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湖北文化地图 > >

刘心源

   

    刘心源(1848~1917),亦名文申,字亚甫,号幼丹,嘉鱼腾云洲(今属洪湖)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光绪二年<1876年)取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史馆协修。1882年应聘纂修《湖北通志》。

    1883年起为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江南道、江西道、广东道御史,户科、工科给事中,京都五城街道督理,京蔑道御史,河南副主考官,四川菱州知府,江西督粮道、按察使,广西按察使,爵封荣禄大夫,赐二晶顶戴。1905年2月因病退职归里,在龙口老屋“濑庐”之侧筑“奇觚室”以居。1909年,清政府拟借外债修筑粤汉铁路,并将两湖盐、厘捐税作抵押,湖北工商各界群起反对。刘与杨守敬、吴兆泰等。以省绅名义联名致函省咨议局,提出铁路商办,当选为湖北商办铁路协会会长。并与密昌墀,张伯烈以协会代表晋京,上书邮传部力争。1910年湖北商办铁路公司成立,原荆州驻防旗人,札勒哈理为总理,柯逢时为名誉总理,刘与刘人祥为协理。铁路收旧国有,保路之争遂止。中华民国成立,刘历任湖北临时议会议长,省民政长,湖南按察使,北京约法会议议员。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愤而告病归里。1917年去世。

    刘毕生致力金石、文字、书法,从1876年起,历时17年写成《古文审》8卷,时人谓是书“集古文之大成”, “蹑往哲来辟之畦”, “探天地于文字盛衰倚伏之迹甚详”多为“古文字数千年绝学”。于金石采拓校研,积40年之精力,先后成《乐石文述》30卷、《吉金文述》20卷,所列鼎、鼓、爵、钟、刀、剑及秦汉古器共千余种,拓片、实物数千件,铭辞凡10万言。书法谨严有创,擅钟鼎文、石鼓文、篆、隶、楷俱佳,尤以新体魏碑见长,时与杨守敬、张裕钊称湖北三大书法家。擅长镌刻,木刻有《石鼓文》、《会稽碑》,石刻有《碣石颂》、《石鼓文》、《夔门铭》、《驷马桥记》等。奉节凤凰钦泉粉笔堂隶书“夔门”灌县漓堆公园隶刻“漓堆”碑,桂林叠采山来风洞篆刻“来风”碑,皆出其手笔。此外,还着有《古音》、《三代六书存》、《通鉴系注》、《凡诲篇》、《海书》、《孙子事证》、《楚辞笺注》、《广西兵事》及各种游记。《古文审》、《乐石文述》、《吉金文述》巳梓行,《古文审》并在日本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