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 宜都市

宜都市

  正在崛起的宜都市 宜都市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美誉。现辖7镇2乡1街道、2管委会,总人口39.4万,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

  宜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宜都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城背溪遗址迄今75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境属楚地,秦朝时县域属南郡,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设有县制,名夷道县。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于此,取“宜于建都”之意,并派大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并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抗蜀,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境内。市府所在地故称“陆城”。1949年7月宜都县解放,划属湖北省宜昌专区,1958年属宜都工业区,1961年宜都工业区撤销,仍属湖北省宜昌专区,1970年后属湖北省宜昌地区,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1998年改称宜都市。宜都人杰地灵,晚清国学大师杨守敬、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诞生于此,宜都还是全国民间故事之乡,青林寺村拥有“中国民间谜语第一村”的美誉。

  宜都承东启西、交通便捷。宜都是湖北省承东启西的最佳口岸,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随着国家生产力布局由东至西转移,宜都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境内建有两座长江大桥、两座清江大桥,从市区到三峡机场只需20分钟,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宜万铁路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宜华一级路建成通车,陆渔一级路加快建设,“四横一纵”主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宜都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境内现已探明煤炭储量5792万吨,水泥石灰岩3.2亿吨,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矿产种类繁多,且品位高、易开采,非常适合基础工业的发展。宜都地处三峡、葛洲坝和清江水电梯级开发的中心地带,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条河流过境,另有大小溪河39 条,建成2个22万伏、8个11万伏变电站,其供电网络完备齐全、供电质量稳定可靠,可以满足每年30亿度以上的用电负荷。市内还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成品油油库,河流星罗棋布,水资源充足,对于发展高耗能、无污染的大型工业项目提供了便利条件。

  宜都山水环抱、风景秀丽。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1235.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657.7小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陆地面积中山区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这里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留连于此,写下传芳百世的壮丽诗篇。天龙湾风景区、宋山风景区、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奥陶纪石林、守敬书院等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构成了“两江伴流、山水一体、文化多元、民俗奇异”的旅游形象。

  宜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2011年,完成生产总值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财政总收入19.3亿元,增长30.9%,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增长40.4%;农民人均纯收入9151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4元,增长18%。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45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78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34.7%。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55亿元,增长40.9%。二是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实现农业总产值44.8亿元,增长39.9%。柑桔、茶叶产量分别突破48万吨、1万吨,生猪出栏76万头,水产品产量1.3万吨。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6家,宜昌市级33家,实现农产品加工值126.7亿元。三是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0亿元,增长28.3%。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03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亿元,增长19.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2亿元、贷款余额95.7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亿元。四是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3亿元,增长36.7%。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62项,投资总额60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3个。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2个,协议总投资49.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750万美元,增长10%。外贸出口2.66亿美元,增长34%。五是城乡统筹成效明显。主城区面积扩大到2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2.5%,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064公里;解决了27.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100%;新增“一池三改”2.4万户。建立健全四级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六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投入7.3亿元,实施学校校舍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及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城乡教育发展日趋均衡。投资2.5亿元,使1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医疗机构标准,137家村级卫生室达到国家甲级标准。投资5000万元,建成宜都剧场、全民健身中心、博物馆等一批文体设施,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七是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率先在全省启动新农保工作,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8%,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改造农村危房3600余户,新增城镇廉租房4800余套。

  未来五年,宜都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跨越发展大旗,突出经济转型主线、创新发展主题、城乡统筹要求、民生优先主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巩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领先地位,争当全省跨越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把宜都建成全国百强县市、全面小康县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着力打造实力宜都、生态宜都、活力宜都、人文宜都、幸福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