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风景
湖北文化地图 >

屈原祠

  屈原祠座落于古城归州镇,这座有2300多年的历史的城池很小,全城仅有0.6平方公里,但作为风雨峡江的沧桑见证,归州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曾演绎过古夔子国的神秘;楚国的兴衰;三国的壮烈;唐朝的飘逸;宋明的清丽;清朝和近代的颓废与勃兴……

  屈原祠是为纪念屈原而修建的,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县乐平里,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他曾在古代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因奸臣排挤而被放逐江南,当楚国被秦兵攻破时,他愤而以身殉国,投泪罗江而死。其《离骚》、《九章》、《九歌》等诗篇,声贯古今,名扬中外,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三峡工程的蓄水139米水位后,对长江三峡著名景点湖北秭归的屈原祠影响不大,现在的屈原祠是1976年因葛洲坝工程的兴建由屈原沱搬迁重建,随着三峡工程的再度蓄水,它作为"三峡移民"又面临第二次搬迁,东迁至新县城茅坪镇的凤凰山。

  屈原祠翠瓦飞檐,流光闪烁,掩映在一片柑桔林中。 游客进入屈原祠的大门,一眼就看到千年矮树植成的"求索"二字。这郁郁葱葱的"求索"二字,象征着屈原精神万古长青。

  游客拾级而上,便能看到低头沉思的伟大诗人屈原仿佛迎面徐徐而来,仰观铜像,会感到一种立于圣哲灵感美的心灵振撼!远古的风,轻轻地掀动着青铜屈原的衣角,今日悠远的白云,努力拭去屈原岁月的沧凉,却抹不去屈原满目的惆怅。

  铜像两侧,建有东西碑廊,镌刻着屈原《离骚》等许多著名诗集和一些历代诗人墨客赞誉屈原的诗句,游人徜徉于此,顿生万丈豪情!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自幼生长在西陵峡畔,受山水陶冶,重内美,爱整洁,勤学问。在故乡乐平里,流传着许多他少时生活、学习的传说及其有关遗迹,如濯缨泉、照面井、读书洞、颂桔坡、玉米田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仅次于宰相),入则与王同议国事,出则应对诸侯。他学问渊博,精明强干,洞悉战国形势和楚国政治,对内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对外实行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力图孤立秦国,壮大楚国。他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纲领曾受到楚怀王重视,要他起草变革方案(宪令)。上官大夫靳尚心怀嫉妒,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怀王听信谗言,免屈原左徒职务,令其作三闾大夫,掌管王族三姓(昭、屈、景)事务。时秦王派张仪使楚,以秦国商、于之地600里相许,千方百计破坏楚齐联盟。怀王受张仪之骗,与齐国绝交。张仪回秦后又否认在楚国的承诺。怀王一气之下兴师伐秦,秦兵大破楚师于丹、淅,取楚之汉中地。怀王醒悟,重新启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好楚齐关系。秦获悉,害怕楚齐两国再度结盟,派张仪二次入楚,以重金贿赂怀王宠妃郑袖和上官大夫靳尚,破坏齐楚联盟。怀王又将张仪放回秦国。时屈原出使齐国归来,问怀王为何不杀张仪,怀王追悔莫及。此后10余年,楚国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兵力衰败。前299年,楚怀王受秦“武关相会,重新结盟”的欺骗,赴秦谈和,被秦军挟持到咸阳扣留,客死于秦。怀王长子顷襄王继位后,更加昏庸。屈原被逐于江南沅、湘流域。他远离故土,仍心系国事,他在《哀郢》中深情地写到:“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放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当他闻讯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火烧夷陵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于5月5日怀石自沉汩罗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留下《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