方琳、兵部尚书镇夷将军方琼、开国元帅罗荣桓、抗日将军黄全德、革命烈士赵世当、革命母亲黄菊妈、空军少将徐水香、为敦煌藏经洞保管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汪宗翰、江南神童吴寿平、唐朝父子待郎金兴政、金同庆等一批名人。隽水流域蕴藏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唱腔优美,旋律明快,极具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通城花鼓戏。千百年来,在通城流传不衰,脍灸人口、为广大群众所津津乐道的通城民间故事《张家十伢》以及传唱在乡间田边地角,悦耳动听的原生态山歌民乐等等。素有“茶叶之乡”、“牲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的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隽邑大地上,承载和孕育着四十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通城人民。
通城县东西最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40.5公里。为丘陵起伏的盆地,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平坦开阔。高度由南向北递减,最高点是与江西省修水县、湖南省平江县交界处的黄龙山主峰只角楼,海拔1528.3米;最低点是四庄乡小井偏北边境,海拔78米。因母亲河--隽水河穿城而过得名的隽水镇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
通城属武汉城市圈,毗邻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内陆两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联接点上,地处武汉、长沙、南昌大金三角经济区和咸宁、岳阳、九江小金三角经济区交汇中心。
气候特点
通城地处中纬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山区)至16.7°C(城区)。7月最热,1月最冷,最高气温为39.7°C,最低气温为-15.2°C。无霜期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区)至1600毫米 (山区)。主要灾害有低温、旱涝、连阴雨、大风、冰雹、高温。
水利资源
本县雨量充沛,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县内有溪港135条,溪流汇集成隽水河主流、菖蒲港、铁柱港、沙堆河四大河流,在崇阳境内其它三条河流全部注入隽水河主流经赤壁、嘉鱼注入长江。其中:隽水河县内长43公里,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菖蒲港全长37公里,年径流量3.08亿立方米;铁柱港全长24.68公里,年径流量2.04亿立方米;沙堆河全长23.5公里,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境内有中小型水库73座,总蓄水量16811.6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六座,即云溪、阁壁、龙潭、百丈潭、左港、东冲,年蓄水量分别为3620万立方米、1142万立方米、972万立方米、1380万立方米、1340万立方米、1093万立方米。县委政府抓住蓄、引、提和工程配套4个环节兴修水利,形成以百丈潭、东冲 、云溪、龙潭和阁壁5座中型水库为骨干的4大灌溉体系。大小水电站127处,装机162台,23745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被列为全国400个"十五"规划重 点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行政区划
截止2004年底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隽水镇、石南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关刀镇、麦市镇、塘湖镇、沙堆镇、四庄乡、大坪乡。 18个社区居委会、165个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