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号子:激荡新峡江
三峡商报讯 记者 王凌云
滔滔长江,雄浑三峡,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千百年来,峡江两岸的船工们,拉着纤绳,喊唱着壮美的“峡江号子”,是那样的激昂澎湃,又是那样的古老苍凉。今天,在峡江边,虽然没有“峡江号子”声,但有幸的是,“峡江号子”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将永远传唱下去。
走进归州镇听“峡江号子”
从新的秭归县城茅坪驱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秭归归州镇。提起归州镇,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因为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归州镇不仅地杰人灵,而且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畔,对面就是昭君浣纱的香溪河,长江和香溪河在这里交汇,上通巫峡,下连西陵峡,是入川的咽喉之地。
因地势险要,江水湍急,这里自古就有“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的恶名。(据杜甫《最能行》的诗句)。这里不仅是长江出川的咽喉,也是上下船只的中转站,自古以来,秭归归州镇船工纤夫辈出。
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归州就已经有了船工纤夫,到抗日战争中期,船工纤夫已发展到数千人,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归州境内还有千余人从事船工纤夫的工作,仅香溪水上木帆船运输社就有700余员工。
据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秭归的船工纤夫大多数出自于归州。随着葛洲坝的蓄水,船工纤夫们才渐渐改行了;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部分老船工移民到外地。目前,还有相当部分老人(70人左右)还居住在归州。今天,在归州,还有一些老人随口便可以哼几嗓子“峡江号子”,听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苍凉和雄浑。
“峡江号子”最美妙劳动之音
西陵峡俗称峡江,长江三峡以西陵峡最险,而其中流经秭归境内的长江段更是险峻无比,从庙河至泄滩,崆岭滩、青滩、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江面狭窄,水势陡急,暗礁险滩比比皆是。
千百年来,船工航行于峡江之间,犹如闯过一道道鬼门关。船工们为了战胜急流险滩,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创造出一曲曲具有峡江特色的船工号子。“乌石(那个)对乌牛(啊),江水两边流(啊),咤碛(呀)四季旦(哟),岸上是归州(哦)”,“好一座牛角山(啰),楚王台上观(那),屈原(那个)三炮响,点灯石点燃(那),嗨个连手嗨咗,嗨咗”。“三峡(那个)本是,九滩十三峡,还有一百零八个是渍坝”;开县的举子(啊)云阳的盐(哟),万县的锅儿(哦)双弦弦(啊),夔府(那个)开头(啊),把梢的出(哦),臭盐(那个)碛上(呀),摆的八阵图(啊)……
上至重庆下至宜昌,峡江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地方特产、逸闻趣事都成为峡江号子的内容,真可谓一路艰辛一路歌,声声唤我歌前行。经过上百代船工口口相传,这些震撼人心的原汁原味的号子一直回荡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峡江号子”跟音乐完美结合
这种起源于劳动的船工号子,发端于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流传至整个川江,它包括行船过程中船工呼喊的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包括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摇车和数数等。
可是,发自秭归的“峡江号子”不仅仅是劳动的号子声,它跟湖北,更准确的说是跟宜昌地方民歌息息相关。两千多年来,巴楚船工在水势汹涌、陡岩峭壁、礁石密布的长江三峡险段劳动与生活,形成了一种既有助于劳动,又有助于减轻疲乏、抒发胸臆的船工号子。“峡江号子”虽然是劳动号子,但曲调又不单调,峡江号子音乐旋律与内容跟民歌曲调融为一体,音调与语言声调相结合,自由行腔,节奏、速度视具体活儿而定,既灵活多样,也合符音律规律,朗朗上口,便于传唱。
这些船工号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表现了过去船工们坚强的意志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决心,更是千百年来屈乡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胡振浩让“峡江号子”走进央视
新中国成立后,对长江河道进行了疏浚,尤其是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新建,使得过去险象环生的峡江出现高峡平湖,古老的峡江船工号子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今,只有在在屈原祠景区才能看见船工号子的表演。
为了使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瑰宝保存下来,秭归县文化部门成立了保护遗产工作专班,深入峡江访问了80多位老人,收集整理珍贵的音像资料200多分钟,照片120多张,文字资料10多万字,完成了峡江船工号子的整理工作,使申遗获得顺利通过。
可是,在“峡江号子”走出去被广为接受之际,人们不得不想起一位老文化人——胡振浩。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峡江号子王”之美誉的秭归优秀民间艺人胡振号开始整理、创编并担纲主演,在他的带领下,《峡江船工号子》10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并获得全国群英奖金奖。2004年,在中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秭归县选送的表演唱节目《峡江船工号子》又斩获全国第13届“群星奖“。从此,“峡江号子”享誉海内外。
从劳动的呐喊到高雅的艺术表演,今天,“长江峡江号子”成为开发秭归及大三峡旅游的重要元素,胡振浩的“峡江号子”表演成为屈原祠景区最受中外游客欢迎的节目。
(转自三峡商报 201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