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风景
湖北文化地图 > >

屈原诞生地——乐平里

 

 

    乐平里是屈原的诞生地,位于富有传奇色彩的香溪河畔,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

    屈原庙位于乐平里北沿的降钟山麓,小青瓦砖木结构,由山门、配房、大殿组成。庙前立石狮一对,有石阶67级。庙宇依山为两段,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粉墙。彩绘淡雅素净,为民间寺庙风格。上有郭沫若先生手迹"屈原庙"。正殿内有屈原塑像,清乾隆以来的石碑7块及当代名人书画。

    灵牛耕田

    在乐平里,耕牛犁田不用牛绳,是一大奇怪现象。《归州志》记载"此乡牛不需绳引,如售之别乡,亦仅三日,自后非用绳不利;如他乡牛入三闾之境,过三日亦不必引绳,而自然贴服"。所以人们把这里的牛称为"灵牛"。相传屈原在郢都为左徒官后,常回乡察民情,观民风,整理上谏和写诗,当时用的竹简往往一收就是好几捆。一次,屈原挑着担子起程回郢都,不料脚一滑,竹简散落一地,绳子也断了。他看见不远处有位老人在耕板田,于是走上前向老人求绳。老人说"我这里只有牛撇绳,给了你,我把牛无收管,哪怎么耕田呢?"屈原说到"不要紧的,以后你的牛耕田不要撇绳也能听使唤。"老人于是把牛绳递给了屈原。说来也巧,老人回过头来,把牛一试,牛果然和先前一样听使唤。从此以后,乐平里的牛耕田、耙田都不用牛绳。

    玉米田

    乐平里有一种红梗红穗的稻子,穗粒异常饱满,传说屈原少年时代曾躬耕于此。唐代沈亚之《屈原外传》描写:屈原"蒙谗负讥,遂放而耕,吟《离骚》,依耒号泣于天。时楚大荒,原堕泪处独产白米如玉。《江陵志》有玉米田,即其地也。"后来这块田的稻子变成了红梗红穗,乡民们都说这是屈原泣血而染,因而田名玉米田,稻名金粳稻。

    回龙锁水

    相传屈原被疏,回到故乡乐平里躬耕玉米田。不久,秦国挥师攻打楚国。楚王焦虑,急忙派人召见屈原。就在屈原返朝时,天空突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轰然一声巨响,乐平里出口处万丈高的岩壁,天崩志裂般从空而降,一条长八百米、宽五百米的飞石巨龙横亘于河中心,阻断了乐平里。乡亲们目睹这一情景,都说这是苍天有眼,不让屈原再受奸佞迫害。但屈原爱国心切,决意返回。这时天空又响起几声巨雷,把阻河处劈开一道口子,屈原这才挥泪告别家乡向郢都。由此,回龙锁水便成了历史遗址。尔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在回龙锁水龙头顶上修建了回龙寺。

    乐平里全景(郑坤  摄)

    擂鼓台

    屈原遭奸佞小人诬陷被撤职后,流放到汉北。行前他回到故乡乐平里,常常独自一人登上山岩,仰天长叹,自言自语。有一次他说着说着渐渐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边塞狼烟四起,秦国军队又大举进攻楚国。百姓惊恐万分,纷纷南逃。楚国将士越战越勇,秦兵死的死,伤的伤,楚国大获全胜。屈原从梦中醒来,回到冰冷的现实。他决心继续战斗,于是在乐平里擂鼓聚众练兵。官府得知后,便派军队来围剿。官军走到七里半峡,忽然几个炸雷将为首的一个武官劈成两半,士兵见此情景,心惊肉跳,乱成一团。接着山崩地裂,山上无数个石头飞而下。紧接着又是狂风大作,山洪突发,洪水象万匹战马,呼啸而来,冲向敌群,敌军全部葬身于一片汪洋之中。敌军被消灭的消息传到乐平里,人们奔走相告,都说是屈原爱国精神感动了苍天,是苍天发怒要惩罚这些不义之师。从此,乐平里乡亲们更加斗志昂扬。几个月后,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雄纠纠地走出峡口,奔向那抗秦的战场。如今,乐平里还留下屈原当年击鼓组织乡民练兵抗秦的擂鼓台。

    照面井

    相传屈原每天起床后来到照面井,把井水当铜镜,进行洗梳。当地人都说照面井水,不管什么人往井边一站,好人坏人都照得出来,照人照面照心。坏人在井边站不住脚,心里胆寒,所以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照面井寒奸佞胆!

    我哥回

    屈原有个名叫屈幺姑的妹妹,长得很漂亮,织得一手好布,唱得一口好歌。屈幺姑十八岁那年,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到江南去了。消息传来,屈幺姑关在房里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告诉姐姐要去找哥哥。姐姐见妹妹伤心落泪的样子,非常担心,不让妹妹远离家乡。屈幺姑就天天爬上山顶,向东南方眺望,含着眼泪一声声呼唤:

    “我哥--快回哟!我哥--快回哟!”

    屈幺姑在山顶望了七七四十九天,"我哥回"的呼唤声四十九天未停。屈原在红、羽毛金绿的鸟雀儿,张开翅膀,向东南方飞去,一边飞一边凄厉的叫着:

    “我哥--回哟!我哥--回哟!”

    人们把屈幺承化作的鸟雀称作"我哥回鸟"。后来,神鱼把屈原的尸体托回了家乡,"我哥回鸟"也飞回了西陵峡。从此以后,每逢端午节那天,在屈原故乡的苍山翠林中,在西陵峡的云崖雾岭间,到处都可以看到"我哥回鸟",到处都能听到"我哥--回哟"的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