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明珠 闪耀荆楚
三峡日报讯 本报记者 杨帆 姜胡
秭归,谱写了一曲热情悲壮的爱国主义颂歌;
秭归,流传了一段落雁美人联姻为民的千古佳话;
秭归,记载了一腔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豪情;
秭归,描绘了一幅“高峡出平湖”的诗意画卷……
屈原之乡,人杰地灵,昭君故里,风景秀丽。革命先烈夏明翰让这里充满斗志,雄姿英发的三峡大坝在这里风生水起。
厚重的文化历史让人们熟知了你,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更令人激动与震撼。
看如今,这座因三峡工程而兴、因三峡工程而盛的魅力城市。正在秭归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大三峡、建设新秭归”为己任,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特色日益突出,工业基础不断强化,旅游经济突飞猛进,港口物流活力彰显,文化活动日益繁荣,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创全国文明县城,建和谐美好家园”已成为秭归38万人民的共识。
秭归犹如三峡坝首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文明创建总动员
谋定而后动,应时而业兴。秭归县委、县政府抢抓全县创建国家文明县城的大好机遇,将文明创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来抓。始终着眼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保民生、以创建聚民心,实现了新的跨越。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9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38.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66亿元,同比增长43.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9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4亿元,同比增长17.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该县还先后获得“湖北省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园林县城”殊荣的县级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秉承“创建为民”的理念,以创建三峡文明库区为龙头工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乡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有效地增强了市民的舒适感、归宿感和幸福感。
一座城市的崛起繁荣,关系到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它依赖着城市科学的布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秭归县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的战略举措,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九里工业园区、金缸城新区、银杏沱港口物流园区等四大功能区,其中银杏沱港口物流园区已被纳入国家级港口建设规划。
《管子·霸业》曰:“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圆,本乱则国危。”自古以来,民生问题就关乎着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是国家政府最为重视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近年来,秭归县抢抓机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救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3条保障线已基本形成,居民总体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据统计,2011年,秭归县企事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新增扩面18862人次,占计划数8000人次的235.8%,征收社会保险费19194万元,占计划18100万元的106%。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9.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01975人,参保率99.45%;征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875.5万元,在全省第二批试点县市中排名第一。
教育是民生之基。据了解,秭归县逐步实现了“零辍学县”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校点布局不断优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甲级村卫生室、一级乡镇卫生院、二甲县医院遍布城乡,医疗卫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有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