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花鼓戏
在解放前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叫远安花鼓为花鼓子。从1957年11月成立剧团时才定名为远安花鼓。
中国的戏曲起源很早,它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时至清代中叶,戏曲开始突破了联曲体的传统形式,创造了以板式为主的“乱弹”形式。板腔体音乐使戏曲在表现人物和生活上异彩纷呈,进人佳境。于是,众多的地方戏便随之产生。
湖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可分为皮簧、大筒、高腔、打锣四个腔系。各路花鼓均属打锣腔系,远安花鼓便是其中之一。
远安花鼓是在远安民歌、民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据考,它形成于清同治初年,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远安花鼓史在旧县志及其他资料中没有记载。据老艺人贾春玉(生于1886年)讲:远安花鼓到解放前夕已师传六代,他是第四代艺人,从师梁则官,梁的上一代师傅是杨泽福,再上一辈的师傅,即最初的艺人,他不知其名。他学戏于十六岁(1902年),他说当时每两代师传时间相隔15—20年,这样推算,第一代艺人约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再据老艺人陈衡山的生平考查:他生于1893年,从陈开学为师,陈开学大陈衡山30岁,陈开学二十岁学戏,从师陈作文,陈作文的师傅就不知其名了。陈衡山也是第四代艺人,由他追朔上去,最初的艺人,约在同治初年,即1860年左右。老艺人说,远安花鼓的发祥地在今远安苟家垭至望家一带。这里曾是襄樊通宜昌、入四川的要道。商业繁盛是地方戏友展的必要条件。最早的花鼓艺人是那些爱唱爱跳的农民,逢年过节他们三五人邀约在一起,不化妆、不换衣就地自唱自乐。据老艺人陈衡山回忆,在清光绪十六年(189)远安花鼓才有第一个制行头的老板。此人人称朱四老爷,住望家临近的保银店子垭。从此,艺人们演出就向他租借服装,演出才有了喜人的色彩。这种状况延续了约四十年。到了1930年,花鼙艺人陈衡山才置行头,聘高手,成立了“新胜”戏班。这就是远安花的第一个职业戏班。它标志着远安花鼓已进入成熟阶段,即从以自唱自乐为主的自发状态向经营性活动转变,随后,在远安的东部茅坪场成立了以艺人陈翠香为领班的戏班(1931年);在县南的花林寺保华寺成立了以艺人甘明鉴为领班的戏班(1939年);在县北的老君庙成立了以艺人王如玉为领班的戏班(1938年);在县北,即与保康交界地成立了以艺人杨孝廉为领班的戏班(1932年)。这些戏班活跃于县内外,开展了以经营性演出为主的演出活动。这些戏班都不是纯专业的,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特别是逢年过节演出较多。当时主要的阵地是农村和小集镇。他们曾多次到当阳、宜昌、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以及襄樊的南漳、保康等县进行演出。这一阶段也是远安花鼓的鼎盛期。
传统的远安花鼓常为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出场,故又称“三小戏”。据清人余治的《得一录》记载,道光时,花鼓戏在南方广大农村已甚为流行,各有各的不同称呼,有“吴俗名滩簧,楚中名对戏,宁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脚班。”楚者湖北也,清末花鼓甚行乡里,而且是小型的“对对戏”(小生、小旦或小生、小丑)。远安花鼓绝大部分都是两小三小戏,而且多为生活小戏,唱的全部是农村家事。其中男女之爱和儿女情长占很大成分,所谓“花鼓一开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远安花鼓的传统剧目,从老艺人手中挖掘出来的共104个。这些剧目中,角色最多的是《胭脂》,共八人。其次为《打金银·店子会》共六人。独角戏一个《思凡》,其余大多是对对戏和三小戏。
远安花鼓的剧目与湖北省各路花鼓基本一致,尤其是与襄阳花鼓相似,其唱腔与襄阳花鼓几乎是同样风格。这是因为远安花鼓的发祥地苟家垭与襄阳临界,相互交流频繁的缘故。
远安花鼓的唱腔可谓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它分为主腔和彩腔两类。主腔又分为陶腔,汉腔、南腔、四平四种,四平又分为上四平和中四平。主腔中,陶腔为当家腔。主腔属板腔体,一般有起、正、腰、落四个板式,便于叙事叙情。彩腔是曲牌体,一般一戏一个曲牌,曲牌名就是戏名。《卖线子》、《绣荷包》、《瓜园会》就属此类。远安花鼓属打锣腔,无丝弦伴奏,演唱时,前台唱,后台合(帮腔),锣鼓腰板。艺人唱戏注重报字,行腔带衬词,做到字正腔园,声情并茂,颇受农民喜爱。
远安花鼓的主腔中正板是主体,一般是上下句,不断反复,多为十字句和七字句。十字句的节奏为“三、三、四”,七字句节奏为“二、二、三”。主要音型为“235”、“265··”。彩腔的句式有七字句、五字句或五字七字三字混合组成。彩腔不仅有衬词,有时还有衬句,如“呀喝嗨嗨衣呀嗨”、“呀喝子喂哟喂哟喂哟”。
远安花鼓的表演,粗犷夸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解放前,其表演已形成了粗略的系列:行、坐、立、做;手、眼、法、步都已定型。如行:正旦走“碎步”,彩旦走“摇步”,摇旦走“风浪步”;生角走“方步”,丑角走“课步子”、“排山步”、“拙步子”等。在坐功上,正生坐“满月”,旦角坐“半月”。在做功上,有亮相、整发(整冠)、整衣、使扇等。在专题表演中有赶驴、绣花、吃瓜、划船、挖田、吸水、打柴、烧香拜佛等。在舞台调度上有圆场,内外荷花,穿“8”字,“走四门”等。在演员表演技法上有“云手”、“水袖”、“甩披发”、“抱背”、“板口条”、“摊一字”等。
花鼓艺人无儿女的,旦角由男的扮。每个演员以一个行当为主,兼演其他。花鼓戏班演戏有“七紧八松九消停”之一班人演戏,前后台的工作,七人干就紧张,八人干就松活点,九个人就消停了。那时的舞台小而简陋,桌子搭台,席子围蓬,有人说“远看一堆柴,近看是舞台,破鼓一阵响,一群叫花子跑出来。”可见当时舞台之简陋。当时的舞台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说、唱、做戏博得观众称赞的。解放前夕,远安花鼓有一批名震四方的演员;正生、小生、须生陈衡山,小生、小旦赵楚卿,小丑摇旦贾春玉,小旦杨筱凤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功精良,风韵足,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1953年,湖北省举办第一届民间艺人汇演大会,赵楚卿等五人代表远安花鼓参加了演出。陈衡山演《文昭关》的伍子胥,赵楚卿演《访友》中的梁山伯。远安花鼓第一次在武汉观众及省市戏曲专家们面前亮相获得好评。陈衡山的咱、做、念、打,引起了专家们的注视,赞他为“山中鹞子”。
1956年,湖北省举办第二届民间艺人汇演,杨筱凤、赵楚卿、贾春玉等人参加了演出,他们在汉演出了花鼓戏《打鸟盆》,再次赢得武汉观众及省市专家赞许。
两次赴汉演出的成功,使艺人们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他们发展远安花鼓的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使远安县委和政府认识到继承和发展远安花鼓的必要性。于是,1957年11月,成立了远安花鼓剧团。
远安花鼓剧团成立时,做了三件事:请回花鼓老艺人;招收剧团第一代学员,特别是第一次招收了女学员;请进戏曲艺术造诣较深的汪玉宸老师。学员们一方面与花鼓老师傅对口学戏,一方面在汪老师指导下练功。练功是远安花鼓历史上全新的课题(以前老艺人师带徒就是看戏、教戏、演戏)。它使花鼓表演规范化、程式化,走上表演完善、准确的正确道路。
戏曲艺术的发展,常常是引进、交流的结果。汪老师自担任花鼓剧团老师后,做了以下工作:第一,通过练功、排戏,使传统戏的表演细腻完善;第二,增设文场,组建弦乐伴奏,开始实行京胡、京二胡、月琴伴奏,并给唱腔设计引子、过门,设计文场曲牌;第三,增设舞台美术,重视了舞台布景;第四,移植剧目,提高演员表演能力,丰富舞台剧目,满足观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几年内移植了《生死牌》、《白蛇传》、《望江亭》、《葛麻》、《三不愿意》等大戏,使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表演功底得到了提高;第五,移植其他剧种剧目的同时,改革了音乐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表演方式;第六,实行说新唱新,为时代讴歌,开始了小节目的创作演出,开演了现代戏,先后演出了《刘胡兰》、《三世仇》等,并使远安花鼓的舞台艺术更加完善。
1965年底,由汪玉宸老师创作并导演的现代花鼓戏《打新床》,代表宜昌地区赴省演出,获得好评,最后还在洪山宾馆小礼堂为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及省委领导同志作了专场汇报演出。
七十年代初以来,剧团排演了现代戏《沙家滨》、《红灯记》、《杜鹃山》等,创作演出现代戏23个,其中由作家映泉创作的就有20多个(大戏五个)。在这20多个剧目中有11个节目在宜昌地区调演获奖,有4个节目先后4次代表宜昌当省演出获得好评。
远安花鼓剧团从建团至今,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挖掘整理上演传统戏31个,移植演出传统戏41个(其中大戏11个),移植演出现代戏62个(其中大戏 20个),创作8出现代戏26个(其中大戏5个)。
四十年来,远安花鼓逐步完善了戏曲音乐改革,使传统的楚音更好地为表现时代精神、塑造当代新人,反映火热的生活服务。其成果赢得省、市领导的赞扬。1979年,湖北省文化厅厅派人专程来远安总结花鼓戏改革的经验,同年远安花花鼓剧团被评为省先进剧团。
八十年代末,远安花鼓编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远安花鼓上全国戏曲音乐志书,这在全宜昌市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