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文化巨匠
杨守敬(1839-1915) 字惺吾。宜都人。当今名震全球的"三峡"一词,其所指内容正是杨守敬首先提出来的。实际上,杨守敬在历史地理学、金石学、目录版本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他一生潜心钻研学问,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著述达83种之多。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就列有杨守敬的4部著作,属历史部分的有《隋书经籍志补证》,说文段注部分的有《楷法溯源》,水道水利部分的有《水经注疏》,金石考古部分的有《三续寰宇访碑录》。最著名的成就当属历史地理学,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完成《水经注疏》。清朝著名学者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和李善兰的算学,并誉为清朝"三绝学"。另一大成就在书法领域,他是驰名中外的大书法家,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书法艺术风靡日本,被尊称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研究杨守敬书法艺术的学者就多达6000多人,日本书法史家木神英山将杨守敬的书法理论对日本书坛的影响比作"杨守敬旋风"。
王葆心(1868-1944) 字季芗。出生于罗田县。自幼读书勤奋,由县学增生,而至府学秀才,再入省城两湖书院,修业五年,于1894年夺取优贡。时以学冠诸生,蜚声江汉。相继被钟祥博通、潜江传经、罗田义川、汉阳晴川等书院聘为院长。后任汉阳中学堂、两湖优级师范学堂教习。1903年考取举人(第三名),赴礼部任职,兼京师书报局总纂及京师优级学堂教习。民国后,历任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湖南书报局总纂,北京图书馆总纂。1923年回鄂,先后任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通志馆馆长。王葆心博极群书,于经学、史学、文学都有系统的研究。晚年致力于方志学,有继往开来之功。著述一百几十种。在经学方面,著有《经学变迁史》一书;在史学方面,著有《史学诸表》,对史学的流变,作了系统的说明;在诗学和文学研究方面,著有《晚唐诗研究》、《宋诗派别考》、《艺林演雅》、《中国文学历朝体派略》和《古文辞通义》等书;在方志学方面,著有《方志学发微》。
沈祖荣(1884-1977) 宜昌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和中国20世纪图书馆学宗师。15岁时,沈祖荣为了生计,进入宜昌圣公会教堂做勤杂工。1901年,在圣公会的推荐下,只身来到武昌,就读于思文学校。1907年,完成了六年中学学业后,获学校推荐,免费攻读文华大学文科,四年后获得文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沈祖荣在武昌学习期间,被美国学者韦棣华女士在中国创办图书馆、献身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教育救国,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供职于韦棣华所创办的文华公书林。当时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刚刚兴起,沈祖荣和韦棣华着力使民众了解和认识图书馆的作用与意义,并在短短的几年内使文华公书林迅速发展成为名噪武汉三镇的公共图书馆。1914年,沈祖荣赴美攻读图书馆学,191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获得图书馆学学位的第一人。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为实现誓言而工作。1920年,与韦棣华一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1929年,成立文华图书专科学校。1953年该校并入武汉大学。
熊十力(1885-1968) 黄冈(今团风)县人。著名哲学家。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班"、"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首义后参加光复黄州,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他融汇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论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提出"新唯识论",在哲学界轰动一时,连著名学者章太炎也赶来听课。熊一生耿直,多次拒绝蒋介石的拉拢与照顾。建国以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委员。熊十力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乾坤衍》等300余万字的著作。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他的学生遍及海峡两岸,如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其著作和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美、东亚、澳洲诸国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以儒为宗,糅合佛学,发挥了《周易》哲学、"陆王心学"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识之学,建立自己的"新唯识论"体系。他的哲学思想,一直是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黄 侃(1886-1935) 字季刚。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蕲春人。生于成都,远祖中有以诗词书法闻名于世的黄庭坚。其父黄云鹄官至清廷二品大员,也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和散文家,晚年曾任湖北两湖、江汉、经心三书院院长,为张之洞密友。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詹大悲(1887-1927) 蕲春人。著名的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8年到汉口,加入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并与宛思演等人接办了汉口《商务报》,使《商务报》成为"湖北革命团体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詹为主笔。1910年12月任《大江白话报》主笔。詹大悲与孙中山关系非同一般。1923年1月,詹姓续修宗谱,詹大悲请孙中山撰写了谱序。1923年10月,他参加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此前,詹大悲通过湖北同乡李汉俊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动。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因为詹与孙中山的关系较好,在社会上影响大,因此大家认为他不公开为宜,一般也不参加党的会议,党的指示精神由联系人传达,詹大悲以后就一直按这种方式执行党的任务。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詹大悲一面利用自己的身份将"在汉被捕的共产党嫌疑分子二三百人全部释放",一面在《汉口民国日报》、《楚光日报》等报刊上反复揭露反动派的罪行,高呼"国共两党合作万岁"。12月17日,詹被两湖清乡督办胡宗铎以"赤化分子阴谋暴动罪"逮捕,当晚9时许,詹大悲、李汉俊同时慷慨就义。
李四光像
李四光(1889-1971) 字仲揆。黄冈人。地质学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地质学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该理论对指导全国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以及地质地震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毛泽东主席对李四光运用新华夏构造体系理论指导找油,给予了高度评价。
汤用彤(1893-1964) 黄梅人。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26年至1927年,在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并开始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哲学史中的汉魏两晋南北朝领域一直是空白。1930年,汤用彤完成《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初稿,并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1938年,四易其稿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公开出版,中国哲学史的"关卡"被他打通。1947年被原中央研究院选为院士、评议员,兼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办事处主任。1949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2年至1964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第一、第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主要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论稿》、《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讲义》、《汤用彤学术论文集》、《饾饤札记》、《〈高僧传〉校点》、《汉文印度哲学史资料汇编》等。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
李 济(1896-1979) 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宾州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192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因而载入史册。1929年初应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主持殷墟考古发掘工作。殷墟的发现与发掘,以最高票数荣登"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榜首。他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初创了中国考古学嗣后七十年间研究古代陶器、青铜器、石玉器方法的基础。1955年-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杨献珍(1896-1992) 郧县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曾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顾问。1916年考入武昌国立商业学校。临近毕业时,爆发了"五四"运动,刚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杨献珍积极投身运动中,并与共产党组织建立了联系,走上了革命道路,而且将视他为楷模的三个弟弟也引上了革命之路。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鄂西北第一批共产党员。1940年1月担任中共北方局秘书长,不久兼任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兼教务主任。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党校教育生涯。曾先后担任延安中央党校教务处第一副处长,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副校长,马列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等。杨献珍从事党校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半个世纪。建国后,杨献珍出版了《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至今仍被认为是唯物主义哲学中重要的著作。
冯汉骥(1898-1977) 宜昌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是运用现代考古学与民族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奠基人。1931年夏赴美深造,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1933年,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获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运用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解释某些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国亲属制》一文,探索中国古代亲属制名称之由来,旁及交表婚、姊妹同婚及收继婚三种婚姻制度在历史上之反映,使若干千古集讼的问题得到科学而合理的解释,在当时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1937年春,受聘于四川大学,把注重田野调查和实地发掘的风气带入川大历史系。1938年夏,只身在岷江上游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开创了川西高原考古发掘研究之先声。1942年-1943年,主持成都前蜀王建墓的发掘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地下墓室的发掘,并在1962年完成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的写作。同时,还重译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被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学术名著"一再重印。部分论文结集为《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闻一多纪念馆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亦多。浠水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7月,赴美留学,接受西洋美术教育。其间对新文学特别是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1925年7月回国担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1927年夏,在上海参与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问世。这两本诗集和关于新诗理论的论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新诗史上的崇高地位,成为"五四"以来中国诗坛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诗派的主要代表。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秋,回到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43年以后,由于痛恨国民党政府的独裁和腐败,积极参加民主斗争。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继李公朴之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是一位英雄的民主斗士。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诗经》、《楚辞》、《庄子》、唐诗及古代神话等领域,诸多开拓性、突破性的建树,使他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亚南(1901-1969) 黄冈(今团风)县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1916年入武昌第一中学,毕业后,入中华大学教育系。1927年参加北伐军,任政治教员,次年与郭大力一起开始翻译《资本论》。1938年,马克思主义的基石--《资本论》三卷中文译本出版。这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经济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鲜事物,而且给当时的中国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1940年后,在广东、福建等地任教。同时,创办并主编《经济科学》、《社会科学》杂志,撰著了《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经济原论》、《中国经济论丛》等书。《中国经济原论》出版后被学术界誉为"一部中国式的《资本论》",被译成多国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厦门大学校长。从1954年起,先后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工会主席、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品有《资本论》等译著41部,论文334篇。
徐复观(1902-1982) 原名佛观。浠水人。他的老师、哲学大师熊十力为之改"佛"为"复"。在新儒家中,甚至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人文学术史上,徐复观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求学于浠水、武昌、日本;继而投身军旅,参加抗战;再则任职政界,与国共两党最高领袖多有交往,曾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参与机要;最终从政治圈转向学术界,由将军、官员变为新儒学的重要人物。1949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政治学术理论刊物《民主评论》,成为20世纪50至60年代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舆论阵地。50年代起,先后在台湾、香港两地边执教讲坛,边研究学术,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中国文学论集》等。这些论著涵盖中国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其间一以贯之的主线,即通过对中国文化作"现代的疏释",阐扬蕴含其中的中国人文精神。他还对台湾少数"台独"言论进行揭露批评,是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执着守护者。
殷海光(1917-1969) 原名殷福生。黄冈人。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13岁入武昌中学,16岁在名气甚大的《东方》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7岁念高中二年级时,在正中书局出版了长达40万字的译著《逻辑基本》。1948年11月4日,在"中央日报"上发表《赶快收拾人心》的社论,猛烈抨击豪门贵族和国民党的内外政策。1949年后,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殷海光极其关注政治和人民大众,他以学者的身份,举起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与台湾当局进行对抗。积极引介哲学新思潮,大力宣传罗素哲学和"五四"精神,对广大知识青年及人民大众进行思想启蒙,鼓动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勇敢地与专制、独裁的统治作斗争。因而,成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台湾人民,特别是青年们最崇拜的精神领袖、抗暴旗手、民主斗士、启蒙大师。由于殷海光长期在台湾反极权、反暴政,蒋氏父子对他恨之入骨,并动用党政军特对他进行残酷的迫害,仅在报刊上的批判、围剿,就进行了五年之久。后殷海光在悲愤中去世。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作,其代表作有《逻辑新引》、《思想与方法》、《中国文化的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