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艺术大师
张裕钊(1823-1894) 鄂州市人。我国晚清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影响晚清书坛数十年之久。是一代书法宗师,流誉海内外。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村人视为"文曲星"。24岁于湖北乡试中举人。28岁入京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官授内阁中书,并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称:"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他的书法艺术受到康有为、章太炎的高度赞扬。有影响的作品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记》、《屈子祠堂后碑》、《黄孺人墓志铭》、《重修南宫县学记》、《论学手札》、《滕王阁记》、《蒯氏墓碑》、《赵充国颂》、《古诗帖》等。他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张謇、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其中宫岛咏士追随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衰。
谭鑫培(1847-1917) 名金福。江夏(今武汉市)人。先攻武生,后改老生。幼年随父谭志道(老旦演员)进北京,入金奎科班学老生,因其父有叫天之称,故其艺名"小叫天"。受到程长庚的器重和精心栽培,艺术日益精进,不久便成为"同光十三绝"之一。1880年,正式拜同是湖北人的余三胜为师。他汲取程、余所代表的徽、汉两大流派的精华,汇王九龄、张二奎、卢胜奎等前辈老生唱法之精萃,吸收青衣、花脸及曲艺中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等唱法,创造了圆润柔美、巧俏多变的新风格,世称"谭派"。由此博得了"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有皮簧以来,谭氏一人而已"的赞誉。他一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与孙菊仙、汪桂芬并称老生三杰。代表剧目有:《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太平桥》、《战长沙》、《当锏卖马》、《桑园寄子》、《碰碑》、《乌盆记》、《镇潭州》、《王佐断臂》、《南天门》等。在一百多年的中国京剧史上,仅有谭鑫培和后来的梅兰芳两位获得了"伶界大王"的美誉。
余叔岩(1890-1943) 名第祺。罗田县人。在京剧历史上,曾出现过赫赫有名的"余家",祖孙三人都是京剧史上的杰出人物:第一代余三胜,是京剧的奠基人之一;第二代余紫云,攻花旦、青衣,位列"同光十三绝"之中;第三代余叔岩,是老生"余派"的创造人。在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等戏,初露头角。后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戏《石秀探庄》等。同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红豆馆主)、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唱腔。曾拜谭鑫培为师,技艺大进。1916年嗓音恢复后,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献艺。1917年谭氏辞世后他开始挑班,演出《打棍出箱》、《战太平》、《空城计》、《乌盆计》、《桑园寄子》、《击鼓骂曹》等戏,无不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新谭派"或"余派"。余派对此后各个时期出现的老生流派都有巨大的影响,直至现在,学老生者,无不从余派的唱腔学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与马连良、言菊朋等人被京剧界称为"四大须生",与梅兰芳、杨小楼合称"三大贤"。余派传统剧目有《搜孤救孤》、《战樊城》、《鱼肠剑》、《洪羊洞》、《珠帘寨》、《打侄上坟》、《沙桥饯别》、《战太平》、《空城计》等。余派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余上沅(1897-1970) 沙市人。戏剧教育家、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戏剧,回国后继续从事戏剧活动,任教于北京美专、上海光华大学等。1935年秋,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成立,被聘为校长。1940年剧校改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戏剧专业的大专院校,余上沅主持国立剧专14年,剧专毕业学生数百人,当今中国戏剧电影界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在剧专任职或学习,如曹禺、张骏祥、菊隐、洪深、马彦祥、吴祖光、应云卫、陈鲤庭、吴晓铃、金韵之、杨林彬、黄佐临等。建国后,曾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他有治校经验,对建立正规化戏剧教育制度和培养戏剧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撰有《表演艺术大纲》、《西洋戏剧理论批评》、《戏剧概论》等。他是最早把西方戏剧介绍并移植到中国的重要人物。20世纪20年代,他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提倡"国剧运动",在当时和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唐一禾(1905-1944) 出生于武昌。著名画家。少年时,热爱绘画,是武昌艺专最早的八个学生之一。1924年入北平艺专学习,攻油画。受学校教务长闻一多的影响,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创作了《铁狮子胡同惨案图》。1927年中断学业回武昌参加北伐军,编入第六军政治部,随征战部队做宣传鼓动工作。1928年,在武昌艺专完成了学业,留校任教。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他带着学生把一幅幅巨大的宣传画贴满三镇,其中不少都是他的手笔,如《正义的战争》、《敌军溃败之丑态》、《铲除汉奸》等。1937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美展上,他的作品《武汉警备》引起了很大反响。1940年至1944年,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创作了油画《穷人》、《村妇》、《厨工》、《田头送茶》、《女游击队员》、《七七的号角》、《胜利与和平》及素描《码头工人》、《祖孙》等作品。
曹 禺(1910-1996)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潜江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幼时出入戏园,对戏剧产生兴趣。13岁插班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加入业余话剧团体"南开新剧团",成为活跃分子。1928年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门研究话剧,后任教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一年。返国后被上海文华影业公司聘为编导。建国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对中国话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34年以"曹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雷雨》。此剧一经发表和演出,便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和剧坛。其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成为一代戏剧大师。在潜江曹禺著作陈列馆,珍藏着一封曹禺的亲笔信《我是潜江人》,让人感慨:"'我爱潜江',这不是模模糊糊的两个字,这是其中有血有肉的联系。大约是我婴儿时,父母的声音容貌,我们家乡带来的食物,或者是家庭中那种潜江空气,使我从小到大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
关肃霜(1928-1992) 女。满族。祖籍江陵。生于武汉。父亲关永斋,是京剧鼓师。自幼受到艺术熏陶,父亲教她唱《女起解》、《贺后骂殿》,8岁起开始练功,15岁时,拜戴绮霞、王韵武为师。她刻苦练功,不但学习花旦戏,还学习老生戏、花脸戏、小生戏、武生戏和老旦戏,并注意向话剧、楚剧、汉剧和杂技演员学习表演。16岁在汉口第一次登台演出《虹霓关》,前演夫人,后演丫鬟,初露锋芒。1946年随师到上海搭班,在连台本戏《蜀山剑侠传》中扮演侠女,能唱能演,能翻能打。她的武打表演,在当时上海剧坛引起轰动。建国后,历任昆明京剧团团长,云南京剧团副团长,云南省京剧院院长,云南省剧协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第三、第四届中国文联委员等职。她塑造了白素贞、小青、穆桂英、杨排风、陈秀英、谢瑶环、黛诺、叶娘、娜蒂秀等古代和现代及少数民族妇女形象,显示出她多方面的表演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京剧《黛诺》是她主演的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剧目。她塑造的黛诺形象真实动人,尤以音乐唱腔最有成就,是关肃霜的代表作之一。传统剧目《铁弓缘》,集中体现了她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