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湖北文化地图 > >

2011年秭归县文化工作完成情况

  2011年秭归县文化工作完成情况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一年来,县文联响应县委号召,着力建设文化秭归,多次开展大型文艺活动,呈现出良好势头和繁荣景象。

  (一)成功申报“中国诗歌之乡”

  近年来,县文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谋划“中国诗歌之乡”的申报工作,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于今年1月12日申报成功,并于6月5日举行了“中国诗歌之乡”的授牌仪式。中央、省市媒体对此都进行了报道。《三峡晚报》开辟了四个专版报道了秭归“中国诗歌之乡”建设的内容,还进行了多次的深度报道。《三峡商报》也开辟四个专版,宣传了秭归建设诗歌之乡的做法和经验。《湖北日报》也做了有关“诗歌之乡”建设的深度报道。《文艺报》、《楚天都市报》等数十家媒体也做了报道。

  今年以来,为将秭归建设成著名的“中国诗歌之乡”, 县文联在全县上下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开展了一系列的诗歌活动,组建了九歌、涉江、橘颂、天问等20多家诗社,并组织开展了多场诗歌活动:兰蕙诗社举行了迎新春诗歌朗诵会,萤火虫诗社举办“郭启嘉作品朗诵会”、“竹海吟月中秋诗会”,涉江诗社在百丽企业车间、天问诗社在三峡大学等举办了大型的诗歌朗诵会,树蕙诗社举办了“让经典诵读走进校园”、九歌诗社举办了“飞扬的青春”、杏林诗社举办“天使之歌”、三闾骚坛举办“篝火诗会”、“红叶诗会”等大型的诗歌朗诵会。同时,今年以来,已有多位作者在《诗选刊》、《光明日报》、《长江文艺》等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诗作。诗歌活动精彩纷呈,生机蓬勃,吸引了全国各地诗人慕名前来,让秭归成了诗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二)高规格举办2011年端午诗会

  2011年屈原故里端午诗会于6月5日下午3点在凤凰山景区郑韶年老屋举行。参加诗会的有郑愁予、隐地、萧萧、白灵等台湾诗人9人,有中国诗歌学会的张同吾、宗鄂、桑恒昌、刘秀娟4人,有张威、贾非、刘琳等来自全国的获奖诗人12人,有特邀诗人、画家、第三届屈原杯评委10多人,还有来自省委、市委对台工作办公室主任刘凯春、刘英剑,市文联党组书记黄尚荣,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相关领导也参加了诗会。参加端午诗会的还有骚坛、九歌、萤火虫、兰蕙等诗社50名会员,中华屈氏宗亲会30名会员。诗会现场充分利用民居古色古香特色,以端午文化元素适当装饰室内外,将到场著名诗人和获奖诗人的照片做成展示牌,布置在鲜花之中,让这些诗人一到诗会现场就感受到了屈原故里对诗人的礼遇、感受到了诗歌之乡的诗意温暖。在朗诵节目的编排上,将楚辞精典朗诵与诗人原创作品、屈原杯获奖作品结合起来,丰富了朗诵节目内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从而使朗诵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诗会上,郑愁予、隐地、萧萧、白灵、张同吾、宗鄂、桑恒昌、枊忠秧等名家先后登台,极大地提高了诗会的影响力。天问诗社的小合唱《橘颂》、九歌诗社的表演诵《九歌·湘君、湘夫人》、王群海的表演颂《涉江》等屈原作品,凸显了秭归端午诗会凭吊屈原的主题,让诗会的结构明朗清晰。整个诗会结构紧凑、音乐优美、时间适度,朗诵表演结合,增强了诗会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是近几年来最为成功的一次端午诗会。新华社、《文艺报》、《湖北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三)圆满举办第三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

  第三届“大众传媒·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自去年9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共向五家纸质媒体《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刊登广告宣传,在网上向18个文学圈的诗人博客发广告27415人次,同时还向100多家网站发放了广告。大赛共收到7502名诗人的17700多首诗作,参赛的省级作协以上会员达到570人。这些诗人来自全国各省及美国、日本、泰国、加拿大、捷克、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截稿后,聘请了各级评委开展了初评、复评、终评工作,在评选中,坚持严格公正、匿名评选,增强了评选工作的透明度。共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十名,优秀奖一百名。6月5日由中国诗歌学会和秭归县人民政府共同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大会。第三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影响力更为广泛,参赛人数和诗作已是前两届的总和。在中国诗坛已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大赛。《三峡日报》开辟专版刊登了部分获奖作品。编印了《屈原文学》获奖专刊,刊登了113位全部的获奖作品。

  (四)顺利出版《秭归文化丛书》和《思美人文丛》

  为了深入挖掘和弘扬秭归历史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县文联组织编辑出版了《秭归文化丛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80多万字,分四册,即:《历代诗人吟秭归》、《历代名家写秭归》、《秭归作家作品选》、《屈原祠》。前两本书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历代诗人、名家写秭归的作品,展现了不同时期秭归的历史、文化、风物和自然景观等,具有宝贵的资料性、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屈原祠》一书详尽地介绍了秭归屈原祠的历史和变迁情况。《秭归作家作品选》收录了将近三十位秭归籍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近百篇。该套丛书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同时,《思美人文丛》今年年底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共140多万字。该套丛书是对我县文学创作队伍创作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共推出我县七位作家的重要作品集,对促进我县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积极营造文艺创作浓厚氛围

  大力培养本地文艺人才,是建设文化秭归的重要前提,也是繁荣我县文艺创作的根本保证。县文联始终坚持努力为各协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文艺创作浓厚氛围:一是加强交流培训。县文联长期致力于我县文艺创作队伍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采取多种形式和得力措施,全面增强我县文艺创作整体实力:9月11日,邀请宜昌、荆州各地知名诗人,与我县各诗社骨干诗人进行诗歌鉴赏活动,交流读书及诗歌创作体会,实现在交流中提升;11月4日—8日,邀请《清明》、《芙蓉》、《中国新写实小说》等文学刊物主编汤亚竹、陈晓农等人给全县骨干作者进行了写作培训,就当前中国最前沿小说、散文创作动态进行了讲座,并现场释疑解惑;全年分三批次邀请知名画家李元德、郑瑰玺、刘鸿伟、宋为果等十余人,为我县书法、绘画作者进行创作培训、现场指导,极大地开阔了我县书画家队伍的眼界,提高了艺术鉴赏力。二是重点培育文艺人才。重点培养有前途的青年作家艺术家,积极为他们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深造培训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10月22日—30日,积极推荐我县青年作家秦晓梅、马桂兰参加湖北首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习,研修班为期8天,开阔了作者视野。三是加强阵地建设。把文学内刊《屈原文学》作为培养本土作者的阵地和摇蓝,视质量为刊物生命,不断推出新人新作,为培养壮大我县文艺创作队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全年共办刊四期,近80万字。目前,《屈原文学》在县内外,在省、市文联和作协系统受到好评。同时,县文联还积极协调和努力争取,在《三峡晚报》、《三峡日报》、《三峡商报》等报刊共推出专版十余期,重点推介我县作者作品,激发了创作热情,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