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之一: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之后,屈原故乡的人们因日夜思念,到了夜间忽然梦见屈原回来了,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向他问候。交谈间,乡亲们发现屈原的身体已不如从前,就问其原因。屈原说:“您们送给我的饭菜,都让鱼虾抢吃了。”乡亲们听后急着问:“那可怎么办呢?”屈原说:“您们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了。”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依计将角黍投入江中。但端午节之后,屈原又托梦说:“您们送来的角黍,还是让水族抢去了。今后您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因为水族归龙王管,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抢了。”这就是吃粽子的由来。
其实,吃粽子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难有定论。
根据史料推断,吃粽子的习俗,最早可能出现在西汉时期。《史记》中说: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但是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
到了晋朝时期,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经成为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从《风土记》的记载可以得知,晋朝时期的粽子以黍为原料,不添加其它馅料。之后不断演变,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粽子。
地域不同,粽子的外形、材料、口味都不尽相同:金字塔形、三角形、菱形、圆柱形等等,难以尽举。北方的粽子有的用糯米,有的用小枣、果脯,有的用豆沙,多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有的用猪肉,有的用鸡肉,有的用糯米、红豆,有的用蛋黄、绿豆,一般甜少咸多。捆扎粽子北方多用苇叶,南方多用竹叶。
屈原故里的人们做棕子特别讲究,他们既不以广东粽子有一斤左右而称奇,也不以苏州棕子不用糯米而为怪。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端午习俗之二:赛龙舟
屈原一生忧国忧民,深受人民爱戴。当屈原大夫农历五月初五在汩罗江投江的消息传到家乡以后,父老乡亲无不失声痛哭,纷纷驾船去汩罗江寻找屈原的遗体,经过多天的寻找,遗体虽没找到,但却找回了屈原生前戴的切云冠。乡亲们面对切云冠,焚香礼拜,凭吊祭奠。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屈乡人民都要在峡江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为屈原“招魂”,表达对屈大夫的思念。
龙舟的打造十分讲究。要选择上好木料,打造出象龙一样形状的小舟,称之为“龙舟”。这种龙舟扁长、轻巧、两头翘,无浆桩,昂扬的龙头和飞扫的龙尾雕刻得十分精致,油漆彩绘灿然发光。
龙舟竞渡要求很严。龙舟上的桡工人数、穿着都有要求;每船42名划手,按“龙舟”色着装;桡工们各有分工:舟前有站头的,舟后有拖艄的,中间有打腰鼓的。
划龙舟分为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其中“招魂”最为悲壮。龙舟在波涛汹涌的峡江上来回游弋,为屈原招魂,此时桡工们会喝起凄切婉转的《招魂曲》,歌声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划龙舟时“竞渡”最为激烈,当紧密的锣鼓一敲响,数条龙舟象离弦之箭,直飞对岸目标……。两岸数万观众,心都悬起,呐喊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震天动地。
南宋陆游有一次经过秭归,恰逢端午龙舟盛会,即兴赋上一首《归州重五》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各个历史时期,屈乡人民都用龙舟竞渡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在中国,龙舟竞渡已经由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为群众体育。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龙舟竞渡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近年来,又发展成竞技体育,定期举行全国性龙舟大赛,并逐步向世界范围推广。
端午习俗之三:喝雄黄酒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端午习俗之四:挂艾草 悬菖蒲
从唐宋以来,每到五月初五,人们就把艾蒿、菖蒲挂在门前,说是可以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
艾,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直立的茎,叶羽状分裂,背面覆盖白色丝状绒毛,有香气,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溪边,全株可以入药。
端午节期间,艾草梗茎已长到一尺多高,正是割艾草的好时间。割艾草时,连梗割断,分成半握粗细一小把,扎成一束,然后悬挂门框上。若用以驱蚊、蝇,则晒到梗叶蔫软,再辫成艾辫,任其阴干,然后使用。
在我国有些地方,妇女和孩子还喜欢用艾叶和蚕茧,做成虎形,谓之“艾虎”,戴在头上,用来驱瘟疫、避邪气。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扁平似剑,上尖下宽。根茎可作香料,亦可供药用。采来之后,分成小束,捆扎后吊于门框边,说是因此任何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故有“菖蒲剑,斩邪佞”之说。
端午习俗之五: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用碎布缝制而成,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香料用川芎、白芷、排草、芩草、甘松等中草药制成。
《岁时杂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趋讲究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佩香囊有很多讲究。小孩一般喜欢佩形如飞禽走兽的,如虎、豹子。老年人一般喜欢佩菊花、梅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万事如意。青年人佩香包最讲究,如果在热恋之中,姑娘一定会制作一二个精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情郎。情郎佩上姑娘送给的香包,自然会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习俗之六:写符念咒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 “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
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古人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有严格的仪式。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端午习俗之七:悬钟馗像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端午挂钟馗像的习俗因此流传。悬挂钟馗像,主要是为了消灾避难。
端午习俗之八: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