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简称孝,是距离武汉市最近的城市。目标是打造成“湖北苏州”,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北大城市的。孝感地处于湖北省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之东。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现辖孝南区、汉川、应城、安陆三个县级市及云梦、大悟、孝昌三县。面积8941平方公里,总人口528万,其中孝感城区人口48万,常住人口90万。孝感地貌自南向北为平原、丘陵、山区,气候兼有南北之优,土地肥沃,是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地质矿藏丰富,有“膏都”“盐海”“磷山”之称。
名称由来
湖北省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今天的孝感,大力弘扬古孝子的孝德遗风。树立了社会新风,促进了和谐社会、和谐孝感的建设。
历史沿革
孝感历史源远流长。今孝感市境内各县市区,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
孝感作为地市级的建制行政区,设置于1949年5月。当时,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孝感专区,在礼山县(今大悟县)河口镇成立了中共湖北省孝感地方委员会(简称孝感地委)、湖北省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简称孝感专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孝感军分区。7月,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机关迁入孝感县城。 文化大革命期间,孝感专区改称孝感地区。1993年6月,撤销孝感地区,成立地级孝感市。
城市区位
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武汉“1+8”城市圈中距离武汉最近的中等城市【距武汉市中心城区(武汉广场)1小时车程】。京广、汉渝、武荆、汉丹4条铁路,京珠、汉十、沪蓉3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贯穿全境。石武高铁、汉孝城际铁路、孝汉大道三期、硚孝高速公路等路网工程竣工开通后,孝感与武汉全方位对接的大交通格局,将使孝感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经济发展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6亿元,年均增长28%。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37家,实现增加值370亿元,年均增长25.6%;销售过10亿元企业达到1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1亿元,年均增长29%。建筑业增加值51亿元,年均增长1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业增加值195亿元,年均增长5.2%。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550亿元,年均增长77.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00多个,农机化率72%。
历史文化
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有门板湾、夏家寨、禹王城、楚王城等古遗址460多处,古墓葬200多处,古建筑40多处,古塞堡180多处,还有许多古景观。出土的古文物中,国家一级品100余件,二、三级品1000余件。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简,1000多枚,近4万字,内容涉及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史学界称之“具有划时代意义”。研究云梦秦简的中、英、韩、日文字著述达400余种。云梦县周田村出土的东汉陶楼,是一件陪葬冥器,仿死者生前“重楼高阁”式居室制作而成,也是一件精巧的古代建筑模型工艺品,为研究古代建筑学、社会学和民俗学提供了实物资料,被载入中学历史教科书。应城市城北街道办事处新石器时代的门板湾遗址,距今5000多年, 是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是研究长江流域城市建设和房屋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