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民族文化
诗歌 民歌
山水秀丽的五峰,古有“桃源地”之称。相传李白流放夜郎时曾经此地,有“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之佳句(《长乐县志》)。自有“离骚楚些继乎风雅而作”。昔容美土司田世爵重视教育,推崇汉文,其子弟多饱读诗书,能诗尚文,自成诗派,广集《田氏一家言》中。“改土归流”后,长乐人才蔚起,模仿巴渝《竹枝词》写诗者甚多,集成了不少诗章,皆“风骚竞竞,尚丽句清词”,独具巴渝之风。清代中叶到末期,张之纲、田泰斗等写下了不少《竹枝》诗篇,至今仍然光彩夺目,留下了许多有关土家族人民生产劳动、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诗歌。如田泰斗《竹枝词》:“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莫认田家多乐事,可怜汗雨拭盈蓑。”这首《竹枝》,不仅描述了五峰土家族人民艰苦的生产劳动情景,而且充分证明这里历来就有打薅草锣鼓和唱山歌的习俗。
《竹枝》本为巴渝一带的民歌,其格律都是七言绝句的诗体。唐代刘禹锡贞元年间根据民歌改作新词,以表达离思愁绪或男女恋情。古时五峰就有这类《竹枝》体的民歌。且在土家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颇具特色。如土家山歌“穿号子”、“四句子”甚多,也是七言四句,一般是在《竹枝》体的民歌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其穿唱位置正好与原来《竹枝》掺进衬词的唱和之声相吻合。
同时,在五峰土家族群众中传唱的“风俗歌”和山歌里,也有一些歌词是引用《诗经》中的语词或句子为其内容的。如田泰斗描写当时冠婚情景的《竹枝词》中,“婚期犹学古桃夭”的诗句,“桃夭”一词,乃出自《诗经》,可见不少的诗歌就是一种民歌。
五峰素有歌乡之称,民歌种类齐全,题材广泛,曲式玲珑,词曲精美,色彩清新,唱者韵味无穷,听之感人良深。就其歌种,可分为“山歌”、“田歌”、“灯调”、“小调”、“风俗歌”、“儿歌”、“摇儿歌”、“劳动号子”等八大类,以前五类流传最为广泛。县内土家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并能即兴编歌,“出口成章”,有些歌手唱几天几夜也不重复。迄今尚完好地保存着成套的传统民歌,尤以山歌和风俗歌最为完整。70年代,采花区多次举行万人赛歌会,不少省内、外来宾曾参加过当时的赛歌活动,从许多专业和业余音乐工作者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有些音乐素材来自五峰民歌,这说明五峰民歌不仅为土家人民所喜爱,而且为许多艺术工作者所推崇。
音乐 舞蹈
五峰不仅是“歌的海洋”,而且民族音乐与舞蹈也极为丰富。其乐舞交融、技艺精湛,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五峰土家族的音乐文化,自古以来就很发达。《 长乐县志》中,关于乐事方面的大量诗词记载,便足以说明。如“短笛横吹喧古岭,新歌低唱彻晴川”;“纵说青阳好,笙歌缀市廛”;“优游琴与棋”、“兀坐琴三弄”;“但闻琴瑟韵交加,便是弦歌雅化”(《西江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又“八音合鸣,金石节操”之古乐队所演奏的“六乐”,如工尺古谱文庙六乐章:迎神乐奏《昭平之章》;初献乐奏《宣平之章》;亚献乐奏《秩平之章》;送神乐奏《德平之章》(《长乐县志·礼乐志》)以及在五峰先后出土的古乐器,如商、周时代的“甬钟”、“石编磬”、古代巴人军乐器“虎钮錞于”等文物。乃是最好的见证。
五峰土家族人民擅长于传统的吹打乐合奏,它是广大群众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场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技艺娴熟、精湛,气氛十分热烈,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与特色,深得人民喜爱。吹打乐,即“吹打合奏曲”,五峰以蒿坪民间吹打和湾潭围鼓(即土家“打溜子”)最富特色。此外,还有戏曲吹打及民间吹打散牌子等。
五峰民族民间乐器,除有一般的吹奏乐器唢呐、直笛、号筒(铜号);打击乐器土锣、及头钹、马锣、鼓、梆及用戏曲伴奏的弦乐大筒胡琴之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木叶、冬冬喹、土琵琶三种乐器。
五峰的舞蹈主要有土家风俗舞“跳丧舞”、地方歌舞“地花鼓”、“花鼓子”等。此外,还有“狮舞”、“龙舞”、“九子鞭”、“滚灯舞”、“彩船舞”、“高跷”等。
五峰“跳丧舞”,又名“跳丧鼓”。是土家族人民丧祭中祭祀亡人的风俗舞蹈,即富有民族特色和巴人遗风的“鼓乐踏歌”。其群众基础深厚,至今广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