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湖北精品展示
网络专题 > 2012 > 湖北文化地图 > 文化湖北电子书 > 楚天名人

现代名家——文坛大家

  废 名(1901-1967) 原名冯文炳。黄梅县人。15岁时,离开家乡到武昌上中学、读师范。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本科英文系。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1952年由北京大学调入吉林大学。废名是"五四"前后出现的很独特的作家,据称其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发表后,世人咸谓难懂,以至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差不多举国一致"要废名作序解释,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废名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明显,沈从文曾坦率地承认废名对自己的影响。在何其芳的《画梦录》里也可以看到废名的影响。现在的汪曾祺、阿城对废名的师承也很明显。

  胡 风(1902-1985) 本名张光人。蕲春人。出身贫寒。1921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开始受"五四"新思朝的影响。192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清华大学英文系。1929年,东渡日本,入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1931年参加日本共产党及反战同盟,加入中国左冀作家联盟东京支部。1933年春被日本"驱逐"回上海,任"左联"宣传部长,不久继茅盾任书记。抗日战争开始后,胡风历任"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研究主任及由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先后创办大型文学刊物《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希望》等,同时撰写了大量文艺评论文章。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1949年,胡风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并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7月,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约30万字,并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久,发生"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定为"首犯",判无期徒刑。1980年,中央为胡风平反后,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后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给后世留下了440万字的《胡风全集》。

  聂绀弩(1903-1985) 京山县人。现代作家、学者。以杂文、散文见长,著作颇丰。杂文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关于知识分子》、《春日》、《论白俄》、《论怕老婆》、《血书》、《二鸭杂文》、《寸磔纸老虎》、《绀弩杂文选》等。散文集有《沉吟》、《巨像》、《海外奇谈》等。小说集有《邂逅》、《姐姐》、《绀弩小说集》等。专著有《语言·文字·思想》、《中国古典小说论集》等。建国前,曾在缅甸仰光《觉民日报》、《缅甸晨报》、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和《动向》、新四军军部刊物《抗敌》、桂林《力报》副刊等处任编辑。1949年后,先后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常务理事等职。主要成就在杂文,在当时的杂文领域较有影响。聂绀弩在杂文、古典小说研究、旧体诗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夏衍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聂绀弩为第一人"。他主持整理出版了《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小说和古典文学作品,并写了几十万字研究《水浒传》、《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的论文,成为很有成就的古典小说研究专家。他的旧体诗词,在诗坛上有"聂体"之誉,不少名篇、名句被传诵。

  欧阳山(1908-2000) 原名杨凤岐。荆州人。现代作家。因家境贫寒出生几个月后被卖给杨姓人家,从小随养父四处奔波,接触过很多穷苦人。16岁那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在上海《学生杂志》上发表,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残了》,1928年连续写了《桃君的情人》、《爱之奔流》等七八部中长篇小说,成为职业作家。后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活动。在此前后,曾受到鲁迅、郭沫若等文坛大家的教导与帮助。1941年到延安,1947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高干大》,是文艺工作者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早的硕果之一。建国以后,回到广州,写出了革命史诗《一代风流》(五卷:《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被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红色经典小说"之一。其间还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华南人民文艺学院院长,华南文联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作协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顾委委员。2000年,92岁高龄的欧阳山被授予中国文艺界最高荣誉"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纯金奖章。

  陈荒煤(1913-1996) 原名陈光美。襄阳人。1932年参加武汉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反帝文化总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在鲁艺文学系任教。建国后,长期在文化、电影、文学等部门和学术团体担任领导工作,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先后创作出版了20多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和电影评论等著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直到去世之前,还担任着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主编、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等职务。1996年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冯牧在陈荒煤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周年纪念会上说:"荒煤作为一个作家,在60年间有过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评论、电影理论的写作方面都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张光年(1913-2002) 笔名光未然。光化(今老河口)人。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顾委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三大至十五大特邀代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爱国抒情歌曲《五月的鲜花》,立即传遍全国,年仅22岁的张光年开始被全国文艺界知晓。1939年奉命北赴延安,到了他魂牵梦萦的黄河,正在壮观的壶口附近东渡,目睹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以及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到那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声,心弦被拨动了。到达延安后激情难抑,写出了400多行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不久,在延安举行的一次文艺晚会上,张光年在台上高声朗诵自己的新作,作曲家冼星海还未等张光年走下台,就上前一把夺过诗稿:"请相信我,一定会为她谱好曲子!"从此,《黄河大合唱》成为炎黄子孙不屈、战斗、奋起的号角。在近七十年的文艺生涯中,他勤奋笔耕,著有诗集《五月的鲜花》、《江汉行》,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等大量著作。

  叶君健(1914-1999) 生于红安。于1932年考取武汉大学外语系,专攻外国文学。大学时代自学了世界语,并用世界语创作一部小说《被遗忘的人们》。建国后,先后在对外文委及《中国文学》、《中国翻译》杂志社工作,曾任中国翻译家协会、中国笔会副会长,世界文化理事会"达·芬奇文艺奖"评议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叶君健童话集》;中篇小说《开垦者的命运》、《在草原上》;长篇小说《火花》、《自由》、《曙光》等;散文集有《画册》等15本;译作有《安徒生童话全集》等。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阅读七八种外国语并能用其中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1945年-1949年在英国期间,被英文版的《安徒生童话》吸引,萌发了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愿望。此后,他多次考察安徒生故乡并开始学习丹麦语,翻译了160万字全本《安徒生童话集》。1988年,丹麦女王为表彰他把安徒生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比安徒生的原著更易于今天阅读和欣赏"的优秀的安徒生译文介绍给中国人民,特授予他"丹麦国旗勋章",使他成为全世界众多《安徒生童话》翻译家中惟一受此殊荣的人。他还把大量中国优秀作家作品介绍到国外,如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等。这些译作对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严文井(1915- ) 武汉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学毕业后开始发表作品。1939年开始,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年-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兼副刊部主任。在此期间创作出版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后者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3年以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亚非作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儿童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7年出版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曾被译成英、俄、捷、日、朝等文字,受到国内外小读者的普遍欢迎。并连续发表了《小溪流的歌》等六篇富有幽默和哲理的童话和寓言。粉碎"四人帮"后,他在童话创作中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创作了《歌孩》、《沼泽里的故事》、《不泄气的猫姑娘》、《浮云》等童话。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授予严文井荣誉奖。

  秦兆阳(1916-1994) 黄冈(今团风)县人。幼时在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12岁到汉口求学,1934年考入湖北武昌乡村师范,毕业后在黄州中心小学任教,并开始了他的诗歌和漫画创作。1938年告别家乡,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创作了大量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著有《论概念化公式化》、《文学探路集》等论文集,诗歌、散文创作也颇有成就。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50年代一大批顶梁柱式的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在他当时主持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的。1956年,发表了著名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对50年代以来的文艺政策所体现的越来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和反思,在文艺界产生重大影响。1979年"右派"改正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当代》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小说《女儿的信》、《大地》,散文集《风尘漫记》,论文集《文学探路集》等。

  邹荻帆(1917-1995) 天门人。著名诗人。出生于贫困的木匠家。1934年-1935年,在应城读中学时,开始接触新文艺,并受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人的影响,开始学写新诗,走上了"以诗言志"的战斗生活。1938年7月,从省师范毕业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与臧克家等人在大别山组织了"文化工作团"宣传抗日思想。出入于烽火战地,写下了大量歌颂抗日战士的诗篇。其中《他们将为受难的人们而斗争》400多行的诗作,引起了极大轰动。建国后,在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工作。在此期间,结集出版了诗集《祖国抒情诗》、《走向远方》。"文革"以后,任《诗刊》副主编、主编。1983年创办了全国青年诗歌函授学院,培养了大批青年诗人。1993年,在第二十四届南斯拉夫斯梅代雷沃国际诗歌节上,荣获"斯梅代雷沃城堡金钥匙"奖。迄今为止,只有七位世界著名诗人获此殊荣,中国仅此一人。

  丽 尼(1919-1968) 原名郭安仁。孝昌县人。1930年前后,在福建、武汉等地教授英语。1932年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参加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与巴金、吴朗西等人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建国后,曾在武汉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武汉、北京的一些文学艺术编译部门工作,《译文》(后改名《世界文学》)任编辑委员。1950年,到武汉中南人民出版社历任该社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65年广州暨南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丽尼从1928年开始写作,不久便成为引人注目的青年散文作家,与缪崇群一起被称为"悲哀与忧伤的歌手"。他的文学成就不仅表现在散文创作上,还留下了一批翻译作品。1937年他和巴金、陆蠡一起决心译出屠格涅夫的六大长篇小说,组成《屠格涅夫选集》。丽尼还翻译了契诃夫、高尔基、纪德等人的作品。其代表作是《江南的记忆》。巴金曾说:"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这样响亮的声音,这样深厚的感情,我们永远忘记不了《江南的记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