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湖北文化地图 > >

西陵嫘祖传佳话

  作者简介:欧阳运森,男,湖北枝江人。生于1943年冬,欧阳修第38代后裔。1968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曾在先祖欧阳修任县令的夷陵(湖北宜昌县)任县档案馆馆长,欧阳修文史馆馆长,副县级干部,现已退休。1999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有文化散文集《沧桑寻梦》,2000年10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有文集《荆门雄风》,2005年12月远方出版社出版有文集《欧阳修家世》。另有《魂系故园》、《盘古经典总汇》等专著问世。

 

  华夏圣母嫘祖

  钟灵毓秀的西陵峡,在远古时代曾经生养了一位杰出女性,她就是轩辕黄帝的正妃,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西陵女嫘祖。她以其勤劳和智慧发明了梳妆用品铜镜,并教民栽桑养蚕,抽丝织锦,广布恩泽于九州大地,被后世奉为先蚕、蚕神,千百年来,倍受华夏子孙景仰和祭拜。当我们看到轻盈柔软的闪闪蚕丝,身着五彩缤纷的绫罗绸缎时,无不深切体味到我们伟大母亲的深恩厚泽,深深感受到我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

  发明铜镜

  铜镜是古代人们用来饰容照面的日常用具,在玻璃镜尚未普及之前,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照面所用的铜镜一般以圆形为主,兼有多种形状;材料是铜锡合金。照影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大都铸有钮和纹饰。纹饰随着时代的习尚变化而衍进,以至完全变成民间艺术。铜镜的最初铸造起于何时呢?如同青铜器的最初铸造者被认定为黄帝一样,古人把铜镜的发明也归功于黄帝及其正妃娘娘嫘祖。

  据《史记·五帝本纪一》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相传在黄帝迎娶嫘祖之前,居住在娘家的嫘祖常在西陵峡畔清清的溪河边照面梳妆。当时黄帝发明了铜器,人们常把水盛进铜制的器皿里照面梳妆。《史记·封禅书》又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官从上者七十余人。”

  荆山位于湖北保康境内,是长江支流沮河的发源地。西陵峡与保康地界相连,黄帝从“轩辕之丘”经保康来到西陵峡,迎娶聪明美丽、擅栽桑养蚕的嫘祖为妻,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传黄帝来西陵迎亲后的一天早上,聪明的嫘祖准备盛水照面梳妆,当她偶然朝那还未盛水的铜脸盆一望时,看到铜制容器映有自己的面容。她心喜万分,仔细琢磨,发现只需将一块铜片打磨光亮,便可以制作成一面镜子,于是第一面铜镜就这样诞生了。

  到了晚年,嫘祖仍带着它发明的铜镜随黄帝南巡,后来死于途中。《湘衡稽古》对嫘祖南游的史料记载得十分详细:嫘祖从黄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嵝在嫘祖峰上有嫘祖之墓,谓之先蚕冢。其峰下曰西陵路,盖西陵氏始蚕,后人视之为先蚕也。那时旅行,不像现在这样乘飞机、轮船、汽车、火车,而是靠步行,最多是坐木轮大车。嫘祖历经艰辛,跋山涉水,教民育蚕、巢丝。最后死于衡山的路上,后人奉她为“行神”,现在也可以称为“旅游之神”,人们还把南岳一座山峰命名为雷祖峰来纪念她。嫘祖发明的铜镜,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世代相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

  铜镜自流行伊始,除正面磨光外,也如同当时常见的其它铜器一样,在镜背铸上种种象形图纹或原始的禽兽花纹,并另铸字铭。关于“镜”字的解释,古人认为:“镜,景也;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镜,也可叫鉴,一般说来,历来人们习惯于镜鉴并称,或干脆镜鉴通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鉴”,一般都具有镜的功用。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和1976年青海贵南的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将我国铜镜铸造历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与传说中黄帝铸镜的历史相符。1976年安阳殷墟五号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战国时期铜镜开始盛行,制作轻巧,背面有的没有纹饰(素镜),有的饰单层或双层花纹(山字镜、花叶镜、兽面纹镜等),钮细小,没有铭文。

  西汉至东汉前期的铜镜逐渐厚重,纹饰有几何图案、神人和禽兽纹等,钮多作半球形或柿蒂形,开始有铭文,多为通俗的吉祥语,王莽时有纪年铭文。西汉时还出现所谓“透光镜”,镜面承受光线时,面向的墙上能反映出镜背纹饰的影像。东汉中期至魏、晋,有镜背呈浮雕状画像镜和神兽镜,钮座有的作蝙蝠形。到唐代,除圆镜外更出现菱花镜、八棱镜、带柄手镜等多种式样,纹饰有花蝶、葡萄、鸟兽、人物故事等,还创造了金银单脱螺钿的装饰(镜背用金银箔和螺钿制成花鸟纹饰)。宋镜以仿唐为多,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镜形更多了,新创了亚字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纹饰题材集中,主要有花草、八卦、神仙人物故事等;镜号商标铭镜大量出现,常附有制镜作坊的标记;宋镜胎质多薄,匠师们多采用细线浅雕的手法来创作图纹,技艺非常精湛。总之,宋代铜镜趋向实用。清代乾隆以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所代替。

  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传世最古的西方铜镜,其出品年代被定为公元前6世纪,从时间上来说不知晚了我国多少年,而从制作的技术看,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西方的埃及等文明古国所制作的铜镜多是有柄镜,而中国的多是无柄镜。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铜镜艺术影响到了不少国家,而像波斯这些国家的铜镜制作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铜镜是精美的工艺品,其铸造精致,形态多姿多彩,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在东西方古代文化的金属领域,中国镜鉴是特征最多的工艺品。

  中国古代的铜镜,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个性特征,技艺高妙,形制多样,内涵丰富,实际上是诗、书、画的综合体,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铜镜背面所铸的各种花纹与铭文,都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特定背景,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与时代风尚。又因镜背面积有限,其上所铸内容极具典型性,这就为后世人们认识与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植桑养蚕

  早就明晓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的中国人,在黄帝嫘祖时代,便将发展农桑定为“本业”。古人称:“务农桑,足衣食,此礼义之所以起,孝悌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故也。”可见农桑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影响。

  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蚕桑之事多被提及,《诗经?七月》一诗的描述尤为细致;:“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战国时期,孟轲给中国古代的农家设计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即所谓:“五亩之宅,树墙之下以桑,匹妇蚕之……”,这种理想是那样令人神往,不但为历代儒生所津津乐道,历代统治者也予以鼓励和提倡。北魏至隋唐推行的均田制,不但规定了桑麻田的数额,还规定了植桑的棵数。

  古代中国既以农桑立园,以耕织为本业,所以在祭祀先农的同时,还祭祀先蚕。有皇帝躬耕藉田,也就有皇后躬桑劝蚕,有先农坛也就有先蚕坛。祭祀先蚕,皇后躬桑的制度始于周代,《周礼》、《礼记》、《吕氏春秋》等文献均有记载。每逢举行这种仪式,皇后便率领嫔妃、公主、贵妇,携带小筐来到桑园,皇后采三条桑枝的叶子,诸妃、公主采五条,其他贵妇九条,由侍者送至蚕室。皇后率众人向先蚕祭拜。

  先蚕、蚕神是谁呢?古今多数记载将黄帝正妃西陵嫘祖尊为先蚕或蚕神。“有伏羲化蚕,西陵缧祖养蚕”的记述。《路史 后纪    五》记载:“黄帝正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易 大传》、《礼祀 祭义》等古籍均有记述。从古自今,祭祀嫘祖的庙宇遍及中华大地,历代香火兴旺,绵延数千年不绝。各地祭祀活动尤以嫘祖故土为最盛。大诗人陆游诗句“户户祈蚕喧鼓笛”,就是描写祭嫘祖的热闹景象。

  中国既是蚕丝的发源地,那么中华蚕丝的起源又在何地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如果有人问,丝绸之路的地点在哪里?人们大概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在长安。仔细品味这种回答,却有不尽恰当之处。长安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是在生产者那里。当时,大部分丝绸都是由农妇生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在农妇家。而西陵女嫘祖是蚕丝始祖,被世代尊为先蚕或蚕神,所以说嫘祖的故乡西陵峡才是中华蚕丝的起源地,至少可以说,西陵峡最有可能是蚕丝的起源地。

  作为西陵嫘祖故土的西陵峡,自古以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习惯。是驰名中外的“垭丝”的源地之一。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东湖县志》记载:“柞木,桓潭新论,楚柞质劲,按:柞柯以染黄,其叶尤为养蚕者所利用。”夷陵“垭丝”历来为朝中贡品。据明弘治九年刻本《夷陵州志》记述:夷陵农桑丝为朝中必须之贡品。另据清《湖北通志?货类》记载:唯以“垭丝”为最著,西欧人购之……出口由上海销英国、法国、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养蚕丝歌谣,比如“勤养猪,慢养蚕,不慌不忙四十八天捉老蚕,十年难逢金满斗,倘若一年得丰收,先请蚕母娘娘吃‘刀首’(敬神用的猪肉)。”当地人祭礼嫘祖的活动也很兴盛,比较著名的祭祀地就有西陵山庙,轩辕洞内的轩辕庙,先农坛等,其中又以西陵山的西陵山庙为最。

  嫘祖庙的前身西陵山庙始建于明代,庙前有108级青石条台阶,70级处有一山门。过山门后再上38级台阶后即进庙门,门额上书有“西陵山”三个朱漆大字。山庙第一大殿为灵霄宝殿,供奉轩辕黄帝和嫘祖娘娘神像。山庙每年都要举行三个盛会:农历正月初九纪念轩辕黄帝诞辰、三月十五纪念嫘祖娘娘诞辰和“眼光会”。每逢大会,朝圣者如云,钟磬绕梁,香火缭绕,数日不绝。足见峡江人民对嫘祖的崇拜之情和蚕桑之兴。

  典籍丰富

  嫘祖是和炎黄二帝同时期的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女性代表,是有史籍记载的我国人民伟大的母亲,是勤劳智慧的我国妇女的榜样。嫘祖又名累祖、缧祖,也叫雷祖。春雷声响,预示孵蚕时节开始。嫘祖与蚕丝密不可分。嫘祖文化的内涵、核心在蚕丝文化。本文想就西陵嫘祖文化典籍的分布、传承、集藏等有关情况,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从80年代开始,笔者有幸从事古夷陵档案文献典籍的收集、整理、编研工作,并担任了古夷陵故地宜昌县档案馆馆长。1983年就开始对西陵嫘祖文化典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利用工作之便,踏遍了古夷陵的山山水水,走访了西陵峡畔的村村寨寨,先后收集经、史、子、集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线装古籍善本千余卷(册)。特别是儒家、道家、释家的有关宗教经书和欧阳氏、刘氏、易氏、黄氏、丁氏、黎氏、孙氏、郑氏、萧氏等诸多族谱家谱,是史学界、收藏界十分珍惜的重要古籍文献。近年笔者将收集的这些珍贵文献典籍整理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文化散文集《沧桑寻梦》、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荆门雄风》和《盘古经典总汇》。上述丰富的古夷陵文献典籍中,有许多西陵嫘祖文化专著,现整理公布于后,供读者参考:

  宗教经书中的西陵嫘祖。《地母经》的经文。道教经书《地母经》,又称《地姥经》,全卷2集,包括《地母经》和《地母忏》的主要内容。《地母经》全称为《地母消劫回天经》,《地母忏》全称为《无生古佛地母救劫赦罪宝忏》。《地母忏》分上中下3卷。该书系光绪九年(1883)正月初九日由陕西省汉中府固城县地母庙刊刻,题款“玉如大仙较(校)正、天主仙山新刊”。《地母经》有香赞、地母诰、开经偶、地母经;《地母忏》有香赞、志心皈命礼、开忏偶、地母宝诰、弥勒古佛赞、地母云、收忏赞。经文以颂扬西陵嫘祖为代表的中华女性先祖的无量功德。经文曰:“开天辟地孰为尊,先天一点自生成。无极为体太极用,真精化气气化神。神与气精归丹鼎,混混沌沌杳冥冥。……三愁无衣丑得很,树叶难遮此肉身。特命西陵嫘祖等,来到东土把衣兴。先教种棉访织问,次教树桑蚕事亲。……”

  《蚕姥经》,又称《太上蚕母妙经》。笔者任宜昌县档案馆馆长期间收集,现藏夷陵区档案馆,档号为:全宗号173、目录号1、案卷号151。如果说前面介绍《地母经》经文是以颂扬西陵嫘祖为代表的中华女性先祖的无量功德,则《蚕姥经》经文是直接颂扬西陵嫘祖如何教民养蚕的动人神话故事:

  尔时上古黄帝元妃嫘祖、西陵居贵氏、仁德皇后,燕居宫闱,见孙世祖垂统衣裳,救济万民为温暖殷勤相作。人民受深恩,寒无怯,继世万方。伏羲定分九区,神农口尝百草,救济万灵。治五谷,充腹悉胞,教嫁娶男女攸分。又遂人氏,钻木取火,四时生生,不测吾贵人尊焉。叹无作着之制,一日离宫步于桑柘宝山锦锈石上。正坐片时,忽耳形色昏昏,眼倦开舒。眯幌之间,耳闻迢遥,尽有珂佩之声。氤氲秀鼻薰风遍体,霞光闪灼,虹焰映身。口诵真经,站立石前。仁德皇后启目睹观,灵心揣摩:“莫不是天神下降?”合掌俯伏在地,口言:“妾系初世凡民,肉眼凡胎,不识上神闲居宫闱,独步崖峰,冒渎神照,望乞指示。”仙真答曰:“汝休惶恐。吾乃上界敕九天玄女真君,能知兵法神术,阴阳战策,变化多端。男学文艺,女工绣刺,胸藏化生之宝物,名丝蚕。蚕系天虫,口吐绵绵丝谷,腹中变化、生之子,子复生,始相传后世。奇珍之宝,吾在太罗府,见尘世历代传制,未识锦绣奇珍。因过此山,见尔乃制世贤后,常施制作之念,幸尔独步,知汝有后,历代制作之始,便得相传。”时皇妃听毕,合掌跪拜:“愿得真仙授教,普济群生!”真君在怀取出一物,色分五形,口吐锦锈长丝,戊已庚辛之禀性有善具。真君曰:“汝伸手授持!教以盲牧之法,此山桑柘之叶,堪以喂食!指示明白,此物虽属虫类,亦非凡虫尘蚁,勿得轻贱。此系天虫,禀金水木之生,食火之物而长,而中夏息传与后世,连络不绝,永远相传。绮罗锦锈,由始于今,从此而定。”真仙授毕,驾五色祥云,长空而去。皇后信授,心大欢喜。作礼望空拜谢,复回宫闱,依法相传。黄帝见之,心欢悦服,敕封西陵聪虑,仁德皇后。继传万世,功德相传。宫中有轻贱天虫,抛污丝茧。灵敏度耳残取天虫,蚕丝珍宝。下民百般艰苦,一丝无成。一日,仙真驾祥云来至青城山,见一牧牛女子,手执笥筐,采摘桑柘,十分悲切。时娘娘化一老妪,向前问女子曰:“为何采桑牧马!”女子掷筐,对老妪曰:“妾乃此西北名陈氏姓者,父居武职,镇守边疆,被上拿问刑笞,欲得十锦,方可释放。女父含冤,自知生妾聪敏,具书回寄织锦赎父,无代书者,此马为妾父坐骑,通于人性,御书奔回。妾得马御音,知父下狱,坚心养蚕,织锦赎父。每遭结丝无成,父罪狱三载,今牧马采桑叶,不觉思念悲哀。老娘何所而来?”娘娘见此女敏捷,对女曰:“吾乃西陵缫丝娘娘,今见凡间妇女,作贱蚕茧,毁污绫罗,上帝喊收,故耳艰苦无成。吾今不忍,汝乃孝女,传汝真经一卷,回家焚香讽涌,或三五七遍,净身沐浴,恐妇女身心不洁,凡妇女不识洁净,毁污蚕丝,轻贱绫罗,种种招罪,故无一成。吾今援汝,回家持诵真经数卷,蚕获大熟,自有仙姬凑汝成功。”

  “……上启西陵圣老蚕母娘娘懿前。”

  笔者家藏民国十二年手抄本《佛门集览》佛教经书中也有《蚕母言念》咒文一章,系虔诚教徒祭祀西陵嫘祖蚕母娘娘的千字文。

  上述佛道经书记载了西陵嫘祖教民种棉纺织、种桑养蚕的历史,是十分难得的文献资料。同时也记载了千百年来长江三峡百姓对黄帝正妃西陵嫘祖虔诚崇拜和隆重祭祀的面场。还有《血湖经》、《血湖道场》、《目连救母血湖宝卷》、《血湖挂灯报恩玄科》和《九华山地藏王菩萨血湖经》等经书,是对三峡百姓千百年来女神崇拜现象的诠释。

  族谱家谱的传承。2001年9月,笔者应湖北省图书馆副馆长胡银仿先生之约,编制《中国家谱总目》著录项目表及内容提要时,惊奇地发现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发离的血缘关系。不仅著录和提要的16种家谱家藏和档案馆藏谱谍与西陵嫘祖有关,笔者还在《欧阳宗谱》中发现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据估算,上述姓氏,特别是夏氏、欧阳氏、姚氏、娄氏、韩氏、徐氏、鲍氏、左氏等,居住三峡一带的就达十万之众。

  民间艺人的演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史诗。1983年,神农架林区文化馆胡崇峻先生在林区首次发现了“汉民族神话史”或“创世史诗”——《黑暗传》。20世纪末,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宜昌县(夷陵区)文联副主席黄世堂先生从西陵峡畔民间艺人刘定乡老人那里又收集一本《黑暗传》。这本《黑暗传》唱词,是我国上古时期二十八传之一,它主要附着于民间祭祀说唱活动的习俗而流传,是人们用于祭祀亡灵的“丧鼓词”,也是“汉民族神话史诗”的三峡夷陵传本,或许为正宗传本,堪称中华民族的“荷马史诗”,对于我们研究西陵嫘祖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具特殊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史志典籍中的西陵嫘祖。夷陵县令欧阳修笔下的嫘祖文化。宋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由于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任夷陵县令。此间,他曾登上县衙西北的西陵山,作出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判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并为以后的写作生涯积累了大量素材。至和元年(1054)八月,刘沆出任宰相,举荐欧阳修编修《新唐书》。他在《唐书卷十五?礼乐志第五》中称:“皇后岁祀,一季春吉已享先蚕,遂以亲桑。”并把唐朝祭祀西陵嫘祖的桑蚕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祭祀前三日到祭祀之日的三刻祭祀之时,前后记述达4000余字。这在《二十四史》中,堪称记载嫘女文化详尽史实之冠。从参加祭祀的皇后到一般宫女,从尚社直长到一般侍从,以至供品、祭祀程序及司仪过程,应有尽有。“车驾还宫之明日,内外命妇设会于正殿,如元会之仪,命曰‘劳酒’。”欧阳修在《崇文总目叙释》中也有关于“农桑”的记载。可见,曾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对其始祖西陵元妃娘娘嫘祖是十分崇敬的。

  《四书人物类典串珠》笔下的嫘祖文化。笔者家藏嘉庆六年(1801)年英德堂版臧志仁根据《易经》、《诗经》、《书经》、《礼经》四书编写的《四书人物类典串珠》卷二《轩辕》中写道:“西陵开育蚕之始,帝元妃嫘祖教民育蚕,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而道光二十年1840)版由扬州文富堂书坊刊行的《书经》卷二《夏书?禹贡》就明确记载了九州大地,就有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等六州养蚕缫丝的史实。凡养蚕之地,无不敬奉西陵嫘祖。

  《夷陵州志》等地方文献笔下的嫘祖文化。在《夷陵州志》、《东湖县志》和《宜昌县志》等地方文献中,都详细记载了桑农养蚕缫丝及“垭丝”为夷陵“贡丝”历史。

  西陵峡口的嫘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