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人——文学界
姚雪垠(1910-1999) 河南邓县人。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顾问。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1953年移居武汉市,从事专业创作。1963年,出版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1977年,出版《李自成》第二卷,后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1999年,《李自成》五卷完成出版,全书共3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上半叶的百科全书。
徐 迟(1914-1996) 原名徐商寿。浙江湖州南浔人。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诗和散文,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建国后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1960年落户武汉,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深入生活,时有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影响颇大。"文革"期间他埋头读书。1978年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获首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79年-1980年)。1993年,发表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上)。主要作品收录于《徐迟文集》四卷本。
李尔重(1914- ) 原名李育之。河北丰润人。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1929年参加革命,长期担任党和政府领导工作。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数十年间不曾停止文学创作。他的创作量很大,可谓多产,涉及的体裁也很多,可谓多面手,不少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他发表了八卷本5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努力思索并回答"战争与和平"这个伟大的命题,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其作品收录在二十卷的《李尔重文集》中。
骆 文(1915-2003) 原名骆文宏。江苏句容县人。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41年赴延安,并在"鲁艺"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北上南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9年以后长期担任湖北省文化界领导工作,是湖北省几代作家、艺术家有口皆碑的良师益友,为培养文艺新人作出了贡献。多年来,他以诗歌、散文闻名于世。其创作的歌曲《纺棉花》、《三套黄牛一套车》、《歌唱井冈山》等堪称红色经典。年近八旬,开始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桦树皮上的情书》,获得好评。
碧 野(1916- ) 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县人。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在建国前以小说为主,建国后"觉得散文更能够及时反映生活",故多作散文。其中《天山景物记》被选入中学课本。1960年,到湖北安家,后深入到丹江口水利建设工地达六年之久,与当地人民生活融为一体,先后写出了散文集《情满青山》和长篇小说《丹凤朝阳》。同时,遍访江汉平原,写出了散文集《月亮湖》。代表作有《碧野文集》(四卷)、散文集《在珠江金三角》和中篇小说集《红豆之思》等。
曾 卓(1922-2002) 原名曾庆冠。武汉人。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39年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初期在报社和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出版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给少年们的诗》、《曾卓抒情诗选》等;散文集《让火燃着》、《在大江上》、《美的寻求者》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第二届"全国优秀诗歌奖"(1983年),《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1989年)。1994年出版《曾卓文集》三卷本。
吉学沛(1926- ) 河南偃师人。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建国前曾在家乡小学教书并开始学习写作。1950年走上文坛,很快以一批反映豫西伏牛山区农村生活的作品引人注意,是建国后党培养起来的第一批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1954年调入中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一面小白旗的风波》,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表扬,后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了小说集《有了土地的人们》、《一面小白旗的风波》、《两个队长》、《三月里的风云》、《农村纪事》等;散文集《延河长流》、《黄河情》、《浪花集》等。
鄢国培(1934-1995) 四川南川县人。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开始发表小说,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此后二十多年不曾动笔写作,只是体验长江,积累素材。1979年到"长航"局创作室当创作员,1984年调入湖北省作协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第一部《漩流》(上、下)、第二部《巴山月》(上、下)、第三部《沧海浮云》(上、下),《冉大爷历险记》;中篇小说《美丑奇幻曲》、《荒漠的神殿》;短篇小说集《老鹰岩探矿》等。
杨书案(1935- ) 湖南宜章人。曾任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随后开始发表作品。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文化馆创作员。1978年发表《智慧老人和记忆口袋》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82年-1983年)。后调入武汉市文联,历任编辑、专业作家。他致力于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孔子》、《老子》、《孙子》、《庄子》、《炎黄》、《九月菊》等十多部历史小说,其中长篇历史小说《孔子》出了英文版、韩文版。此外还出版了多部童话集。
刘富道(1940- ) 湖北汉阳人。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入伍,先后担任过宣传、文化干事、军区创作员。1978年、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眼镜》、《南湖月》,均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直线加方块的韵律》获"五四"青年文学奖。1986年转业到湖北省作协,其报告文学《人生的课题》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1年发表《天下第一街-汉正街》。
映 泉(1945- ) 原名张映泉。湖北远安人。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远安县花鼓剧团演员,县文化局创作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4年发表短篇小说《同船过渡》,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又发表了《桃花湾的娘儿们》、《百年风流》、《百年尴尬》等中、长篇小说。此外,有长篇传记文学《大地之子陈永贵》,还有《闲话农民》等多种散文集问世。
熊召政(1952- ) 湖北英山人。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开始诗歌创作,著有《在深山》、《瘠地上的樱桃》等诗集。1980年发表《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1979年-1980年首届"全国新诗奖"。此后,潜心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2003年)、入围"茅盾文学奖"候选名单。
方 方(1955- ) 女。原名汪芳。江西九江人。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大篷车上》。1987年发表《风景》,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因此成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小说《十八岁进行曲》、《桃花灿烂》、《纸婚年》获《小说月报》"百花奖";《祖父在父亲心中》获上海首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湖北省第二届"屈原文艺创作奖"。主要作品有《方方文集》五卷,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等。
刘醒龙(1956- ) 湖北英山人。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连出三部中篇小说:《村支书》、《凤凰琴》、《秋风醉了》。1994年调至武汉市文联任专业作家。其中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威风凛凛》、《至亲无情》、《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分享艰难》等,还有多部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获国际电影节大奖。汇集出版有《刘醒龙文集》四卷本。
邓一光(1956- ) 蒙古族。湖北麻城人。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生长于军人之家,却不曾当兵。1981年开始创作。1995年,进入武汉市文联任文学编辑、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我是太阳》、《掌声继续》、《战将》、《父亲是个兵》等。其中近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电视剧有《家在三峡》、《江山》等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汇集出版有《邓一光文集》四卷本。
陈应松(1956- ) 湖北公安人。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写过很多诗。1985年进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学习,开始写小说,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等刊物已发表小说150余万字。此外,还出版有中篇集《黑艄楼》、《大寒立碑》、《苍颜》,报告文学集、传记《走向梦想》、《红星骁将》、《攻克骨病顽症的人》等。近年来,他深入神农架地区生活,写出《松鸦为什么鸣叫》等系列小说,并结集为《豹子最后的舞蹈》出版。
池 莉(1957- ) 女。湖北仙桃人。现任武汉市文联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烦恼人生》,此后成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评论家称她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1998年,短篇小说《心比身先老》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池莉的小说广泛涉及当代都市生活各个层面,市民题材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池莉热"延续十余年至今尚未消退。出个人专集十多本,多部作品被翻译介绍到海内外。汇集出版有《池莉文集》四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