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县城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全县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1个场,38.19万人,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历史文化名县。秭归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朝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秭归县名因屈原而定。据《水经注》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秭归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这里诞生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走出了“胡汉和亲识见高,两国本是一家亲”的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孕育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先驱夏明翰。秭归文化灿烂,举世闻名的屈原文化、引人注目的移民文化、丰富多彩的峡江文化以及独特的巴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水资源富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山、水、峡、坝于一体,形成了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三人”冠绝天下的旅游线路,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屈乡文化交相辉映,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风景、三峡水电工程、屈原文化名人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更使秭归旅游锦上添花,极富吸引力,中外旅游纷至沓来。现代化的移民新城,青春亮丽,璀璨夺目;庄严雄伟的屈原祠,千古流芳,世人景仰;昭君出塞的香溪河,潺潺流淌,香飘万里;生态古朴的泗溪,山峦叠翠,赏心悦目;幽静奇特的九畹溪,惊险绝伦,激情四射;风格别样的凤凰山,青砖古道,古色古香;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更是风光旖旎,心旷神怡。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柑橘、茶叶、烤烟,尤以脐橙独享盛名。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内有10条河流,水能蕴藏量18万千瓦。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现已探明的有煤、铁、金、硅石等20多种,是国家黄金和煤炭生产重点县。
三峡移民大县。秭归是三峡工程移民大县,三峡工程坝、库区涉及全县9个乡镇71个村。淹没线下共有1座县城、8个集镇、6个场镇,动态移民达10万之众,淹没综合指标占全库区的10%、湖北省库区的53%、宜昌市库区的70%以上。三峡工程兴建以来,全县人民以“服务大三峡、建设新秭归”为己任,大力发扬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移民任务,确保了三峡工程如期开工、如期蓄水、如期发电。历经全县人民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秭归山河巨变,已成为一座具有独特个性、充满三峡特色、富聚移民风格、蕴涵屈原文化、独揽高峡平湖、彰显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
发展希望新县。近年来,秭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融入三峡、创新支撑、沿江突破、绿色发展、城乡统筹”五大战略要点,努力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38.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66亿元,同比增长43.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4亿元,同比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57元,同比增长11.03%,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同比增长16%。"十二五"时期,秭归将积极抢抓宜昌建设沿江万亿经济走廊、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试点三大机遇,以匡通电子为核心打造百亿光电产业集群,以"屈姑"食品为龙头建成百亿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十二五"期末培育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前进十名、进入全省山区县第一方阵;着力把秭归打造成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加快建设宜旅秭归、文化秭归、生态秭归、幸福秭归,奋力走在全省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前列,建设文明富裕新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