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
> 应城市

应城市

  应城,为古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县,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属郢州安陆郡。应城建县自此始。以地处要冲,乃安、荆二府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置城为守,故名。北朝西魏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领应城、云梦两县,并一度改设浮城县。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区西南,地外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东临漳、涓二水,与云梦县为界,东北与安陆市毗连,西与京山县接壤,西南与天门市相接,南与汉川县为邻。市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5公里,总面积1103.3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东南距省会武汉市96公里,东距孝感城区49公里。

  应城市在历史上是战略要衢。举世闻名的纤维石膏蕴藏量居全国之冠,岩盐产量居全省首位。应城自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以来,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以湖北省化工厂、湖北省应城盐矿和应城盐化(集团)总公司为主体,构成了全省最大的盐化工业基地,工厂密布,烟囱林立。以中心城区、东马坊、长江埠三组连片的城区绵延20余千米,街道整齐,马路宽阔,具有新兴工矿城市的气派。

  应城土壤肥沃,川原秀丽,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今有膏都盐海的盛誉。

  据史料记载,应城属古蒲骚之地。早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开发着这片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对应城古代遗址、遗物的考古发现和应城县志关于应城建制沿革的记载,是应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全市拥有乡级以上公路74条,其中省道2条、市道8条。汉宜公路横穿东西。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43千米发展到1992年的558千米。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汉宜、云化公路的拓宽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特色资源:[石膏]应城石膏的发现与开采属全国最早。石膏历来为应城一宝。据《湖北通志》和《应城县志》等史籍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应城县西北团山庙山脚,因崖崩而最初发现石膏。应城石膏从最初发现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据湖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测定,应城石膏分布总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储量约5.1亿吨。后来,虽然国不少地方发现了石膏,但品位均不及应城,应城纤维石膏的质量仍优踞世界之冠。所以,我市享有“膏都”的美称。我市的石膏不仅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质量居全国第一,石膏和石膏产品除畅销国内21外省、市、自治区处,还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岩盐]我市的长江埠、郎君、东马坊、三合、四里棚、城北、城中等处镇地下都埋藏着大量的岩盐。分布的面积约为140平方千米,最丰富的藏盐地段含盐厚度为200-500米。到1986年,已探明我市盐的工业储量为74亿吨,所以我市又享有“盐海”的盛誉。我市地下蕴藏的岩盐纯度很高,是全国有名的优质盐。我市生产的原盐除销往广西、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江西、上海等省市外,还远销日本、马来西亚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地热资源]位于我市西陲的汤池镇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我国五大温泉之一。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汤池,不仅是风景优美的旅游疗养胜地,而且以其用之不竭的丰富热能,为农业的发展和汤池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稍加投资于以开发,将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现该镇党委、政府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来投资兴业,共同开发。

  应城市区划及概况

  应城,乃蒲骚故地。南朝·宋孝武帝建元年建县,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应城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处武汉经济圈之中心,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是湖北省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北接荆襄,南连汉江,为鄂中腹地之咽喉,处武汉、襄樊、荆州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点,国土面积1103平方公里,人口68万,市现辖5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及南垸良种场。中心城区距武汉88公里,是特大城市武汉的卫星城市。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石膏工业储量5.1亿吨,有400多年的开采历史,一级品位纤维石膏占国总储量的82.5%以上。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是建材、化工、医药、食品、农业等产业的重要材料。应城是全国优质米生产基地、商品粮大县,也是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之一。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应城市现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并举的十分便利的交通网络,汉渝铁路穿境而过,三峡铁路、省级汉宜公路横贯市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