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先驱冯汉骥
作者简介:欧阳运森,男,湖北枝江人。生于1943年冬,欧阳修第38代后裔。1968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曾在先祖欧阳修任县令的夷陵(湖北宜昌县)任县档案馆馆长,欧阳修文史馆馆长,副县级干部,现已退休。1999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有文化散文集《沧桑寻梦》,2000年10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有文集《荆门雄风》,2005年12月远方出版社出版有文集《欧阳修家世》。另有《魂系故园》、《盘古经典总汇》等专著问世。
在小溪塔通往宜昌城区的南门古道上,是著名的冯家湾商业园区——长江市场。这里是渝东鄂西商品的集散之地,是南来北往商贾大户的聚居场所。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这里曾走出一个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辉煌足迹的人物——冯汉骥。冯汉骥1937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在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从这年开始,这位考古学者就在授课和外出考察中,度过了漫长的40个春秋。而成都著名的王建墓,就是在冯汉骥的主持发掘下,呈现在世人眼前的。
1899年11月21日,冯汉骥出生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冯家湾村一户普通人家,其父是东湖县内一所中学的老师。这位冯老先生绞尽脑汁,为儿子取名为汉骥,字伯良。意思是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名马良驹,有所作为。而冯汉骥以后的成就并没有辜负作父亲的期望。
相识鲁迅
冯汉骥从小聪慧过人,年仅5岁就入私塾读书,10岁考入宜昌美华书院。宜昌美华书院是所美国教会办的学校,教授的西方知识与私塾的“之乎者也”截然不同,冯汉骥很感兴趣,每日刻苦研读,成绩很是优异。但是,学校的外国人常有轻视中国人的行为,1914年,书院里的美籍校长出言侮辱中国教师,冯汉骥闻讯很是愤懑,他号召学生们团结起来,和这个傲慢的校长斗一斗,结果被停学了半年之久。1916年,冯汉骥到安庆圣保罗高等中学读书,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入武昌文华大学。
武昌文华大学也是所教会学校,原本应该是免费入学的冯汉骥,因为不信教而被取消了免费的资格,但冯汉骥对此并不介意,他在校攻读文科,兼修图书馆科,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学业上,因家境不好,他向学校申请暂时欠着学费,日后偿还。1923年,完成学业后的冯汉骥被老师介绍到厦门大学图书馆任襄理,次年升任主任,他平日里节衣缩食,省下钱,偿还了所欠学校的学费。
当时鲁迅也在厦门大学任教,两人十分投契,成为了知心朋友。冯汉骥专门在图书馆给鲁迅安置了一间清净的小寝室,让鲁迅在这里专心考订中国典籍。冯汉骥也常常去帮忙,顺便听鲁迅讲一讲他的考订心得。就是在这间小寝室里,冯汉骥在和鲁迅的促膝之谈中渐渐感受到了文物考古的妙处,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闲暇时,冯汉骥又常和生物学教授秉志一起,到野外采集标本,协助秉志教授的研究,生性好奇的他由此萌发了研究人类学的念头。
留学美国
1931年,冯汉骥索性远渡重洋,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学习,孤身一人远在异乡,并无依靠,冯汉骥只得在汉和图书馆打些散工维持生活。这样的艰苦日子持续了两年,他又转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
在这段漂流异乡的日子里,冯汉骥仔细研读学者摩尔根、锹克逊、哈罗威尔等人的著作,并拜著名教授斯派赛、布朗为师,学习亚洲考古。课程不紧的时候,他就跑到印第安人的村子里进行调查,研究原始民族社会。他用足了功夫后,便开始著述,写出《中国亲属制》、《玉皇的起源》、《彝族的历史起源》、《以蛊著称之中国巫术》等文章,这些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尤其是《中国亲属制》一文,探索中国古代亲属制名称的由来,使千百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科学而合理的解释。冯汉骥的这篇文章一问世,便震动学术界,他也由此获得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这篇文章的中文版本后来发表在《齐鲁学报》第一期上,影响颇大,冯汉骥的名字渐渐为人们所熟悉。
1937年春,已颇有名望的冯汉骥拒绝了国外友人约其去美国工作的建议,接受著名考古学家李济的邀请,毅然从欧洲绕道回国。当时日军正加紧入侵中国,国内一片兵荒马乱,冯汉骥被迫中途在香港上岸,几经辗转经广州到达武汉,谁知中央博物院已内迁。一心回国报效的冯汉骥此时郁闷不已,更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
执教川大
正在冯汉骥苦闷不已的时候,四川大学却很突然地发来聘书,请他远赴成都任教,冯汉骥非常高兴,欣然前往。1937年11月,他来到成都任四川大学史学系教授,后来又应邀到华西大学社会系兼课。
此后,冯汉骥一直在这两所大学任教近40年,直至去世。在平日的教学中,冯汉骥对学生说,“不要做沙发椅上的考古学家”,应该博览群书,“要博才能精,先要做通才”,与考古学有关的地质学、生物学、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等乃至稗官野史、笔记小说,都要有所了解,为我所用。
他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带着学生们一起四处考察。1938年暑假,他到岷江上游羌族地区考察,这一次去了近3个月,冯汉骥吃尽了苦头。道路难行,有时连饭也吃不上,但他回来时,手里却已有了大量的民族学资料。他还在汶川雁门乡萝卜寨清理了一座石棺葬。他后来发表的《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可谓西南民族考古的里程碑式成果,开创了川西高原考古发掘研究的先河。同年,他还调查了成都平原上的“大石遗迹”。
此外,在长江三峡、邛崃、广汉等地,都留下了冯汉骥和他学生的足迹,“资阳人”头骨化石、船棺葬、羊子山土台遗址的发现,都有冯汉骥师生的一份功劳,他们甚至在河中也捞出过唐代龙兴寺石刻。最称奇的是1944年,冯汉骥在川大校园内清理一座唐墓,这个小型的墓地,发现珍贵文物的机会并不大,但冯汉骥仔细地观察研究,从一堆腐朽的物什中,竟然取出了成都“龙池坊”唐代纸本雕版印刷品,这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早的印刷品标本。此事一时在川大校园传为美谈。
1949年后,冯汉骥已是考古界的大师级人物,他与徐中舒、蒙文通、闻宥、杨啸谷、张秀熟等人一起继续从事考古工作。1963年,冯汉骥亲自率学生去三星堆月亮湾进行考察和发掘工作,从民间收集了不少文物。他站在月亮湾的高地上,望着马牧河对岸的三个土堆,沉思良久,对学生们说:“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他如此大胆的推论,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1986年,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相继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珍奇的文物,学者们研究发现,广汉三星堆遗址群的确是商代古蜀的都城,证实了冯汉骥早已说出的预言。
冯汉骥一生发掘的遗址非常之多,他的考古事迹也常为人们所乐道,但最轰动的一件事,莫过于他主持发掘王建墓。
发掘古墓
1940年秋季的一天,冯汉骥正在为筹建四川博物馆的事务奔走,忽然有人前来报告“抚琴台”挖出巨石的消息,他一听,连忙赶了过去。当时的“抚琴台”一带,正在开挖防空洞,几十个民工光着膀子干了几天,被几块巨石所阻。工人们怕是有价值的古墓,所以停工上报。冯汉骥到达工地后,仔细看了看石头的形状,研究四周地貌,凭经验判断,是大型古墓葬的可能非常大。
这个判断让他又喜又忧。喜的是四川博物馆建立在即,有此重大发现确实是好事,但要发掘一个大型古墓葬,经费很成问题,难免让人忧心。冯汉骥想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去找当时的省教育厅长郭有守求助。幸运的是,郭有守也是个文物考古爱好者,他爽快地答应冯汉骥用教育经费来资助发掘工作。冯汉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他很快组织了一批人,亲自主持挖掘。华西大学博物馆的郑伯昆、林默均、四川博物馆筹备处的刘绍和都参与了挖掘。
1941年11月,挖掘工作正式开始,但没过多久,就出了大麻烦。这里是古墓葬的消息一传开,当地的一群流氓就起了坏心眼,前来滋事,勒索点古董宝贝发点横财。一天,冯汉骥离开工地去办事,一群流氓忽然拿着枪闯进挖掘现场,借口挖墓没有施工执照,百般刁难刘绍和等人。性情爽直的刘绍和更是遭到辱骂殴打,被扭着胳膊拉到乡公所,当时在场的郑伯昆和林默均见势不妙,赶忙逃走,并让人马上通知冯汉骥。并没有捞到实际好处的那群流氓,四处散布流言,污蔑这些考古者在“抚琴台”偷盗宝贝,还带着高鼻子蓝眼睛外国人一起盗宝。一时间谣言四起,当局甚至兴师动众地出动了警察,在“抚琴台”一带监察。其实,所谓的老外盗宝,只不过是冯汉骥曾请华西大学的英国人苏立文前来搞测绘。
得知刘绍和被流氓送到乡公所的事情后,一向脾气很好的冯汉骥顿时大怒,他马上跑去见郭有守,请他出面干预此事,一定要把无辜关押的刘绍和救出来,还要重申并给予发掘的权力,免得有人来滋事。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冯汉骥为刘绍和的事四处奔走,联络文化界的朋友,请他们声援,郭有守也尽力帮助,最后通过省高等法院和警察局出面,刘绍和才被释放出来。
1942年9月,冯汉骥邀请当时著名的考古学者吴金鼎、王振铎、王文林、莫宗江、卢淳等人,再次在“抚琴台”进行发掘。冯汉骥也放下一切事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考古发掘中。一年后,发掘工作终于完成,一个惊人的真相被揭示出来。“抚琴台”的小山包,出土了玉大带、谥宝等国宝级文物,一直被老百姓称为 “抚琴台”的地方,和司马相如或诸葛亮毫无关系,而是十国前蜀高祖王建(911——919年在位)的陵墓。这个发现轰动了整个成都平原。
发掘成功后,张群、郭有守、梁思成、陈寅恪等政界要人和著名学者都到场观看研究,而出土文物后来又在成都皇城坝的明远楼和少城公园展出,观者如潮。这件事甚至引起了郭沫若的关注,他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的确,抚琴台的发掘是值得注意的事,这件事体,若发生是在和平时代,或是欧美学界,想必已经轰动全世界了……”。“听说冯先生是人类学者,在发掘工作上极为严勤,是值得庆幸的……”
1975年11月的一天,冯汉骥正在为从湖南、贵州等地来四川参观的文物考古学者作有关夜郎研究的学术报告,会后他忽然觉得身体不适,随后住进医院。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再也没有精力从事他喜爱的考古工作了。1977年3月7日,冯汉骥与世长辞,他关于长江流域的考古研究计划,还未得以实现。1985年,凝聚着冯汉骥毕生心血的文章《冯汉骥考古论文集》,被文物出版社以十六开的版面出版,成为今天考古学者们的必读之书。
如今,国内的民族、考古工作者,很多出自冯汉骥先生门下,流风余韵,绵绵不绝。先生的孙子冯六一目前正在四川考古所工作,从事着父亲未竟的事业。长江两岸仍活跃着一大批考古工作者,他们正沿着先生的足迹,为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进行文物古迹的发掘与保护。
故乡人也没有全然忘记冯汉骥先生,冯汉骥先生的儿子——寓居成都已年届66岁的冯士美先生说:“那年县里修县志,还特地让他提供了一份父亲的材料。而在西南四川,人们更是无法忘记他。四川联大在1999年举行了盛大的冯汉骥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冯汉骥先生解放后多次表示“想回老家看看”。但为了考古事业,他只争朝夕,经常“忙到深夜”,只好抱憾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