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泰斗
田泰斗,字子高,号一山,清代长乐县(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生于1818年,卒于1862年。
田泰斗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容美土司的旁系远裔。他“幼聪慧,有才思,承其父、叔教,更远事其先大父,其讲席更不仅师友也”(李焕春《望鹤楼诗抄序》)。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田泰斗被选“拔贡”,次年入京朝考,信心百倍。可是,事与愿违,名落孙山。从此,他只得以教馆糊口,执着于诗艺的追求。他身居土家山寨,生活在土民之中,对容美这块土地情深意笃。他的诗作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宽广,所表现的格调 和雅。其竹枝词创作中,土家族民俗风情得到充分而真实的反映。
田泰斗的《五峰竹枝词》有二十多首,差不多全是描写土家族民间风情,大多录入了《 长乐县志》“风俗”卷,按内容可分岁时、婚嫁和农事风俗三类。
一、反映土家岁时风情
从正月初一写起,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每节有诗。
元旦开门化纸钱,红灯绿酒出朝天。
还家竟似客初到,各自相呼请拜年。
这是一首描写土家族岁时礼仪的竹枝词。正月初一晨起,开门祝圣,叫“出天方”,开门时 ,要烧纸钱敬门神;从外地归来的要跪拜尊长,称“拜年”,乡邻相互串门亦称拜年。拜年之时互相寒暄叙情:
乡邻元旦各家门,揖拜殷勤不惮烦。
记得昨宵曾会面,今朝偏要叙寒暄。
清明节祭扫先人坟茔,土家族习俗以丝棉配杂色纸制成彩幡,挂在墓顶,叫做“插青”:
鸡豚麦饭祭清明,几叶花幡墓上横。
剩得丝棉一张纸,儿童偷去作风筝!
土家族过端午节,妇女、儿童竞以榴花、艾叶插头,谓可避虫蛇邪孽:
满天梅雨近端阳,竹叶隔宵裹粽忙。
一朵榴花两枝艾,大家儿女学新妆。
在土家族地区,中秋节时彻夜不寝,谓之“守月花”,这天晚上摘人瓜果叫“摸秋”,虽被主人发现亦不见怪:
金轮捧出碧山头,坐看月花果现否?
豆架瓜棚频眺望,须防有客夜摸秋!
二、反映婚嫁习俗
田泰斗的竹枝词描写了土家族别具风情的婚嫁全过程。女子出嫁之前一日,要择族戚中有德行的妇人给她刷眉,用线勒去鬓边短发,叫“开脸”;又将平日分梳的头发绾成高髻, 叫“满头”。晚上邀乡族中女孩九人,加新娘十人,当中置一筵席相伴而哭,称“陪十姊妹 ”:
新梳高髻学簪花,姣泪盈盈洒碧纱。
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
男家亦以九童子相陪,谓之“陪十弟兄”,又叫“陪郎”,且把新郎称之“新科状元”:
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
绝妙风流名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
二月十五日土家族称花朝大期,青年男女多择此日婚配,诗曰:
婚期犹学古桃夭,一夜春风架鹊桥。
试问深闺小儿女,最消魂儿可今朝?
结婚次日晨起,小夫妻一同拜见亲长,谓之“见大小”:
满庭曙色映灯光,拜见翁姑出画堂。
一对并肩人似玉,隔帘有客评短长。
凡亲友受新郎新娘拜的,当即必给赠礼,名曰“茶钱”。三天后,新郎同新娘回娘家,谓之“回门”:
茶礼安排笑语温,三朝梳洗共回门。
新郎影落新娘后,阿母遥看拭泪痕。
三、反映农事习俗
这类竹枝词,既描绘劳动的欢乐场景,又引发出劳动的艰辛,如其中二首:
红杏开残种植过,家家烧荐上田坡。
高宜晴暖低宜雨,古社坛边拜祝多。
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
莫认田家多乐事,可怜一锄汗一窝。
土家人春播完毕,要以鸡豚香椿祷土地庙,祈求土神保佑禾苗生长,叫烧上田坡,前一首就是描写这种风俗。后一首描绘了农人除草的劳动场面,禾苗既长,土家人除草往往择一善歌者击鼓而歌,众人应乐而动,称之为“薅草锣鼓歌”。田泰斗说这是“盖欲佣工者乐而忘疲也”。山区多产苞谷,当收成时,乡邻互帮剥壳。因大都在夜间操作,故称“剥夜苞子”。劳动时,或唱山歌,或说哑谜,用以驱除瞌睡。田泰斗描写这一劳动情景:
南瓜赤豆细烹庖,赚引乡邻剥夜苞。
一个哑谜猜不透,灯前月下共相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