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泉塘村农民转身“变”市民
图为:郑家兴(左)常和工人们一起劳动。(记者 范步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范步 通讯员谭辉龙 胡剑芳 严兵
10多年前,咸宁市咸安区泉塘村离城区的距离还有三四公里。村民们在耕作之余,常拿农产品进城换些零用钱。如今,这里已成繁华市区,农民变身市民,努力适应城市生存。
今年45岁的郑家兴在走过失地的苦闷与旁徨之后,从开小卖铺到打零工,从搞销售到创建公司,一路跌跌撞撞,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儿时家里穷,父母带着3个孩子,靠10多亩地过日子。为减轻家里负担,郑家兴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
随着城市的发展,他所在的泉塘村成了城中村,郑家赖以生存的土地所剩无几。他被安排进自来水公司工作,但好景不长,5年后,他提前内退。
没了铁饭碗,反而逼开另一片天空。他先是进橡胶厂做销售,后来又做起茶叶、香烟生意。几年中,学到不少本领,积累了一定资金。
2001年,他创建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就地承接建设工程,红红火火地干了几年,赚了不少钱。
2007年,他入股400余万元承包了泉塘村新泉印刷厂,任董事长。生意红火,厂里上百名工人喜上眉梢。
可是,2008年一场大洪水不期而至,郑家兴的厂子也浸泡在洪水之中,损失近500万元。
放弃印刷厂?郑家兴有过这个念头。但想到承包时的承诺,他挺了过来,“必须带着厂里上百号和我一样的失地农民往前走。”
他和职工含泪清理受淹的厂子,借款如期给客户汇去230余万元的货款。几天后,他却收到70余万的退款。原来,湖南一客户得知咸宁受灾、郑家兴借钱付款的消息后,深受感动,并在电话中为他鼓劲:“困难时刻,一起扛扛吧。”
“厂里最困难的时候,郑总还是每月发给我们2000元以上工资。”职工对郑家兴心怀感激,共渡难关。“在低谷中奋斗几年,慢慢缓过劲来了。”15日,郑家兴接受记者访谈时说:“按现在的势头,印刷厂明年又可盈利了。”
除了商务应酬,郑家兴一日三餐都在家中做饭吃。他告诫儿女,不能忘记农民的根本。
前些时,郑家祖屋一带也被圈入拆迁红线,他第一个签字让房。
至此,郑家奉献了全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