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
> 孝南区

孝南区

  孝南区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毗邻武汉,是通鄂西北、鄂东北的交通要道,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辖8镇、4街、3乡、3场,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75万。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撤销县级孝感市,设立孝南区。孝南是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从南朝宋孝武建元年(公元454年)始,这里一直是县、州、府、署、市所在地。孝南盛产棉花、油料、畜类、蛋类、瓜菜和水果,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米生产基地,是中国“四大”名桃生产基地。全区工业企业达300多家,区内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10多个。

  孝南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孝感县志·金石》记载:北宋重和二年(公元1119年)东湖村出土的南宫中鼎为商周古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自夏商始设建置,属古荆州地。春秋战国为楚地。秦属南郡。三国时在魏境,属江夏郡。?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隶荆州,属江夏郡。南齐分司州之义阳郡为南北,孝昌隶司州,属南义阳郡。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为孝昌县,寻改平阳县,隶义州,属汝南郡、安陆郡。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为京池县,寻改孝昌县,后又改孝昌为岳山郡,置岳州。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省岳山郡,入安陆郡;建德元年(公元572年),隶襄州,郧州总管,置董城郡、澴岳郡,复置岳山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岳州及岳山、澴岳等郡,复置孝昌县,属荆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省孝昌入安州,隶安州总管,属安陆郡。唐武德元年至四年(公元618年—621年),诏天下改郡为州,置孝昌县,隶安州总管府,属澴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十道,仍置孝昌县,隶淮南道都督府,属安州;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县沿孝昌,隶山南东道,属安州;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孝昌复隶淮南道都督府,属安州;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孝昌属沔州,寻复属安州,仍隶淮南道都督府;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改置澴阳县,寻改孝昌县,置观察使于安州,隶山南东道,属安州;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孝昌隶武昌节度,属安州,三年后省孝昌入云梦县地,仍隶武昌节度,属安州;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复置孝昌县,隶属沿前。

  五代时期。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孝昌隶宣威军、安远军,属安州。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为避皇祖国昌讳,又因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改孝昌为孝感,隶安远军,属安州。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改安州安远军为防御州,仍属安州。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复以防御州为安远军。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又以安远军为防御州。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孝感改隶荆湖北路,仍属安州;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又改隶荆西路,属安州安远军节度;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孝感复隶荆湖北路,属安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安州为神宗潜邸,升为德安郡,孝感直接隶属德安郡。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徒孝感县治于紫资砦,隶安陆镇抚使,属德安郡;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孝感复隶荆湖北路,属德安郡;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以随州之三关置黄岘关使,孝感隶黄岘关使,属德安府;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正月,诏徙德安府治于汉阳城头山,隶安州,属德安府。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复从城头山徙还府治,从紫资砦迁还县治,孝感隶荆湖北道宣慰司,仍属德安府;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罢宣慰司,德安直柰鄂州行省为散府;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德安仍为散府,置军民屯田万户府,孝感改隶河南行省,属德安府;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孝感改隶黄州路,仍属德安府;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改万户府为总管府;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孝感改隶山南北道中兴路,属德安府。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孝感隶湖广行省,属德安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德安府为州,孝感此时为德安州地,隶武昌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升德安州为府,又置孝感县,隶湖广布政司,属德安府;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置武昌道,领武汉黄德四府,孝感此时隶武昌道,属德安府;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孝感隶荆西道,属德安府。清顺治二年至雍正六年(公元1645—1728年),名号隶属悉沿旧制;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总督迈柱题请改孝感县隶湖北省汉阳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孝感隶湖北省,属江汉道。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又废道直辖于省,孝感隶湖北省,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划县北境七、八两区(芳畈、二郎店、大新店、三里城等地)入礼山县。其间:1930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31年,中部、北部建鄂豫皖苏区,设孝感县革命委员会、陂孝北县,南部塘口、卧龙、龙店划湘鄂西苏区;1939年10月,建立孝感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8月,鄂豫皖边区重新划归县辖区,孝感则分别划归五个县管辖,即礼南县(孝感北部地区)、安应县(京广铁路以西、襄花公路以北地区)、云孝县(京广铁路以西、襄花公路以南地区)、汉孝陂县(南部湖泊地区)等;1947年12月,建孝感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隶湖北省,属孝感专署,后沦河以南辛安渡等地划归武汉市。1959年2月14日,国务院决定,将孝感专区划归武汉市领导,孝感也随着隶湖北省,属武汉市。1961年6月,恢复孝感专区,孝感隶湖北省,属孝感专区。1966年9月,将孝感县改为东风县,隶湖北省,属孝感专区。1969年2月2目,经省“革委会”同意,将东风县革委会改为“孝感县革委会”,隶湖北省,属孝感专区。1984年根据国函〔1983〕164号文件,撤销孝感县,设立县级孝感市,以孝感县的行政区域为孝感市的行政区域,从1984年1月1日始启用孝感市印章,隶湖北省,属孝感行署。1993年4月,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将原县级孝感市一分为二,其北部设立孝昌县,南部设立孝南区,隶湖北省,属孝感市。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