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湖北精品展示
网络专题 > 2012 > 湖北文化地图 > 文化湖北电子书 > 楚天名人

当代名人——戏剧界

  陈鹤峰(1904-1980) 原名陈鸿声。浙江鄞县人。"麒派"京剧表演艺术家。历任中南京剧工作团总团副团长、武汉市京剧团副团长、湖北戏曲学校副校长、顾问。13岁入科班拜谢月庭学戏,攻老生。1932年从师周信芳。建国前夕到武汉市,曾参加中南京剧工作团筹建和赴朝慰问演出。代表作有:《徐策跑城》、《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1950年主演《三打祝家庄》获华东地区汇演一等奖,1955年主演的《徐策跑城》获武汉市戏曲汇演一等奖。1960年调到湖北省戏校任副校长兼京剧科专业教师,为我省培养了大量京剧接班人。曾在《革命自有后来人》中扮演李玉和。

  沈云陔(1905-1978) 湖北新洲人。楚剧青衣行。曾任武汉市楚剧团团长、湖北省楚剧院(筹)院长、武汉文学艺术工作会常委、市戏曲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武汉分会副主席、省文联常委、省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少年时在农村乡班学演楚剧,艺名"十岁红"。1919年加入职业花鼓戏班,1921年受聘于汉口春仙班,1927年参加楚剧演员训练班,1938年参加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并组建问艺楚剧宣传二队。1946年秋率队返汉与美成戏院、建艺楚剧团合并组建问艺楚剧团。建国后主演的剧目有《二堂舍子》、《夜梦冠戴》、《杀狗惊妻》、《庵堂认母》、《断桥》等。多次在武汉、湖北、中南区和全国各级汇演中获奖。

  高盛麟(1915-1989) 原名春发。又名仲麟。原籍山西榆次。祖居北京。1950年参加武汉市京剧团,历任副团长、艺委会主任,武汉市人大代表、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祖父高四保、父亲高庆奎(京剧老生高派创始人)均为京剧名家。自幼在"富连成"坐科学艺,师承王连平攻武生兼习老生。出科后又从杨小楼、刘砚芳、丁永利深造。与周信芳、盖叫天、梅兰芳合作,演出《艳阳楼》、《走麦城》、《抗金兵》等。其代表作还有《连环套》、《铁笼山》、《长坂坡》、《挑滑车》、《古城会》等,有"活关公"之称。1972年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授,从事戏曲教育工作。

  龚啸岚(1915-1996) 湖北房县人。历任湖北省剧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剧协第四、第五届常务理事,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湖北省立师范学校肄业。1932年在汉口办报,1933年后做职业编剧,写过《西施》、《文天祥》、《林则徐》、《赛金花》等剧及《水泊梁山》、《木兰从军》等连台本戏。抗战时期与洪深合编《新天河配》及《血战宝山城》等剧,在郭沫若、田汉领导下举办留汉战时歌剧(戏曲)讲习班,组织楚、汉剧流动抗敌宣传队,导演田汉剧作《土桥之战》、《新雁门关》、《江汉渔歌》等,并编写了15集《岳飞》连台本戏。在长沙参加编辑《抗战日报》、《新长沙报》。建国后,致力戏改工作。创作的《宝莲灯》、《二度梅》、《金田村起义》、《留住汉宫春》等剧均在历次汇演中获奖。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中国戏曲志》,1996年出版专著《舞台行脚》。

  陈伯华(1919- ) 女。艺名筱牡丹花。出生于湖北武汉。一级演员。曾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武汉市文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汉剧艺术研究院院长。1928年入汉剧新化科班学艺,攻花旦、青衣。1952年主演的《宇宙锋》获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汇演一等奖,1955年、1956年在武汉市、湖北省戏曲汇演中以《秦香莲》获"戏曲表演一等奖"。创立了陈派唱腔和表演艺术。代表剧目还有《状元媒》、《三请樊梨花》、《卓文君》及《百花亭》、《断桥》、《闹金阶》等,其中《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摄制成电影。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获一等功臣称号。多年来分别获"武汉市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妇女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等称号,1988年被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鲍昭寿(1919-1998) 安徽芜湖人。一级导演。历任湖北省文联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人大代表、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顾问,中国剧协会员。193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剧专。抗战时期,导演了《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卢沟桥》、《法西斯细菌》等剧。建国后,先后在中南文工团、中南人艺、武汉人艺任导演、艺委会副主席等,导演了话剧《红色风暴》、《降龙伏虎》、《孔雀胆》、《武则天》、《杜尔太太的道德》、《悲壮的颂歌》、《叶尔绍夫兄弟》,儿童剧《小侦查》,歌剧《货郎与小姐》等大批剧目。其中《扬子江边》1956年获全国首届话剧汇演导演一等奖,《小铁脑壳遇险记》1964年获湖北省儿童剧观摩调演一等奖,《小侦查》1982年获全国儿童剧汇演演出一等奖,《神奇的种子》1987年获中南地区戏剧汇演优秀奖。

  关啸彬(1920-1968) 原名官金庭。湖北孝感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武汉分会理事。10岁在家乡边务农边演楚剧。15岁进汉口民乐戏园楚剧班学艺、习旦。1938年在汉口拜彭秀山为师。1946年将其挑班的建艺楚剧团与沈云陔的问艺二队合并,并拜沈云陔为师。1949年进武汉市楚剧团,1966年调湖北省楚剧团。主演的剧目近百出,代表作有《李三娘》、《女驸马》、《荞麦馍赶寿》、《杜十娘》、《双玉蝉》、《银屏公主》、《棒打无情郎》、《三世仇》、《百日缘》、《思凡》、《访友》等。1952年获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表演三等奖。1956年获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一等奖。

  赵 寻(1920- ) 原名赵辛生。出生于湖北武汉。抗战期间,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话剧第七队,在鄂中、鄂北一带活动。后任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副队长。建国后,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剧协、《剧本》月刊、武钢宣传部、剧协武汉分会、文化部、中国电视协、中国文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国戏曲学会、戏剧梅花奖评委会等任要职。1962年参与组织"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1963年与人合作改编的《叶尔绍夫兄弟》,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曾赴英国、日本、西班牙、尼泊尔、德国等国家访问。著有话剧剧本《民主青年进行曲》、《走向一条路》、《从头学起》、《人约黄昏后》、《高炉火花》(均合作),儿童剧剧本《小苍蝇是怎样变成大象的》,独幕剧《人民的意志》、《生活小喜剧》(合作),戏剧评论集《话剧创作散论》,散文集《真实的故事》等。后期发表文艺评论文章300余篇。

  李雅樵(1922-1994) 湖北汉阳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武昌区政协委员。12岁学艺,先拜王月芳为师,后从师王春祥,1946年拜高月楼为师。1951年任武汉市楚剧团副团长,1960年调湖北省戏曲学校任教,1971年调湖北省楚剧团。主演剧目有《访友》、《秦香莲》、《鱼腹山》等。其中《二堂审子》获武汉市戏曲观摩汇演演员奖,《百日缘》在1952年中南区和全国戏曲汇演中获奖,并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1956年《白扇记》获湖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一等奖。所设计和演唱的《打金枝》、《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中的优秀唱段,被选作楚剧专业教材。1956年演出的《葛麻》,被拍成电影。

  胡 沙(1922- ) 原名徐茂庭,又名徐胡沙。湖北汉川人。中国评剧院导演、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北京市文联委员,北京市剧协副主席。1937年参加抗日宣传和演出活动,历任重庆怒吼剧社、成都旅外剧社演员,延安青年干部进修学院学员,青年干部学院语文教师,陕北保安处剧团秧歌队队长、编导,华北联大、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编导评剧现代戏《祥林嫂》、《小二黑结婚》、《春香传》、《志愿军未婚妻》、《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著有童话歌剧剧本《公主旅行的故事》、《它的城》、《勇敢的小猎人》、《糊涂将军》(合作),评剧发展史专著《评剧简史》,传记《刘喜奎》;编导话剧《降龙伏虎》、《夺印》、《向阳商店》、《阮文追》、《四季常春》、《会计姑娘》、《吹鼓手告状》、《生产舞》等。

  熊剑啸(1922- ) 艺名小玉山。湖北汉阳人。一级演员。历任武汉市楚剧团、湖北省楚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联委员、楚剧艺术研究学会会长。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6岁随父学艺,9岁从师楚剧名丑胡玉山。1939年参加"问艺楚剧抗敌宣传队二队"。1949年入武汉市楚剧团。主演的剧目有《杨绊讨亲》、《九相公闹馆》、《炼印》、《赶工》等。其中《白毛女》、《乌金记》、《葛麻》分别获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戏曲观摩汇演表演奖,《葛麻》1956年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片,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导演过传统戏《乌金记》、《鱼腹山》、《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和现代戏《夺印》、《江姐》、《追报表》等,曾获湖北省首届戏曲汇演导演奖,《追报表》被搬上银幕。

  关正明(1926- ) 原名关宝永。满族。浙江杭州人。一级演员。曾任武汉市京剧团分团团长,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中国文联理事、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省政协委员。1944年毕业于上海市戏剧学校,攻京剧老生,师承关盛明。20世纪50年代拜著名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为师,对余叔岩及马、谭、杨、奚"四大须生"的唱腔技法均有吸收。代表剧目有《失·空·斩》、《乌盆记》、《群英会·借东风》、《战太平》、《伍子胥》、《双狮图》、《探母回令》等。新编剧目《满江红》、《关汉卿》、《二子乘舟》、《杨继盛》、《柯山红日》、《焦裕禄》、《红军远征》、《地下火焰》等。电影戏剧片《二堂放子》、《古中国之歌》(即《红鬃烈马》)。《宋江题诗》获湖北省戏曲观摩演出一等奖。

  马 奕(1927- ) 回族。辽宁鞍山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武汉话剧院艺委会主席、湖北省剧协副主席、武汉剧协主席,全国第三、第四次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代表。1945年,参加中国旅行剧团,1952年,成为中南人民艺术剧院主要演员之一。1956年,在《扬子江边》中饰演的万厂长,获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演员三等奖。1960年在《悲壮的颂歌》中饰演的列宁一角,是其话剧舞台艺术代表作之一。50年代、60年代主要作品有:《锦绣花巾》、《日出》、《红色风暴》、《孔雀胆》、《逆风千里》(电影)、《兵临城下》、《豹子湾的战斗》、《赤道战鼓》等。70年代、80年代主要作品有:《第二个春天》、《万水千山》、《西安事变》、《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等。近期主要作品有:《情系母亲河》中任导演,《人生一台戏》中饰"七床",《春夏秋冬》中任艺术指导,《母亲》中任艺术顾问等。

  方掬芬(1929- ) 女。出生于汉口。195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表演教师、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全国儿童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剧协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副主席。饰演话剧小英子、《小市民》茨维达也娃、《罗密欧和朱丽叶》小厮、《玛申卡》玛申卡、《马兰花》小鸟、《岳云》金弹子、《以革命的名义》别佳、《儿童团》银妞、《青年近卫军》克拉娃、《森林湖畔》瓦洛加、《红皮球》弟弟、《双双和姥姥》大双双、《飞向星星世界》何梅梅、《苗》翠霞、《广阔天地》小石榴、《草原儿女》小乌兰、《我的爷爷》红小兵、儿童剧《小白兔》小雌兔、《大灰狼》小喜鹊、《报童》蛐蛐儿、《十二个月》大妞等40多个性格各异的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

  陈 矿(1932- ) 女。北京人。1947年在"北京荣慈女中"加入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加入"华北学联"领导的"铁路合唱团"、"读书会",是年9月奔赴解放区,进入"鲁艺文学院"(现武汉话剧院前身)学习。1952年在短剧《赵小兰》中饰女主角;1956年在《扬子江边》中饰演的闻引娣,获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表演三等奖。扮演的主要角色有:《锦绣花巾》中的哈菲莎;《20世纪中叶》中的叶莲娜;《南海长城》中的阿螺;《在那一边》中的尼古拉耶娃;《第二个春天》中的刘之茵;《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雷雨》中的繁漪;《江姐》中的江姐等。其代表作为1965年参加中南地区调演的《春雨》中饰演叶俊英一角。

  胡庆树(1933-2002) 出生于安徽安庆。曾任武汉话剧院院长,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艺术顾问,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剧协副主席。195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先后在吉林省话剧团、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工作,1958年调入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在《雷雨》、《清宫外史》、《李尔王》、《贵人迷》、《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同船过渡》、《戏剧人生》、《人生一台戏》、《汉正街》等50多部话剧和电影、电视剧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塑造了李尔王、福斯泰夫、李莲英、鲁贵、周萍、高爷爷等数十个艺术形象。《同船过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先后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荣誉奖"、全国话剧表演金狮奖,两次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杰出话剧表演艺术家"称号。

  萧惠芳(1934- ) 女。湖北应山人。一级演员。1950年考入鄂南文工团,1952年全省文工团整编入湖北省话剧团。曾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扮演过刘胡兰、鲁妈、江姐、春妮、二房东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影片《开国大典》、《陈赓蒙难》等影视剧中六次扮演宋庆龄,是我国第一个扮演宋庆龄的演员。曾受到宋庆龄本人的亲切接见、具体指导和首肯。荣获第二届话剧表演"金狮奖"。在话剧《同船过渡》中饰演方老师,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上海"白玉兰"女主角奖、第四届全国戏剧汇演主角奖及湖北省第三届文艺明星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余笑予(1935- ) 原名余昌荣。湖北汉阳人。出生于楚剧世家。一级戏曲导演。曾任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剧协副主席,湖北省剧协名誉主席,湖北省艺术学校名誉校长,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3岁登台,7岁学艺。1956年从事导演工作,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如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代表剧目有京剧《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法门众生相》;楚剧《虎将军》、《儿孙梦》;汉剧《弹吉他的姑娘》、《美女涅槃记》;花鼓戏《原野》;黄梅戏《未了情》、《双下山》、《啼笑因缘》;桂剧《瑶妃传奇》、《风采壮妹》;豫剧《丑嫂》、《风雨行宫》、《一品夫人》、《铡刀下的红梅》;曲剧《少年天子》、《刘秀还乡》、《魂系青山》;沪剧《山情深深》;淮剧《太阳花》;粤剧《驼哥的旗》、《阴阳怨》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严顺开(1937- ) 湖北鄂城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上海滑稽剧团演员。1981年在影片《阿Q正传》中饰演阿Q,于1982年获瑞士第二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1983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4年主演《阿混新传》。1988年自编自导自演喜剧片《阿谭内传》。

  谢 鲁(1938- ) 笔名钝夫。湖北武汉人。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会员、省剧协、省音协理事。1949年参加沙市文艺工作队。1952年奉派就读,196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分配到湖北省戏曲学校任教并参与戏曲编剧及作曲工作。其中汉剧《黛诺》部分唱段,1965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发行。1970年调湖北省京剧院,与人合作编剧、作曲的《一包蜜》、《药王庙传奇》、《膏药章》、编剧指导的《徐九经升官记》均获文化部剧本一等奖。创作独幕话剧《抉择》、京剧小品《去留两难》、大型楚剧现代戏《东方税官》,均获省以上奖项。还发表戏剧理论文章约30万字,出版了《戏曲编剧谈》一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赵瑞泰(1942- ) 上海人。一级编剧。现任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文联副主席。1960年6月入武汉人艺话剧团。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和《向警予》在新加坡、美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播出;话剧《春夏秋冬》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创作大型无场次话剧《母亲》,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剧目奖"及文华奖,2002年获第四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还有作品分别获"飞天奖"、"金鹰奖"、"话剧振兴奖"、"金星奖"等国家级奖项;他曾获"湖北省优秀党员"、"武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杨至芳(1945- ) 女。出生于湖北枝江。湖北省京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剧协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12岁入湖北松滋京剧团,14岁主演《宇宙锋》初露头角,后逐渐成为该团主要演员。1983年拜王玉蓉为师,1988年调入湖北省京剧团。主演《谢瑶环》,获湖北省中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主演《祭江》、《岳飞夫人》、《王昭君》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参加首届中国京剧"梅兰芳金奖"比赛,获金奖。《戏剧报》、《戏剧论丛》曾在北京联合举办杨至芳专场推荐演出。擅演的剧目还有《玉堂春》、《王宝钏》等剧。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优秀戏曲演员称号,1987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世慧(1947- ) 安徽人。一级演员。湖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理事,省文联、省剧协副主席,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常委。12岁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初学老生,后攻丑角,曾受教于丑角教师张哨庄和麒派老生陈鹤峰。1981年拜孙盛武为师,主演《徐九经升官记》,获文化部优秀戏曲片奖。1984年主演《药王庙传奇》获全国现代题材戏剧观摩演出主演一等奖,1987年主演《膏药章》获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入选2003年-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999年以京剧《法门众生相》再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并获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1994年获"梅兰芳金奖"。先后获"湖北省优秀戏曲演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胡和颜(1947- ) 女。湖北黄陂人。一级演员。武汉汉剧院演出团团长。中国剧协会员、湖北省及武汉市文联委员、湖北省及武汉市剧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考入武汉市戏校汉剧科,攻青衣。毕业后到武汉汉剧院。1981年获省、市中青年戏曲调演出比赛一等奖,1984年主演《亡蜀鉴》获一等奖,1990年10月主演现代剧目《杨开慧》获中青年表演一等奖,1990年12月主演《二度梅》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78年主演的历史剧《闯王旗》拍成电影,主演《二度梅》、《状元媒》等剧目摄制成录像,被收入中央电视台地方戏曲精品库。曾获武汉地区"十佳演员"和省文化厅劳动模范称号。享受武汉市政府专家津贴。

  沈虹光(1948- ) 女。江苏南通人。一级编剧。现为省人大常委,省文联、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1960年考入湖北省话剧团,1973年开始从事剧本创作。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1999年调入省艺术研究所。出版有《沈虹光剧作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部。短篇小说《美人儿》、《大收煞》等曾获省市文学创作奖。《五(二)班日志》、《寻找山泉》、《搭积木》分别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及"星光杯"奖。《同船过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编剧奖、中国文联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同船过渡》曾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公演,同时公演的还有《幸福的日子》。电视连续剧《戏剧人生》在中央台播出,电视剧《TAXI518》、《有这样一条船》获"飞天奖"。新创作话剧《临时病房》获中国剧协多项奖励。多次出席世界及亚洲妇女戏剧家会议。2001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戏剧家称号。

  忽红叶(1952- ) 河南许昌人。一级编剧。现供职于湖北十堰市艺术研究所。十堰市剧协主席,中国剧协会员。1975年进河南省尉氏县文化局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1980年调河南省开封地区创作组,1983年应聘到十堰市豫剧团任编剧,1989年调文艺创作研究室。1999年6月,中央电视台以"东方之子--剧作家忽红叶"对外宣传。主要作品有《风流女人》、《丑嫂》、《孤男寡女》、《山野秀才》等。其中《风流女人》获中国首届文华奖,《丑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孤男寡女》获中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大赛"一等奖。系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

  李喜华(1952-1998) 女。湖北襄阳人。一级演员。曾任湖北省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剧协副主席,襄樊市文联副主席。1981年获湖北省首届专业剧团中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1987年获湖北省第二届专业剧团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1990年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获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金奖。曾师从豫剧名家阎立品,主演了数十部戏曲剧目。其代表剧目《秦雪梅》、《蝴蝶杯》、《大祭桩》等被录制成电视戏曲片和舞台艺片在全国播放。1991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胡应明(1953- ) 湖北公安人。一级编剧。现为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第九届省政协常委,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主要戏剧作品有曲剧《刘秀还乡》(合作,执笔)、花鼓戏《原野情仇》、歌剧《心的光明》、新编汉调歌舞剧《猎猎楚魂》等二十余部,先后获国家文华奖、文华编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联"曹禺戏剧文学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戏剧创作一等奖等多项大奖;撰写的《客观达观乐观地直面戏剧危机》、《摭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传统戏曲的现代转换》等多篇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论文一等奖、优秀论文奖。

  李祝华(1953- ) 女。出生于山东。一级演员。湖北省歌剧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共十二大代表,世界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八次妇代会代表等。1970年参加工作,198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从师王秉锐教授习声乐,毕业于该院歌剧声乐系。曾在现代京剧《杜鹃山》、《沙家浜》、歌剧《洪湖赤卫队》、《红豆相思》、《洪涛曲》、《芳草心》、《蝴蝶夫人》、《江姐》等大型戏剧中担任女主角。主演歌剧《樱花》1993年4月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美国第二十四届国际歌剧艺术家声乐比赛奖及朝鲜"四月之春"艺术节金奖等。

  胡新中(1953- ) 出生于湖北天门。一级演员。湖北省潜江市花鼓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在近60个大小剧目中担纲主角。主演的现代戏有《沙家浜》、《平原作战》、《磐石湾》、《原野情仇》等。传统戏有:《站花墙》、《李天保吊孝》、《血冤》、《秦雪梅吊孝》、《宝莲灯》等。1980年在戏曲电影片《花墙会》中扮演主人公杨玉春。1982年在现代戏《家庭公案》中扮演主人公王刚,参加湖北省戏剧调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84年奉调进京获文化部嘉奖。1987年在传统戏《妻审》中饰吴诚道,获湖北省中青年演员比赛主演一等奖。1990年获湖北省首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主演一等奖第一名,同年底获"湖北省首届牡丹花戏剧奖",1996年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杨 俊(1963- ) 女。出生于安徽当涂。一级演员。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黄冈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75年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1989年调湖北。先后主演了电视剧《杨贵妃》、电影《孟姜女》等。1990年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婵》获"飞天奖",主演了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获1991年"金鹰"和"十佳"演员提名。1989至1992年在舞台剧《天仙配》、《僧尼浪漫曲》中分别扮演女主角七仙女、小尼姑。获湖北省首届牡丹花戏剧奖、第二届金凤青年文艺奖。1992年获湖北省戏剧汇演一等奖,1995年赴京演出《未了情》、《双下山》获第十三届"梅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邱 玲(1969- ) 女。湖北黄陂人。一级演员。武汉汉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会员、湖北省及武汉市剧协会员,武汉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市青联常委。1986年于武汉市艺术学校毕业后到武汉汉剧院当演员。1990年主演《宇宙锋》,在武汉市第一届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获一等奖,同年晋京主演《穆桂英智破天门阵》,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0年获湖北省"牡丹花戏剧奖",领衔主演《曾根崎殉情》、《霸王别姬》等剧成功出访日本、新加坡和法国。1993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深造,获学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成为汉剧演员中第一个戏剧·戏曲学研究生。1998年3月,成功举办个人专场。享受国务院、武汉市特殊专家津贴。

  袁 泉(1977- ) 女。湖北荆州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1988年-1995年在中国戏曲学校附中学习。199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8年10月签约红星生产社,开始进军歌坛。1999年4月,因演出《春天的狂想》和《上海纪事》获"华表奖"的"评委会奖"。1999年8月,参加红星合唱团《共创明天》合唱曲的主唱,该曲在全国200家电台打榜,获得好成绩。1999年9月,在京参加由北京音乐台、香港"[V]红星2000新音乐发表会"。1999年10月,因主演《上海纪事》,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2002年10月,因《美丽的大脚》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