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湖北文化地图 > >

1964年至2005年秭归县部分人物传

  张晓光(1909—1964) 原名张怡青,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曾任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革命烈士。

  1909年11月8日,张晓光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县比苏札人民公社个一农民家庭,193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历任河北省衡水县抗日政府工作队宣传组长、衡水县五区助理员、衡水县武装科科员等职。1941年4月,任衡水县二区、三区、一区区长等职;1943年6月,在北京被日军捕捉入狱;1945年9月出狱,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七、八区任教育股长等职;1947年9月,随军南下,参加解放战争。1947年12月后,历任湖北省江汉区党委秘书,洪山县双河区及中山口区、当阳县官垱区和河容区等区区长,宜都县税务局局长等职;1952年12月,任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1953年6月离任,7月担任宜昌师范学校校长;1958年10月任宜昌专署文教局局长;1962年10月离休。1964年1月15日下午8时在西安市人民医院因患食道癌医治无效病逝,享年55岁。1964年4月,湖北省民政厅批复,追认张为革命烈士。

  张在秭归县工作时间不长,但给人们印象较深刻,在政治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朴素,工作深入扎实。张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近10年,勤学苦钻,积极工作,培养出不少有用人才。张在病重期间,仍坚持学习,坚持看书读报,自己不能阅读了,就让别人念给他听,被周围群众称之为“硬骨头”。

  刘继泰(1910—1974) 男,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曾任秭归县县长。

  1910年7月,刘继泰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许村一农民家庭,193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参加工作前曾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兵。1939年1月,年近30岁的刘继泰参加八路军115师教导队当战士,自此参加革命工作,当年调到山东省鲁西区委任交通员;1940年2月,任山东省鲁西支队骑兵连连长、参谋等职;1941年1月随军南下;1950年1月,任兴山县指挥部指挥长;5月,任秭归县公安局局长;1953年6月,由中共宜昌地委、宜昌地区专署任命为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1954年8月,调湖北省检察院宜昌分院任副检察长;1959年1月,任宜昌地区行政专署民政局局长;1961年2月,任宜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1970年7月退休,1974年1月因病去世,享年64岁。

  1950年5月至1954年8月,刘在秭归县工作4年多时间。1950年5月至1953年6月,刘担任秭归县公安局第一任局长,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方敌对势力活动猖獗,刘率领公安战线干警投身平息暴乱、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组织等斗争。先后镇压土匪、恶霸、特务、反动组织骨干分子近5000人,取缔各种反动组织7个,为稳定社会,保卫新生人民政权作出积极的贡献。1953年6月,刘担任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至1954年8月,在1年零2个月时间里,为巩固土地改革成果,率领人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积极工作,在过渡时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赵 岩(1909—1977) 男,汉族,又名赵玉磬,字越岩。河北省枣强县人,曾任秭归县委书记。

  1990年8月,越岩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刘家庄村一农民家庭。初中文化,1939年7月参加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18年2月,赵在本村初小读书;1922年8月在枣强县县立高小读书;1925年8月在枣强县县立师范讲习所读书;1927年2月在枣强县马郎村等任教员。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任枣强县流常区民运工作队队员;当年10月,任流常区农会主任;1940年7月,调任枣北县农会秘书;当年12月任枣北县委会民运部部长。1941年8月,组织安排在冀南区党委党校培训学习,12月结束。1942年1月,任枣北县委敌占区群工会书记;1942年8月,任枣北县救国会主任;1945年8月,任枣强县工农妇联合会主任;1946年7月,任冀南区地委民运部农运科科长;1948年3月,任冀南区地委民运部研究室主任;1948年,任枣强县县长;1949年2月,随军南下;1949年8月,任中共湖北省秭归县委书记,1952年8月,调宜昌地委组织部任副部长;1953年7月,调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部任副处长;1955年7月任省农村工作部处长;1961年8月任省农村工作部秘书长;1973年3月,任华中农学院革委会、临时党委副主任、副书记直至1976年4月病休。

  1949年8月7日秭归县城解放,同月中旬,中共宜昌地委调即将赴任五峰县县长的赵岩任中共秭归县书记,筹建中共秭归县委、赵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秭归县委书记。解放初期,全县土匪、会道门头子和残余国民党分子的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獗,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浮动,生产停滞。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百废待兴。赵任书记后,迅速组建县委,率领一班人开展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同年11月3日,“黄香会佛堂”指挥长向聘三等人聚众数百人袭击工作队员和入川解放军,县委及时组织群众,协助解放军平息,将反动头子镇压。1950年4月25日,反动会首郑家轩等人煽动“大道会”会徒300余人进行武装暴乱。同月27日,反共自卫行动总头目邓协臣在磨坪纠集“大道会”会徒300余人暴乱。县委迅速出动,率160名解放军战士连夜奔赴两处暴乱地点予以平息,打死匪徒110余人,生擒10余人。武装暴乱的迅速平息,稳定了全县局势。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反动势力打击力度,1950年10月,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对罪大恶极分子坚决镇压,对反动会道门予以取缔,在赵调离秭归时,全县基本消灭残存的反革命势力。赵在任期内,领导全县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11月成立秭归县土地改革委员会,由赵任主任。在全县抽调干部484名,对168个乡进行土地改革,至1952年底改革结束。在农村进行土改的同时,在城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与整党整风、机关建设、精简机构相结合,对少数党员、干部进行查处。在“一反”中,全县共查处1950年~1951年间私营工商业者偷漏税金2.5万元。以赵为首的县委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解放初期的工作中心,采取得力措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1949年~1952年恢复时期,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6.3%的速度递增。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70万元,比1949年增长20.14%;国民收入达到2897万元,比1949年增长9.56%。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赵1952年8月调离秭归,在秭归工作近3年时间里,正值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时期,情况复杂,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赵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有方,较出色完成这一时期党的各项任务,为秭归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给秭归人民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赵调离秭归后,先后在宜昌地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部、华中农学院工作。赵因长期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于1976年4月回家休养。1977年6月25日突发心肌梗死去世,享年68岁。

  亓元祯(1921—1986) 男,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曾任秭归县县长。

  1921年12月,亓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县鲁家村一农民家庭。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山东省莱芜县沧南区文书、文教助理;1946年9月,任莱芜县香山区副区长;1948年2月随军南下,10月任湖北省远安县第六区副区长;1949年6月,任远安县第四区区长;1950年2月,任远安县荷花区区长;1951年9月,任兴山县古夫区区委书记;1952年9月,任兴山县副县长;1953年5月,任宜昌地委党校组织科科长;1954年8月,任兴山县委副书记;1957年4月,任湖北省地质勘探公司601队党委书记、勘探公司干校校长;1963年5月,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1965年7月,任秭归县人民委员会县长;1966年6月,任宜昌地区专署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3月,任宜昌地区财贸干校党总支书记;1975年2月,因病离职休养。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

  1965年7月至1966年6月,亓元祯担任秭归县县长。近一年时间,时间虽短,但却跨第五、第六两届县人民委员会,正值纠正“大跃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做法,全面实施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改革时期。亓工作作风扎实,深入基层办实事。正当实施第六届县人民委员会所作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党政机关受到冲击,陷入瘫痪状态。6月,亓调离秭归任宜昌地区专署办公室副主任。

  郑存梓(1893~1987) 男,汉族,字豫轩,福建闽县人。县内闻名医生,曾任县人民医院院长。

  1893年5月25日,郑存梓出生于福建省闽县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是晚清太医,父亲是当地闻名的中医。1899年~1914年,郑存梓就读于当地私塾、福建省福州市高等小学、福建陆军小学、武汉南昌第二预备学校等学校。1914年考入天津陆军军医学校。1918年~1946年,先后任国民党长江上游总司令部及湖北第五混成旅十团军医、海军陆战队一旅二团军医、“逸仙军舰”及“咸宁军舰”军医。1946年6月,郑脱离国民党,落户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杨家沱务农兼行医,在泄滩街开设当时秭归唯一的西医诊所,从上海、南京购进西药,为当地百姓看病,条件好的给点粮食,条件差的免费,诊所入不敷出。1950年2月,县政府发给郑《医师临时开业执照》,于当年10月召录为国家医生,并任命为泄滩乡卫生所所长。1951年1月,调郑到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任医生、副院长。1953年经考试获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的“医师证书”,全宜昌地区仅此一人。1956年~1963年任县卫生院、县人民医院院长,直至退休。在担任县医院院长期间,郑带领全院职工艰苦奋斗,修建病房,不断增设病床,不断开拓新业务,选送骨干进修,提高医疗技术水平。1956年,郑率远安、长阳、兴山、五峰等山区县之先开展阑尾切除手术。同时开展下乡预防注射和新法接生工作,为农村培训卫生员、接生员。在郑带领下,经过10多年努力,将一个只有6名医疗技术人员的小型卫生院发展至1963年郑退休时的80多人的中型综合性县级医院,为全县卫生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963年,已年满70岁的郑存梓才告老退休。1987年11月病逝,享年95岁。

  李怀远(1912~1988) 男,秭归县两河口镇人。

  1912年,李怀远出生于秭归县两河口镇太坪村一个医药世家。1916年开始读私塾;1926年随祖父学医;1930年到县城拜何朴臣为师,并在何朴臣诊所实习医术兼司药。1933年9月自设“信义药号”卖药兼行医。抗日战争时期,秭归缺医少药,李广采草药,搜集民间草、验、秘方,自治膏、丹、丸、散,为百姓解除病痛。李擅长中医、外科、妇科,对烧、烫伤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曾任邮电工会特约医师。1954年初当选为县医疗卫生协会主任。当年3月,李在老县城归州镇率先组建集体联合诊所,随即将其私人诊所(房屋、药品、药具等)交于集体,为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走集体化道路作出一定贡献。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是县内闻名的老中医之一。1954年~1966年,连续6届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73年2月出席“文革”开始后第一次县劳模大会。1980年6月,已68岁高龄的李怀远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当选为秭归县第一届政协委员。1988年7月14日病逝,享年76岁。

  卢克田(1922—1992)男,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曾任中共秭归县委书记。

  1922年6月,卢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河北省易县第一区公所副政治委员、第一区委敌工委员,河北省涞水县七区区委敌工委员、涞水县委敌工部干事,以及涞水县五区、七区区委宣传委员、副书记等职。1948年4月随军南下,任带队班长,当年10月至1953年4月任湖北省远安县第四区区委书记、远安县合作总社主任;1953年12月调任湖北省五峰县书记;1954年8月,调任湖北省秭归县委书记;1956年6月,卢在中共秭归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委书记;1957年9月,成立县委书记处,卢担任书记处第一书记;1958年9月,调宜昌地委财贸部任副部长,随后任宜昌专署民政局局长、宜昌地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1961年10月调兴山县任县委书记;1970年5月后,先后任鸦官铁路指挥部政工组长、宜昌地委驻当阳陈场工作队队长、当阳县委副书记等职。1975年1月,任宜昌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84年8月离休。

  1954年8月至1958年9月,卢在秭归县担任县委书记4年多时间里,正值建国初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国民经济非常困难时期,卢率领县委一班人,顺利完成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4年底,全县试办19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常年互助组541个,季节性互助组4855个。1956年初,又试办9个高级农业合作社,至1957年6月,全县有91.36%的农户组织起`560个高、初级社,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至1956年6月,全县国营、合作工商业已占81.89%,私营工商业仅占0.49%。在此期间,领导全县开展“肃反”运动、社会主义教育和整风运动。1958年初,传达中央、省、地精神,在全县掀起“大跃进”高潮。卢工作作风深入,密切联系群众,率先垂范,特别是敢于正视困难和问题,在1956年6月5日中共秭归县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卢作的工作报告中,有长达近2000字的《县委工作作风检查》,从5个方面剖析县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虽然是代表县委集体所作的报告,但也从侧面反映作为县委书记的卢克田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品德,给秭归县人民留下较深刻印象。1992年12月1日10时零5分,卢克田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因患高血压性脑出血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

  李青春(1961~1991) 男,汉族,秭归县屈原镇人,革命烈士。

  1961年,李青春出生于秭归县新滩镇岗家坪村(今屈原镇龙马溪村),1975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88年当选村主任。当选村主任后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为农民办实事,使全村先后通广播、通电话、通电灯。1990年,李号召全村集资修建岗家坪至龙马溪公路。为跑资金,李不分日夜,跑县交通局、商业银行、开发办公室等单位,筹集资金2万元,购回炸药、雷管。12月19日,岗家坪村至镇政府公路工程正式开工。李是工地上最忙最累的人,组织施工、发放炸药、检查安全,常常顾不上吃饭,脸庞日渐消瘦。1991年3月23日,工地最险恶地段鹰嘴窝开炸。鹰嘴窝上是高约200米的峻岭,下是深约700米的悬崖峭壁。12时后,当鹰嘴窝的炮声响过之后,李抓住树蔸攀爬到放炮处察看,发现段面上立着炸下来的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如不迅速炸掉,就会影响下午施工,威胁群众安全。李与同村村民杜国才挪到巨石旁,操起钢钎打炮眼。12时15分,放炮后的乱石从2人头顶飞溅而下,一块乱石击中杜国才腹部,并卷着杜国才滚向悬崖,刹那间,李奋力去抓杜国才,被飞下的石块击中头部,李当场牺牲,殒年29岁。1991年4月15日,中共宜昌地委、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宜昌军分区决定,授予李青春“雷锋式青年”、“优秀农村干部”、“模范民兵连长”等光荣称号。4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李青春为革命烈士。

  谭光沛(1919~1991) 男,秭归县屈原镇人,农民诗人,第一届“骚坛”诗社社长。

  1919年,谭光沛出生在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今屈原镇屈原村)。自幼读私塾9年,15岁开始务农,兼做篾匠活,当地称之为“竹背筐土专家”。他农忙耕作田间,农闲以篾匠手艺串户于村寨。自幼跟随哥哥谭光旭学习吟诗作对,所作诗词弥漫乡土气息,被誉为“农民诗人”。谭曾任县第二届政协委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员、湖北楹联学会理事、黄冈东坡赤壁诗社社员、屈原诗词学会名誉理事、县屈原诗社名誉社长。1982年,谭和杜青山、徐正端倡导恢复“三闾骚坛诗社”,被推举为社长。当年五月端阳,谭光沛应邀出席全国在秭归举行的首届“屈原学术研讨会”和“端午诗会”,他登台吟诵他的诗作《八声甘州·端阳观龙舟竞渡唁哀屈公》。吟诵结束,著名诗人严辰紧紧握住谭的手称赞:“韵味十足啊”。经《新观察》报道后,谭自此声名远扬。谭不仅诗、词、楹联较佳,且书法也有一定修为,其大楷苍劲有力,草书别具一格,被誉为三闾大楷、草书之秀。谭一生写的骚体诗词近千首,楹联数百幅,诗词在国内报刊发表出版100多首。《文汇报》、《瞭望》、《新观察》、《湖北日报》等国内大型新闻媒体对其的事迹均作过大量报道。1991年12月11日,谭病逝,享年72岁。去世第二天,诗友徐正端(后接任社长)赋诗哀悼:“句不成兮韵不聪,沛翁撒手赴幽宫。长庚星坠毁诗铎,点卯阎罗作锦童。五指云披抛冷露,三闾鹤唳动悲风。骚坛墨迹谁能继,后启新声在眼中。”

  王永萱(1908~1994) 女,秭归县人,早期中共党员,离休干部。

  1908年2月11日,王永萱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旧州河熊家岭一小康人家。其父王宗祈是远近闻名的医生。王虽是女子,其父仍视若掌上明珠,当男儿一样培养,让其读私塾11年。1935年,王考入宜昌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在宜昌乡村师范学校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救国团,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9月,中共宜昌中心县委派王回秭归从事革命活动。王到城关中心国民小学任教,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建立国民中心小学党小组,设立城关联络站,积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9年初,受党组织安排,王考入施南(恩施)省农学院读书。由于在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引起校方怀疑,同年暑期被学校勒令退学。1940年春,王到宜昌分乡小学任教。6月,宜昌沦陷,宜昌县委撤销,所属党员分别转移、调走。分乡小学停课。党组织通知王转移到秭归。当时秭归地下党组织已停止活动,无法与组织接上关系。从此,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0年7月,王西上重庆寻找党组织,但没接上关系。此后多次奔波,寻找党组织,但始终没有接上关系。1942年初,王被当作“共党嫌疑”被国民党当局抓住审讯,后又多次被拘审。在审讯中,王没有承认地下党员身份,没有供出敌人想知道的地下党员的身份和住址,严守党的秘密。1950年2月,王到秭归县熊家乡任教。1951年在郭家坝杨东坪小学任教,并任该校校长。1956年秋调县一中教书。1958年调沙镇溪中小学任校长。1959年秋调沙镇溪梅坪小学任教。1961年秋调泄滩乡牛口小学任教,直至1964年10月退休。

  1950年2月,王正式参加工作后,多次申诉要求党组织将自己的问题查清楚,恢复党籍。1985年~1986年,县委组织部对王的党籍遗留问题进行审查,认为王永萱一直信仰中国共产党,并成立调查组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地委组织部。1986年10月,经宜昌地委处理“两个”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恢复王党籍,入党时间和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均从1938年7月算起,自批准之日起作为离休安置。1994年1月11日,王在归州镇家中去世,享年86岁。

  牛达兴(1934~1996) 男,汉族,河南省新野县人,曾任中共秭归县委书记。

  1934年5月12日,牛达兴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施奄乡大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在家乡小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只就读一年。1941年便给地主种地。之后,随父母逃荒,四处流浪,曾帮人种菜园、卖面粉等。1942年,流浪至湖北省,定居襄樊市。1947年3月,重新进入学堂,在湖北省襄樊市汉岘小学读书。1949年8月,在襄樊市立中学读书。在校期间,牛积极要求进步,于1950年7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牛于1951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并被组织安排到湖北省人民革命大学三期四部三班学习,担任爱执会副主席。同年11月,被派往湖北省崇阳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并担任土改队小组长。1951年11月~1957年12月,连续6年在湖北省保险公司工作。期间,于1952年12月,经刘惠、张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公司先后担任主任科员、副科长等职。由于工作出色,曾被省直机关党委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1957年12月,调任湖北省洪湖县大同湖第六机械化农场任总支副书记。1959年1月,调宜昌地委财贸部、财贸政治部任秘书。

  1966年6月,牛被任命为秭归县县长。1975年1月~1978年5月,任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党政机关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牛也遭到“造反派”攻击,被打成“黑县委”、“保皇派”。但作为全县行政“一把手”,在“抓革命、促生产”,稳定社会和生产局势方面牛仍作出一些有益的工作。1975年1月,牛被任命为县委书记。正值全面贯彻执行邓小平提出的“整顿”方针时期,各项工作秩序得到好转,工农业生产出现转机。1976年10月,牛当选为秭归县第三届县委书记。至1978年5月,在担任县委书记3年多时间里,是粉碎“四人帮”后,全面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时期。牛率领县委与全县人民极力投入工农业生产,恢复被“文革”所破坏的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开展路线教育、整党整风、“两打”(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的猖狂进攻)活动。同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一步稳定全县局势。恢复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是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文革”时期,由于“左”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出现大规模毁柑种粮事件,仅1970年,全县毁柑达20万株,当年柑橘产量仅2010吨。在牛任县委书记期间,高度重视柑橘生产发展,出台鼓励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柑橘生产,先后建起橙汁厂龙头企业,建成外贸脐橙基地,选育优良品种,使全县柑橘面积、产量、收入大幅增长。至1979年,全县柑橘产量达到5165吨,比1970年增1.57倍。这一时期的柑橘生产发展,为后来建成全国“脐橙大县”奠定一定基础。

  1978年6月,牛调任湖北省土产果品公司任党委书记兼经理。1988年8月,调任湖北省茶麻进出口公司任党组织书记兼经理。1994年7月退休。1996年5月6日因病去世,享年62岁。

  徐耀德(1959~1996) 男,汉族,秭归县茅坪镇人,革命烈士。

  1959年5月14日,徐耀德出生于秭归县茅坪镇乔家坪村一个农民家庭,大专文化程度。1976年参加工作,199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秭归县委办公室通信员、茅坪镇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茅坪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中共茅坪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等职。1995年2月,秭归县三峡库区复建公路风(吹垭)——茅(坪)公路开工,时任茅坪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的徐担任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徐身先士卒,不畏艰难险阻。在修建兰陵段近9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吃住在工地,劳动在工地,夜以继日,忘我工作,9个月穿破7双鞋,多次肾结石发作晕倒在工地。1996年9月21日下午1时,徐同往常一样到最险最艰难的地段——横墩岩施工现场检查安全和组织施工。当来到一道长15米的半隧洞时,突然眼前掉下几粒石子,徐抬头一望,发现上面前一天放炮被震松的巨石即将坍塌,下面有18名民工正在清除石渣。在这危急关头,徐当机立断,迅速冲上前去指挥民工撤离险区。等民工全部撤完,徐才转身撤离,此时上面10多立方米碎石全部脱落,轰然坍塌,强大惯性将徐推入100多米深的悬崖下,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殒年37岁。1996年11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徐革命烈士称号。1997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把徐列为重大典型向全国广泛宣传。1997年11月9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追认徐为“三峡库区优秀移民工作者”。

  杜绰强(1907~1997) 女,汉族,又名杜作祥,早期留苏共产党人,离休干部。

  1907年,杜绰强出生于归州新滩(今秭归县屈原镇)。家境富裕,其父先后任长沙都督府科员和武汉高等师范庶务主任等职。杜自幼聪颖好学,在父亲任地就读小学和中学。1925年,杜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受大革命进步思想影响,逐步成长为一名有理想的进步青年。1927年春,还是学生的杜绰强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党组织委派,杜进入苏联中山大学学习,与张闻天、王稼祥、杨尚昆等同学3年。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郊外“银色别墅”举行,杜与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王明、潘问友、沈泽民等作为“指定参加及旁听代表”参加大会秘书处工作。1928年春,杜与陈昌浩(后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委员、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在莫斯科结婚。1930年冬,夫妻俩先后回国。1931年4月,陈昌浩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杜留在上海工作,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妇女部部长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在大革命时期,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地下革命活动。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多次面临被捕危险,杜机智摆脱特务追踪,化险为夷。1933年,以博古为首的临时党中央离开上海,迁往江西,杜仍留上海并转入绝密机构,做上海驻地苏联派出的军事专家指挥中央苏区作战的来往密电翻译工作。自此,杜面临更加严峻形势。1934年6月,中共中央上海中央局遭到严重破坏,16名共产党人被捕。1934年9月,杜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先被关押在法租界监狱,后移到国民党上海警察局监狱,随后被押解到江苏南京“反省院”。杜在两年的监狱生活中,虽屡受酷刑,但没有出卖同志,没有写自首书,也没有写反共宣言。

  1936年9月,杜被释放后,没有找到党的组织,就在浙江省电话局做雇员。之后又在汉口量才图书馆工作,并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所进行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夏,杜几次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要求工作,但未得到明确的答复和安排。武汉沦陷后,杜被迫回到秭归,在香溪小学任教员。暑假期间,杜积极参加当地共产党组织领导的秭归县中小学教师抗日宣传团,到各乡镇宣传抗日,引起国民党县党部的不安,被勒令离开秭归,限期出境。此后,辗转重庆、南京、杭州等地谋生,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曾在杭州公路工程处、浙江医药公司、浙江省税务局等单位工作过,后被调入杭州工业学校、商业纺织学校教授俄文。1965年,杜在杭州化工学校(现浙江工学院)退休。1967年,“四人帮”的爪牙为让杜“揭发”曾留苏的某中央首长的“罪行”,将其押解至北京近郊监狱,受尽凌辱和非人折磨。1982年11月,中共杭州商学院对杜的政治历史问题作出复查结论,决定撤销1957年对杜所作的“叛党分子”的错误结论,恢复其党籍。1985年6月,经批准,由退休改为离休。1997年2月11日,杜病逝于浙江杭州,享年90岁。遵照其遗愿,将骨灰撒于钱塘江。

  谭本成(1954~2001) 男,秭归县杨林桥镇人,因公殉职的村党支部书记。

  1954年12月,谭本成出生于秭归县杨林桥镇板桥村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文化程度。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6月~2001年5月,先后任板桥大队民兵连长及板桥村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合并后的响水洞村党支部书记等职。1997年,谭担任板桥村村主任,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当时该村是全镇的落后村,因村办企业等遗留问题较多,负债累累,治安混乱,无人愿当村干部。谭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争取到板桥小学“贫九”工程项目。建校期间,谭起早贪黑,筹集资金、检查施工质量,解决具体问题。四处借钱,连自己卖猪的1700多元钱也凑进去。村民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自发捐款2.8万多元,义务投工1600多个。1998年8月,板桥小学新教学楼落成,这是谭任村主职干部后在一个“乱摊子村”办的第一件实事,村民信心大增,一切工作逐步理顺。在此基础上,确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到2000年底,只有1000多人的板桥村种植魔芋、柑橘、朝天椒及油菜制种等经济作物70公顷,产业结构调整率80%以上。村民年纯收入由1996年的798元上升到2000年的1584元。同时,谭率领全村人民大力改善生活环境,先后新修公路5公里,维修公路30公里,实现全村90%的农户通公路;9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村里开通有线电视,架通程控电话。谭心系群众,公而忘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村里穷,负债多,谭几乎没有在村里领取过工资。1997年~2000年,谭2年没拿过村里一分钱,且为村垫资、借资1.2万多元。谭因公殉职后,村里帐上还记着:应付谭本成工资2614元,暂付及借款12618.59元,共计应付15232.59元。2001年3月,板桥、响水洞、石鼓池三村合并为响水洞村,谭担任合并后的村党支部书记。初合并的大村,矛盾众多,工作压力大,特别是农网改造工作纠纷重重,谭常常工作至深夜。5月10日,谭在村里开会12点后才回家,因腰椎病发作翻来覆去一夜未眠,凌晨5点起床,喝了盅中药,吃了碗剩菜剩饭混合煮成的汤饭后就到该村6组处理农网改造纠纷。谭与村主任到农户家中还只凌晨7点,通过耐心细致说服工作后终于化解矛盾。可在谭回转途中,由于疲劳过度,自己驾驶的摩托车翻跌,不幸以身殉职,殒年47岁。2001年7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开展向谭本成同志学习的决定。

  陈天赐(1928—2002) 男,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曾任秭归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秭归县县长等职。

  1928年,陈天赐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县晓峰乡晓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宜昌县解放后,陈参加民兵组织,并当上村民兵队长、乡武装委员,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年底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4月出席湖北省首届民兵模范表彰大会。当年6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任宜昌县第十三区武装部武装干事。先后担任宜昌县第十二区区委组织干事、区委组织委员、区长、区委第二书记等职;1955年2月任宜昌县第六区委书记,先后担任宜昌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宜昌县太平溪公社党委书记、宜昌县太平溪区委书记等职;1965年7月任宜昌县委副书记,后任宜昌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等职;1979年2月,调任秭归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81年1月当选为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1982年10月,调任宜昌地区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1989年1月退出领导岗位;1990年2月退休。退休后,曾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宜昌市老年体育协会常委等职。

  陈在1979年调到秭归县工作时,曾写下“年过五十余,工作新转移,组织调动我,屈原故里去,四个现代化,不能没粮吃(当时秭归是缺粮县),工作要顺利,实践加学习”的顺口溜,把解决秭归缺粮问题作为其工作重点。1979年3月,陈担任县革委会主任,陈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作风扎实,赢得群众好评和上级领导充分肯定。1981年换届,陈当选为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期至1982年10月。在担任秭归县行政主要领导近3年时间里,全县改革开放从起步到稳步推进,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粮食产量大幅上升,基本解决缺粮问题。1982年,陈调入宜昌地区交通局一直到退休后,工作仍然出色,对自己严格要求,受到人们的尊重。2002年1月28日凌晨2时因患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等疾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3岁。

  王兰池(1917~2004) 男,汉族,河北省武邑县人,曾任秭归县县长。

  1917年6月2日,王兰池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五里屯村,初中文化程度。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在河北省武邑县城关区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建设助理、保卫干事、副区长等职。1949年2月作为“南下干部”分派到湖北省,先后担任宜昌专署财政科副科长、科长。1954年9月调秭归县任命为代理县长。1955年2月任命为正式县长。在1955年7月召开的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县长。随后,至1965年,连续五届均当选为县长。王在担任县长近11年里,正值建国初期,国民经济从最困难到恢复发展时期,王在率领全县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加快经济发展,稳定全县局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954年~1956年,全县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91.36%的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达6040万元,比1949年增长74%;财政收入123.15万元,比1949年增长17.1倍。1958年开始,全县掀起“大跃进”群众运动。1959年~1961年,连续3年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及严重自然灾害等影响,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33.8%,粮食总产下降30.3%。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异常困苦,出现饿死人事件。在此期间,患有肺结核等疾病的王兰池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经常扎根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王在农民家吃红薯,同行干部将红薯皮剥下后再吃,王伸手捡起来放进嘴里,并说:“红薯皮也是分给社员的口粮算了重量的,不能浪费。”王的身体力行下,提高了全县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农业生产逐步得以恢复发展。从1963年开始,进行全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至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7297万元,比1962年增长41.9%;粮食总产8.28万吨,比1962年增长38.7%;财政收入201.7万元,比1962年增长15%。1965年7月,王担任县委副书记。1968年1月担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生产指挥组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被当作“保皇派”、“黑县委”受批斗。1971年4月,担任县委副书记。在担任副职期间,王保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勤政爱民、无私奉献,为全县稳定、发展作出积极努力。1974年2月,王调离秭归,先后担任宜昌地区商业局局长、宜昌行署财办副主任、顾问等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保持晚节,发挥余热。1983年5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厅级待遇。2004年11月20日,病逝于宜昌市,享年87岁。

  罗世德(1941~2005) 男,汉族,湖北省黄陂县人,曾任秭归县委书记。

  1941年7月1日,罗世德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五岭镇罗家寨村。1948年9月~1953年8月在该村小学读书;1955年9月~1958年7月在黄陂县二中读书;1958年9月~1961年7月,在武汉电力专科学校读书,获得中专毕业证书。

  1961年7月,罗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宜昌地区水电局工程团任技术员。1964年6月,调宜昌地区五峰县农业局工作期间,五峰县委抽调罗到该县渔洋关区星光8队蹲点,在其蹲点期间,该队获省、地、县先进单位,该队队长获省、地、县劳动模范和学习标兵,罗本人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并于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仅25岁的罗被造反派打成“县委红人”、“保皇派”受到批斗,并派到香培坪药材场接受劳动改造。1968年3月,五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罗被调回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任秘书。1969年9月,五峰县委成立后,罗调到县水电局任副局长,又被县委抽调到傅家堰区红旗大队当工作组组长。连续4年,该大队先后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罗本人连年被五峰县委表彰为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974年4月,五峰县委从县直抽调50名青年干部到基层,罗被调到渔洋关区任区委副书记,并先后担任渔洋关公社党委书记、渔洋关镇党委书记,直至1981年1月。所在单位多次被宜昌地委、五峰县委评为红旗单位。罗本人被提拔选进五峰县级领导班子;1981年当选为副县长;1982年8月,当选为县长。1983年2月~1985年1月,由宜昌地委推荐离职学习,先后在华中农学院干部专修班学习半年,后又到南京农业大学干部管理专业学校学习一年半。1985年3月,罗调任中共秭归县委书记,任期至1990年6月。5年多时间里,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罗带领县委一班人,坚持改革,扩大开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致力发展经济。战胜干旱、滑坡等特大自然灾害,促使“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在罗任职期间的1985年6月12日,发生震惊中外的新滩大滑坡,罗亲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确保险区内1371人安全转移,创造巨型滑坡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受到国务院和省、地表彰。1990年6月,罗调任武汉市洪山区副区长,后任区委副书记。2001年7月,罗世德年满60岁正式退休。2005年10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