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湖北文化地图 > >

桂乡咸安有位“嫦娥老人”

   

    嫦娥是中国神话故事里的着名人物,深受人们喜爱。在咸安,有关嫦娥的传说代代相传,有关嫦娥的遗址遗迹、民俗民风、歌谣谚语十分丰富。咸安人自古以来有祭月、拜月的习俗,他们把嫦娥比作美丽、团圆、长寿、多子、光明、向上的象征。

    然而咸安的嫦娥文化却迟迟没能形成系统,更不被外界所熟知。挖掘和研究咸安的嫦娥文化,69岁的刘世凤老先生可谓第一人,他率先提出来要打造咸安的嫦娥文化品牌,力推咸安申报通过国家和省授予的“嫦娥文化之乡”称号。

    有心“恋”嫦娥

    说起刘世凤老先生,他身份也不一般:原咸安区区委副书记、人大主任,咸安区关工委主任、咸安区嫦娥文化研究会会长……

    但这些都不是刘老所看重的,在他看来,只要能为咸安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他就心满意足。1999年,退休的刘老拒绝高薪聘请,毅然选择了担任没有权力、没有报酬的咸安区关工委主任。

    其后,他积极组织“五老”队伍,开展“义务家长”、“扶贫助学”、“法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但刘老内心始终还有一个情结——打造咸安区的文化品牌。他说,打造文化品牌能够给咸安带来注意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咸安有山有水,只有在里面融入文化元素,才能使咸安的山水活起来,咸安的旅游才有了灵魂。

    刘老曾任咸安区宣传部长,做过茶文化、桥文化、竹文化以及桂花文化。“做茶文化,我们咸安的茶叶,在全国、全省不算出名;做竹文化,在全国也排不上位置;做桥文化,咸安区除了汀泗桥在全国有名外,其他桥都缺乏声誉度。”在刘老看来,咸安区打造文化品牌,唯有将桂花文化做大做强。但是桂花文化研究,已落后国内许多地区。

    2008年,咸安区委一位领导对刘老说,咸安区打造文化品牌,是不是可以尝试打造嫦娥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刘老就开始挖掘、收集和整理与嫦娥有关的歌谣民俗和传说故事,对咸安的嫦娥文化可谓知根知底。面对这一提议,刘老开始陷入思考。

    用心“追”嫦娥

    咸安区的嫦娥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流传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歌谣民俗和传说故事;嫦娥文化是一个永恒性话题,中秋节谈到月亮,必会想到嫦娥;嫦娥文化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全球华人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文化由桂花文化衍生出来,能够赋予桂花文化灵气、人的思想、更为丰富的内涵。

    刘老说,咸安的嫦娥文化具有“区域性、传承性、平民性”的特点,贴近咸安本地文化,打造嫦娥文化非常具有可行性。从此,一段咸安六旬老人“追”嫦娥的故事拉开帷幕。

    2008年5月,刘老开始系统地挖掘和研究嫦娥文化,那时的他还是单枪匹马。大幕乡桃花尖村钟台山、桂花镇鸣水泉、汀泗桥镇双石水库、马桥镇四门楼水库……为采集关于嫦娥的民间传说故事,刘老几乎跑遍了咸安的各个乡镇。

    一位六旬老人坐班车、搭便车到偏远农村采访,家人见到他时,便是早出晚归的身影,还有挑灯夜战,整理这些村民讲述的传说故事的背影……每当谈到嫦娥文化,刘老总能说个不停,老伴在一边忍不住揶揄他几句:“哎呦,你去找嫦娥做老伴算喽!”

    当年8月2日,刘老在本报发表近5000字的作品《嫦娥的传说》,这凝聚了他三个月来下乡采访的心血。时至今日,刘老对这篇文章仍津津乐道:“凤凰投胎,嫦娥出世的故事是在桃花尖村采写的,嫦娥的丈夫后羿出生在桂花镇柏墩村木梓坳,他们俩成亲时,桂花树开花了……”

    一心“伴”嫦娥

    刘老的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咸安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原来咸安区与嫦娥联系这么紧密,打造嫦娥文化不是空穴来风,对此持支持态度。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刘老收集整理的故事是子虚乌有,是一种迷信。

    不管别人支持与否,已经动摇不了刘老挖掘和研究嫦娥文化的信心。刘老说,在我省有许多地方通过神话故事打造文化品牌,如随州的炎帝文化、孝感由董永卖身葬父引出的孝文化、郧县利用天河做牛郎织女七夕文化、竹山县做女娲文化等。这些神话文化都成功了,他相信咸安的嫦娥文化也一定能做成功。

    2009年1月,由刘老主编的《嫦娥故里桂花香》一书出版发行,为咸安区的嫦娥文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咸安区嫦娥文化品牌如何打造?为此,刘老多次专程前往武汉,请教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最终,咸安区定下基调,申报国家和湖北省“嫦娥文化之乡”,从收集嫦娥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等入手,形成由嫦娥、桂花、月亮、中秋祭等元素组成的嫦娥文化体系。

    2009年6月6日,咸安区成立嫦娥文化研究会,刘世凤任会长。8月8日,湖北省文艺家协会授予咸安区“嫦娥文化之乡”称号。

    通过进一步的努力,刘世凤领导咸安区嫦娥文化研究会共搜集到嫦娥传说30余篇、嫦娥歌谣16首,歇后语、谚语数百条,相继编印出版了《嫦娥故里桂花香》、《嫦娥文化在桂乡》、《桂乡嫦娥的传说》、《桂花的歌》等系列丛书。

    2011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咸安区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

    全心“守”嫦娥

    咸安区区委书记谭海华曾说,刘世凤同志潜心嫦娥文化研究,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积极推进嫦娥文化与咸安旅游相结合,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得嫦娥文化的品牌效应日益明显。

    对于打造嫦娥文化,刘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这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文化品牌会带来品牌效应,使更多地人关注到咸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人们说嫦娥、唱嫦娥、咏嫦娥;是打造香城泉都的需要。打造香城,要有香城文化。香城文化实际是桂花文化,而嫦娥文化属于桂花文化,打造好嫦娥文化,就是服务于香城文化建设。

    打造嫦娥文化品牌,必须一直坚持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要继续挖掘整理、创新、利用嫦娥文化,做到与经济发展、旅游、群众的文化生活结合。根据目前的挖掘,咸安区的嫦娥文化包含健康长寿的愿望、向上进取的精神、美好善良的想象、圆满团圆的情怀等五方面的内涵。

    刘老说,他还会继续挖掘和完善咸安嫦娥文化里面的积极内涵,使它与这个社会接轨,对人民群众产生无声的引导作用。同时,做强咸安的嫦娥文化,与咸安桂花之乡的一些民间文艺形式相结合,如咸宁山歌、高腔戏等。

    目前,咸安区嫦娥文化研究会准备编一本《咏嫦娥》,内容是与嫦娥有关的诗词歌赋,包括现代诗、古代诗词、民歌、戏剧、曲艺等。还有一本《嫦娥文化研究》,内容是介绍嫦娥的文章、论文等。

    “在我有生之年,要把这几件事完成。”刘老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刘世凤老先生是个朴实的人,虽已69岁高龄,但始终不忘为咸安的经济社会发展献力献策。今年9月,他被评为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是对其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

    如刘世凤老先生所言,文化品牌能够给一个地方带来注意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嫦娥文化品牌,刘老是先行者,给咸安跨越式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